大学生就业前景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 告》在京发布,对2011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蓝皮书显示:本科与高职高专 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766元 比2010届(2479 元)增长了 287元;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 态高职就业率显著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 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 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 1.5个百分点本科与高职高专毕 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2011届比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 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下降较为明显2011届木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与工程(14.9%),其次为美术学(14.7%);离职 高专失业率最高的为应用韩语(1&6%),其次为艺术设计(15.5%)。
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 (86.8%);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2.5%),最低的 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3.2%)工资增长287元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766元,比2010届(2479元)增长了 287元,其中 本科毕业生2011届平均月收入为3051元,比2010届增长了 236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1 届月收入为2482元,比2010届增长了 340元与上一年相比,2011届毕业生收入最大的变化就是高收入人群略有增加,中低收入人 群明显减少2011届本科生有11.4%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而上一年这一比例为10%; 2011 届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4.3%,比上一年增加1.2个百分点2011届本 科生有4%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而上一年,这一比例为6.2%2011届本科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其月收入为3297元;最低 的是教育学,为2621元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材料与能源大 类,其月收入为2763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大类,为2027元。
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略高0.1个百分点,比2009届 高0.4个百分点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1.0%调查显示,三年前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如今仅有1/3的人还在继续自主创业,2/3 的人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57万大学生失业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 另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找工作,另有2.1% 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 失业状态大学里学的东西,到底是“学以致用”还是“学非所用” ?针对这一问题,此次蓝皮书 提出“低就业率”的概念: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 被定义为“低就业人群”调查显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0%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有10.4个百分点 的毕业生为自愿低就业,有3.6个百分点的毕业生为非自愿低就业2011届就业的本科毕业 生有13.3%处于低就业状态,高职高专院校这一比例为14.6%0按比例推算,全国就业的499 万学生中,有70万人处于“低就业”状态。
在本科专业门类中,教育学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为22.1%;医学 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低,为6.2%在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法律大类毕 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为37.5%;医药卫生大类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 状态的比例最低,为3.1%就业满意度不到50%就业蓝皮书显示,在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 其中本科为50%,高职高专为44%o 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 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0%;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3%□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警察、建筑师和税收工作者,均为78%; 最低的职业是旅馆服务台职员,为27%3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 石油技工类,为79%;最低的职业是机床操作技工,为24%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 度最高的行业是“中国人民银行、保监委和证监委”、“烟草制造业”,均为74%;最低的行 业为“医疗健康用品零售业”,为32%就业预警公布红牌专业蓝皮书将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定义为裔失 业风险型专业。
即红牌专业相反,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 高的专业,定义为需求增长型专业即绿牌专业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 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 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 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 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暈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2012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色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 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 资源工程、审计学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 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 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持续走 高、薪资走高而展望未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 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
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 需求己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 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 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 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镒求将会更大全球 竟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木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 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人的空间n —个突出的例子是国 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 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 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 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 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 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 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 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 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 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 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 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 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 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 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 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贏”结果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第 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 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 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
大学己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 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岀的效率, 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 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 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 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 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 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 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 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 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 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 新大学。
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前途是光明的,但现实是残酷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耍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不断提升自 我的能力,找到适合的位置,社会上的人才需要量始终是很大的,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把自 己当人才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