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梦的研究进展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24KB
约8页
文档ID:315845835
梦的研究进展_第1页
1/8

    梦的研究进展    ○杜瑞霞(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Reference]梦是个体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的部分机能活动依旧在进行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且梦是心理机能与活动的反映、是个体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意象化的反映从以往和目前的研究中发现,研究者主要采用自由联想、扩充分析、内容分析和梦的意象体现技术目前,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从最初的单纯的论述性的研究开始向量化研究的方向过度在国内,研究者开始对梦的作用、梦的分析技术以及梦在临床中的应用展开系列的研究[Keys]梦;自由联想;积极想象;意象体现G112:A:1672-8610(2013)06-0076-02一、梦的内涵亚里士多德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梦进行了定义,认为梦是睡眠状态下大脑的机能活动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达成我国学者潘菽认为“梦是特殊状态下的情绪和思维的活动”霍尔认为梦是一种影像,这种影像以视觉的形式体现,且具有持续性多姆霍夫等人则认为梦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思维活动的思考活动;梦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和经历,这种体验和经历需要各种感官的参与,同时梦也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具有认知性和体验性。

新华词典中关于梦的定义是:“梦是一种影像活动,这种活动产生在睡眠状态下,是由各种大脑里残留的外界刺激和人体内外多种刺激交互作用产生的心理学大词典对梦进行了这样的定义:“梦是一种想象活动,这种活动产生在睡眠状态下本研究认为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的部分机能活动依旧在进行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且梦是心理机能与活动的反映、是个体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意象化的反映二、关于梦的内容的研究在梦的研究历史中,研究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自由联想、隐喻分析、主题分析和内容分析自由联想是研究者最早使用的方法,隐喻分析是对自由联想的发展和补充,荣格在自由联想的基础上发展了积极想象技术主题分析是在隐喻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题分析需要对梦进行反复的回忆和重现,借此从梦中发现一些重复的内容,比如特定的梦的情境、道具和情绪这些方法缺乏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新的方法内容分析就出现了内容分析对种类进行详细的定义,并用种类进行分析,为分析提供了一致的标准和常模目前,霍尔梦内容的编码系统是进行梦内容分析的较好的工具霍尔编码系统对梦的量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它借助对梦的量化的分析探索梦的特点和实质研究者运用霍尔编码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梦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年龄差异研究、跨文化研究、纵向研究和梦与清醒时相关因素的研究、梦与心理健康及人格关系的研究。

霍尔和多姆霍夫(1964)已经采用霍尔编码系统研究了不同年龄人群梦的特点从霍尔编码系统应用于梦的研究中以来,很多心理学家都做了不同国家的跨文化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人在梦的内容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各个国家的人也会有所不同Ryhclka和Brmas(1963)研究了梦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采用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与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结果发现梦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的相关不显著,但是在梦的某些主题上发现了梦的内容与人格维度的相关国内关于梦内容的研究也相继出现,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梦内容的研究,内容方面主要有性梦特点的研究、梦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石凤妍和宗文举采用调查法对大学生梦的特点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焦虑梦可以分为:和异性交往有关的青春期性梦、逃避主题的梦、和学业压力有关的考试梦[1]国内的研究者对性梦展开了系列的研究,李炳山等采用调查法对青少年的性幻想、性梦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14岁到16岁是性梦产生最多的阶段,其中男生性梦的发生概率为86.55%,女生性梦的发生概率为52.71%童辉杰对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梦的内容与梦者的情绪状态存在显著的相关,特别是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很显著。

安献丽研究了大学生的梦内容,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的梦内容与美国大学生梦内容的常模差异不显著[2]整体看,国内对梦内容的研究既有定性研究也有量化的研究,但多数都缺乏深入性,大部分为现象层面的考察,对梦的内容发生机制的研究尚少三、关于梦的成因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梦与心理异常类似,表现了人们被压抑的潜意识动机,这些动机大多是一些缺乏理性的本能欲望在白天,这些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因受到伦理和理智的控制而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但是并没有彻底消失,在睡眠状态下,超我和意识的监控功能变弱,那些被压抑的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在梦里显现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过去经验的再现,特别是童年经验的再现,梦的主要动因是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荣格认为梦的主要动因是集体潜意识,而集体潜意识主要是由原型构成的,原型借助原型意象来体现原型中既有积极的治愈性的原型,比如英雄原型、智慧老人原型,同时也有毁灭性的黑暗的力量,比如阴影原型这些原型理论隐藏在每个人的人格特质中,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内在力量的冲突,这些冲突会成为梦的动因Drs.AllnaHobson和RobertMcCarley.提出了刺激一整合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大脑的脑干中存在一个“梦状态的发动器”,这一发动器是梦产生的生理基础。

在快速眼动睡眠(RME)阶段,个体的全部感知觉系统和动力系统的信息传输停止,大脑皮层产生随意的放电活动,从而产生了梦四、关于梦的作用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梦具有满足愿望的作用,是本能冲动和欲望的一种表现方式荣格认为梦不但可以表达梦者过去的愿望,也具有目标功能,可以导向将来,潜意识借助梦对未来的成绩进行预期,是一种精神性的预测,并且借助梦进行问题的解决荣格也认为梦是对意识的补偿,那些意识不能容纳的人格特征在梦里却出现了,因而借助梦可以实现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补充,帮助梦者更好的实现自我的整合,即走向自性化我国学者对梦的作用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阳小玲(2005)的研究表明,梦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梦有助于大脑维持正常的功能,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梦有助于灵感和顿悟的产生,梦具有提升自我评价的作用王同军的研究表明,梦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了解自我、有助于问题解决朱建军认为绝大多数的梦不在于预见未来,而是在于揭示你自己内心中那些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那些潜藏的欲望、直觉的洞察和判断[3]梦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一种表达方式徐光兴指出梦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五、关于梦的解释与应用的研究梦的解释,即我们常说的释梦。

弗洛伊德将梦分为显梦与隐梦,隐梦是梦的真正内容,只是借着显梦的伪装表达出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弗洛伊德认为,即使在睡眠状态下,超我和意识对本能的监控作用仍然存在,因此本能冲动与欲望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对梦进行解释,就需要将了解梦的伪装机制,要分析梦的象征意义了解梦的象征意义的主要方法是自由联想荣格解释梦的主要方法是积极想象,积极想象实现了对梦的重新上演,同时使用扩充分析法,不但在个体潜意识层面探讨梦的象征意义,同时在集体潜意识层面探讨梦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探讨梦中意象的文化内涵荣格主张对系列的梦进行分析,系列的梦更具有代表性,借助系列的梦更能发现个体潜意识层面的情结和集体潜意识中原型的运作荣格还认为梦的解释要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充分利用潜意识与意识的相互补充作用博思尼克(1993)EmbodiedDreamImagery技术,即梦像物化体验技术,发展了荣格的积极想象技术,依靠梦中出现的意象进行有所限定的积极想象陈侃(2005)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梦像物化体验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应用,探讨了该技术对被试梦态度、情感的干预作用申荷永等之后将梦物化体验技术翻译为梦的意象体现技术,并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完善。

陈侃进行了梦的分析与意象体现技术对慢性疲劳治疗的实验研究,发现患者在自觉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三个维度上分数均有显著提高,说明了意象体现对慢性疲劳患者的健康状况具有很好的干预效果[4]陈侃对梦的分析与意象体现对心理危机处理的机制及适用性进行了探索,进行了梦的意象体现治疗噩梦症的个案研究[4]六、关于对梦的态度的研究李炳山对高中生对性梦的态度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男/女生对性梦的态度差异显著,男生对性梦的态度比女生更积极朱建军认为“梦是原始人的来信”,我们要关注自己的梦日本学者东山宏久认为,梦是一种精神资源,如果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梦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梦是不同子人格的相互交流方式,我们要了解和重视自己的梦美国学者米格内认为,人们对梦的本质所知甚少,对“梦的能量”的重视和应用甚少,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要深入一个未知的潜意识领域,就要从对梦的关注开始[5]陈侃,申荷永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梦的态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梦的态度和其他因素对接受心理分析取向的释梦疗法意愿的预测作用,要求186名大学生被试完成梦的态度量表、做梦频率估计量表、Myers-BriggsTypeIndicator人格类型量表和接受心理分析释梦疗法意愿的调查问卷。

[6]研究建立了中国大学生梦态度的常模,对梦的态度量表进行了修订研究表明梦的态度与做梦频率呈显著正相关,性别维度在梦的态度总分和梦的兴趣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显著,且女生女生得分更高;情感人格类型的大学生与思维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在记录梦的动机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著,且情感人格类型的得分更高;因此,梦的态度和梦者的性别因素对接纳释梦疗法的意愿具有预测作用七、结语目前,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从最初的单纯的论述性的研究开始向量化研究的方向过度在国内,研究者开始对梦的作用、梦的分析技术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展开系列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研究的系统性,量化研究中统计方法缺乏严谨性,关于梦的原因的研究只是理论的推测,量化的研究和对其内在心理、生理机制的探索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深入的探索首先,加强探索梦的内部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可以尝试采用量化的方法,同时结合睡眠的研究,把新型的技术如PET、FMRI技术等尝试着运用到梦与睡眠的研究中,以探索梦产生的神经机制其次,探索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加强相关问卷和量表的修订与编制,尝试进行梦与心理健康关系的量化研究再次,加强梦的分析技术对健康人群的作用研究,以往的相关的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多采用非健康群体,以后可以加强在健康群体中的实证性探索。

Reference】[1]石凤妍,宗文举.关于大学生梦的调查和心理分析[J].青年研究,1998(5).[2]安献丽.大学生的梦内容探索研究.硕士论文[D].华东师范大学,2005.[3]朱建军.梦的心理解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4]陈侃.现代人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的心理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12.[5](美)米格内点·冈萨雷斯—威普乐.梦的意义[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陈侃,申荷永.大学生对心理分析释梦治疗的接纳意愿及其相关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7]弗洛姆.梦的精神分析[M].志文出版社,1984.[8]弗洛伊德,著.释梦[M].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1996.[9]朱华珍.噩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10]尹芳.重复梦的理论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9(5).[11]陈砷,游潇,谢毅,张敏,于亚栋,刘伟林,苑驯,韩湘漪,王东美.中国大学生典型梦的调查报告[J].教育导刊,2010(9).[12]安献丽,徐光兴.当代师范大学生的梦内容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13]李建伟,余鹏,徐强,刘圣荣.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1).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