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柳雪燕第 1 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教材分析】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导入:从公元581 年隋朝建立,到907 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时间: 581 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 589 年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二、 “开皇之治”出示两组数据:(1)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 唐朝建国 20 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
三、隋朝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小结(略)作业:课后作业第 2 课贞观之治【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 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时间: 618 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 ,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 年),太宗]又谓曰: “汝 (指太子李治 )知舟乎 ?”对曰:“不知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作业:课后作业第 3 课开元盛世【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教材分析】“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②人口:百万人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作业:课后作业第 4 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教材分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教学过程】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 “家世”也称“品” ,本人才德谓之“状” ,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②隋炀帝: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定十科举人, 包括孝悌有闻、 德行敦厚、 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 50 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①某单位招聘职员,有一百人要参加,而只能录取十个人,如果你是考官,你会考试哪些因素,进行哪些测试?——科举考试也是贯彻“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行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如果没有考试,你会不会认真读书?——科举制把“读书-科举 -做官”连为一体,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如果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么做?——科举制十分重视读书人的基本功,特别是书法和文采。
读书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书法和文学)的发展总结: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