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别平等状况及性别平等 政策推进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蒋永萍一、数据中的性别分层与两性地位n性别问题对许多人并不陌生n大多数人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认识两 性关系和两性状况n人们的认识往往受到生活圈子的局限n对性别平等的价值判断也影响人们的认 识n统计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一个更为全面、 更为客观的两性世界讨论的基础建立在:n社会转型期中国阶层结构调查n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n政府性别统计数据希望回答下述几个问题:n市场机制的导入是否必然导致性别利益的 分化?n经济发展与妇女发展、现代化与性别平等 是否能够同步,其基本条件是什么?n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不同女性群体社会地 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是什么?n与10年前相比,不同地区两性地位、妇女 发展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性别分层、妇女地位变化背景n1990年后的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深 化发展的十年,利益格局的调整、深层矛 盾的解决,无疑会对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 社会成员的观念、行为和地位产生深刻的 影响n有专家认为,改革初期,几乎人人享有改 革的成果,而90年代后,弱势群体开始一 步步被抛离社会发展主流社会转型期中国阶层结构调查表明n三个最具优势地位的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都是以男性为主(约占 3/4)。
n 在社会的中间层中,现代中产阶层(专业技术 人员和办事人员)男女分布较平均,但上层中男 性比例较高,而中下层女性比例较高;传统中产 阶层(个体工商户)中则男性比例高于女性n 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商业服务业人员 中男女分布较平均,产业工人中男性比例高(占 3/5);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远高 于男性(女性约占70~80%)调查结论n男性阶层结构更趋向于橄榄型,女性阶层 结构及社会经济等级结构更趋向于金字塔 型n存在着明显的性别阶层分化现象,当前的 职业分化和阶层分化都受到性别因素的影 响n性别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分层机制性别是 个人能力、社会结构和制度因素后的影响 社会分层的第三组因素,确实在发挥着作 用 地位调查中妇女社会地位基本概念:与男性相比,妇女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的权 利、资源、责任和作用被社会认可的程度n从八个方面反映妇女社会地位状况: (一)经济 (二)政治 (三)教育 (四)健康 (五)婚姻家庭 (六)生活方式 (七)法律 (八)社会性别观念调查发现——基本认识与结论n 我们认为,简单用提高或下降很难确切 地反映改革对中国大陆妇女社会地位产生 的影响,最为贴切的字眼是“变化”。
n妇女自己和自己比整体进步了,与男性的 状况相比或与男性的进步相比,在有些方 面缩小了,在另一些方面扩大了男女的不同状况和社会地位状况:妇女的今天 比妇女的昨天:状况的改变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地位:男、女在某个 时期状况的比较19902000200010年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进步n经济方面:n部分女性就业层次提高,2000年专业人员女 性比例51.7%,占城镇女性在业者的22.8%, 比男性高6个百分点;就业自主性增强n政治和社会参与方面:n妇女政治参与程度提高,人大代表参选率73% ,低于男性4个百分点,社会更加认同妇女参 与高层决策,74%女性赞同,男性75%10年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进步n教育方面:n女性受教育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文盲率 由90年30.1%下降到11.1%,女性(6.1年 )与男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由 1.9到1.5年n健康方面:n妇女的生育健康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n社会和妇女对自己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分城乡、分年龄妇女生育方式比较(%) 10年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进步n婚姻家庭方面:n在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上女性有了更多的参与 权多数女性拥有决定个人事务的自主权。
n生活方式方面:n妇女的活动和交往范围扩大从未出过远门的 女性为7.5%,两性差距由10年前的4.9降低到 现在3.5百分点女性休闲方式趋向多元化10年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进步n法律方面n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社会认知程度较高 妇女法律权利与传统习俗的冲突有所 缓解n社会性别观念方面n对女性的能力普遍认可传统性别角色 分工受到挑战女性的自立意识较强中国两性社会地位差距n女性在业率降低,再就业困难,与1990年相比,城 镇男女两性的在业率均有下降,男性从90.0%降至 81.5%,女性则从76.3%降到63.7%n男女两性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镇女性收入是男 性的70.1%,比90年扩大7.4百分点,农村为60%n就业的性别结构中存在比较明显的“男性工作”和 “女性工作”的区隔非正规就业具有明显的性别 特征男女两性收入呈扩大趋势城市1990 77.51999 70.1农村1990 78.91999 59.6扩 大 7.4扩 大 19.7中国两性社会地位差距n农村女性教育水平与男性差距较大,农 村妇女58.8%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 性高21.9个百分点;女性文盲率为13.6% ,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
n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仍 然偏低,有24.1%的村委会干部中没有女 性党支部中没有女委员的高达57.6%中国两性社会地位的差距n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妇女享有健康服务仍有差 距,农村35岁孕期未作产前检查24%,西部35% 健康上的性别差距从儿童时期已经开始n家务劳动依然主要由妇女承担,85%以上的日 常家务由女性负担,平均时间4小时,比男性 多2.7小时n传统性别观念仍有较大影响,对“干的好不如 嫁得好”女性37.3%赞同,高于男性7.1%50%以 上赞同“男主外女主内”婴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基本结论n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城乡之 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妇女地位的提 高也处于不平衡状态;改革中利益格局 的调整,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拉大 了男女两性和不同层次女性群体间发展 的差距同一阶层内部存在着性 别差序,即男性优先享 有更多资源和机会,资 源越少,女性所占的份 额越少; 不同阶层的性别之间有 着性别差异,社会阶位 越低,获得的资源越少 ,女性最少9.4 20.8阶层与性别交织在一起性别平等政策推进n男女不平等是很多社会存在的社会现象n何种经济发展水平下都可以追求性别平 等n性别平等需要政府的政策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会影响政策吗?社会性别意识人政策需求者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社会性别的基本观点n社会性别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常常在 社会制度中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 、巩固。
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复制n对男女的特点、特长、分工,以及相应的资源 和机会的分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的认识,影 响了社会对男女两性价值的评价,从而建构出 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和地位关系n所以,男女两性的地位差异、男女两性儿童的 生存发展差距并非仅仅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经 济发展程度 社会性别的基本观点n社会性别不仅体现为个人的观念,或者一个社会 主导的或主流的观念,社会性别还渗透在社会机 制的方方面面,它通过家庭、社区、市场、国家 ,在文化习俗、教育、宗教、法律、政策等作用 下得到巩固和加强,由此形成社会性别体制化, 并被作为行为规范而固定下来n两代家庭的夫妻分工(家庭)n丧葬习俗儿子的角色(社区)n美发店中男女工作类型的分工(市场)n决策岗位的性别(国家,退休政策、教材中传播 )社会性别体制化社会性别观念男女社会家庭 角色、责任的分配用于完成责任 的资源分配与角色相关的 能力及特长发展对两性 的评价社会性别 体制化、 规范化决定权 的分配两性身份、权力关系 在社会中继续被强化政策制定和实施:平等、中立和歧视n性别平等的社会政策n所谓“性别中立”的社会政策(一般是缺乏性别意识的社会政策)n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政策(也可以说是性别歧视的社会政策)要什么平等? 权利+机会+责任+评价制定政策倡导、分析政策社会性别平等与社会性别主流化n社会性别平等n公正地对待原则不同性别,权利、机会 、责任、评价平等n有差异地对待的原则n向弱势倾斜的原则n社会性别主流化n对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的法 律、政策或项目计划对男女两 性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n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政 策的设计、执行、跟踪及评估 中,充分考虑男女两性的需求 ,使男女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参与并受益。
热点之一:要不要性别平等的退休政策?v退休年龄,男 60岁 (55), 女55岁 (50)Ø对养老金的影响v对个人账户积累的影响v退休早,缴费时间短,水平低,账户积累少v较低的月养老金收入 (城市贫困的女性化)v对女性参与决策的影响(政治、经济和科学教育等领域)v女性高层参与率下降,高层决策中女性代表性不足v国有企业中女性领导减少v科技、教育领域高级职称中女性比例低v对女性人力资本投入的影响(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较低Ø女性职业发展障碍多(招聘、培训、晋升等)何谓性别平等的退休政策?n男女有一个相同的退休年龄上限,即到达这一年龄必须 退休(如:60岁);n男女有一个相同的退休年龄下线(如50岁),即到达这 一年龄就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工作及家庭情况选择退 休,当然,也可以选择继续工作至上限年龄n退休年龄的上限和下限应该根据劳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就业压力及社会保障负担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热点之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政策?n以往妇女就业政策主要以照顾妇女和基 于生理性别的区别对待为原则n“劳动法”、“妇女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 规定”都强调“不得安排妇女从事不适合的 工作或劳动”n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上的性别歧视和 职业性别隔离何谓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n促进男性主导的工作领域被接纳女性,并鼓励男性在女性 主导的工作领域中分担责任。
消除妨碍男性和女性认识到 他们在生活的所有领域中潜力的歧视性障碍n纠正对传统由女性主导的活动的低估要求对女性与男性 相同和不同的工作都给予平等评价,尊重他们的权力和选 择,促进经济成果的共享n针对女性所处相对弱势的地位,建立女性职业发展支持项 目n承认并满足基于性别的特殊需要,如母性和哺乳n男女对家庭责任和无偿工作的共同分担,确保为他人提供 无偿照顾的男女两性不会独自承担损失热点之三: 出生性别比与计划生育政策?n2004年上半年,媒体关 注的焦点话题是适龄结 婚的男子将有3000万找 不到老婆n出生性别比偏高是性别 不平等的综合表现,但 被演变一个典型的男性 问题n女性生命健康权的忽视 ,溺杀遗弃女婴性暴力 、性交易、拐卖妇女从1982年以来 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不断升高女性 3000 人生命 消失妇女问题从长远来看是社会问题 男性 3000 人打 光棍男性问题婚姻挤压 拐卖妇女 性暴力 性骚扰社会问题妇女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n多年前学界就在讨论出生性别比问题,但官方 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n政府对出生性别比的重视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据的公布和分析密切相关n2002年以来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控制出生性别 比,“关爱女孩行动”、“奖励生女孩的家庭 ”n老百姓看到了计划生育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计 划生育政策有了良好的基础性别平等促进的成功案例—— 反对阶段就业制度化n改革后有过五次关于妇女阶段就业的讨 论n2001年的讨论上升到政策层面,中央十 五计划建议明确提出,实行灵活就业, 建立阶段就业制度的主张,人大会议的 规划纲要也有同样的内容n全国妇联正式文件报送中央和国务院, 认为这一政策会对女性产生负面影响反对阶段就业制度化n人大会议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 别是女性发挥了积极的参政议政作用n媒体及时地反映群众的呼声n最终通过的规划纲要删除了“阶段就业” 的提法。
其他问题:n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n幼儿看护制度n税收制度n性骚扰和反对性骚扰立法n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和家庭财产传承制度n创业扶持政策n农村小学并校性别平等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关注n媒体在推进性别平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n媒体要了解社会性别视角对不同问题的 基本认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