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九单元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

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8MB
约14页
文档ID:208100461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九单元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_第1页
1/14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考纲清单]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①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②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5)评价①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时间:1921年3)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②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部分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作用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②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图示明史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斯大林模式”(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①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②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③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评价成就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措施①经济: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②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2)措施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意味着苏俄(联)背弃了社会主义的目标答案 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战胜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新经济政策并没有背弃社会主义的目标3.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新”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含义一致答案 前者旨在利用市场和商品经济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挽救和发展资本主义4.斯大林模式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 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5.“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答案 “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世界尤其是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答案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答案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轨 [概念解读]——与新经济政策相关的历史概念国家资本主义是由国家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家本身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国家资本主义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阶段,就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资本主义是在国家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变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经济形式,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获取材料信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原因材料 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在有着某些曲折的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

……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但是,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有富余的农产品……——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要求:根据材料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从政治形势来看:正面临着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2)从当前任务来看:要获得工人、农民的支持,要恢复经济生活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来看:余粮收集制的弊端给农民带来巨大伤害;取消商品贸易的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必要因此,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已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当务之急连线高考 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时,要注意找到“分析”的角度,例如本题可以从政治形势、当前任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等角度进行分析。

[运用材料说明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材料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要求:分析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

认知深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材料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发现问题:布哈林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他在苏联工业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