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改编创作研讨会发言摘编经典作品改编创作研讨会发言摘编李 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作品,是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既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宝库,可以供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去重点阅读和观赏,不断地从中获取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它又是民族文艺不断生长的肥沃土壤,可供后代艺术家们不断地将它改编成其他样式的文艺作品,直接造就新时代的新的文艺繁荣在世界上,像《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的戏剧、雨果和托尔斯泰小说被不断地改编为各种舞台剧和现代影视作品,是人们有目共睹的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至少被六次改编为电影,前苏联红色经典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七次改编为影视剧,更有力地证明了经典作品的改编价值在我国,许多古代经典戏曲作品特别是四大古典小说名著的不断改编,同样是造就我国文艺新的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毫无疑义,改编经典名著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我以为,改编经典名著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功力,而且要求改编者首先要对经典本身和改编工作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态,要在下功夫吃透原著和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去从事改编我说的忠于原著,至少应当包括:一、忠于原著的基本主题、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二、忠于原著整体叙事框架、情节走向和基本人物关系、冲突方式;三、忠于原著对重要人物形象的人格定位、主要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的整体把握;四、忠于作为原著文化底色的时代、民族、地域文化内涵的揭示。
改编不是照搬照抄,改编是一种再创造改编都是在新时代条件下进行的,都是应新的时代需要出现的,而且它还要实现艺术表现方式的转换我认为,改编的这种再创造应当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一、根据新时代的需要,对原著内容作出必要的取舍和局部调整,最重要的是用时代精神照亮改编过程,凸现乃至强化原著中最有现实意义和永久魅力的东西;二、切实做好不同艺术样式之间思维方式的转换,按照与原著不同的艺术样式的审美规律要求进行再创造;三、每次新的改编都要发挥改编者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优势,至少在某些方面对已有的改编作品有所超越按照以上所说忠于原著和进行再创造的这些要求来衡量,我以为中央电视台先后把《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从总体上讲是成功的,反响很大;深圳几家单位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另一种成功的例证,也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它们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近些年来,在我国文坛上特别是在影视剧创作中,对经典作品和虽是名著还未称得上经典的作品的改编越来越热,围绕这些改编的炒作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应当说,在众多的改编中不乏成功之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有些人只想借经典名著的名字来卖钱,对原著本身却缺乏起码的尊重和钻研;有些人只醉心于自己的“当代解读”和“个性化表达”,甚至以颠覆原著为荣耀。
其中有两种做法特别需要关注,一种是惟时髦是举,专搞感官刺激等吸引眼球的东西,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一种是用抽象的“二重性格论”、“惟扭曲才有人性深度”论去解构我国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基本主题这两种做法,都导致了对经典名著的颠覆,也造成了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误读 仲呈祥(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对改编者自身来说,特别是思维上你要忠实于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改编者必须树立敬畏经典、珍视经典的心态,没有这个不要去改编因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它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它作用于我们认识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你是不能怠慢它的,你对它的精神指示、精神走向要有非常准确的把握,你才能走进经典经典就是一种最珍贵的资源,最珍贵的精神资源,不珍视这种资源,不敬畏经典,不珍视经典,那就是糟蹋了祖宗和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化资源,更何谈资源的最佳配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改编经典,一定要注重我们今天对时代精神的感悟,要寻求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之间的张力的平衡把握、和谐的把握和度的把握不能够简单地为了今天去篡改经典,也不能够让经典凝固不发展,不与时俱进这就看得出艺术家哲学思维的高下之分了 除了李准讲的四个忠实于之外,我要提出一个从改编者主体方面来说的三点。
第一应该提倡忠实于改编者自己的人格追求和生命意识,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生命意识,你说今天我改编就是为了赚钱,那免谈第二条要特别注意提倡忠实于个人的审美优势、审美个性同原著的内在契合点先审视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个性同原著的魂有没有内在契合之处,如果完全没有,那就是非你所长,你就不要去改,我认为很多成功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汤姆叔叔的小屋》至少有六个版本,改编的都有差异,都有深化、总体方向是一样的,但是侧重于哪一面有所不同第三个就是一定要忠实于你改编的艺术样式独特的思维规律,这一条是不能丢的像《金婚》《吕梁英雄传》,每一集都有高潮还有悬念,每一集的细节设置都有规律,你必须要尊重电视剧的创作规律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电视剧改编“经典作品”,有历史的目的和美学的目的 就其历史的目的而言,我是指,“经典作品”都是人类文学艺术历史上对于当时或者比当时更为久远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即人们的生存状态、文化心态的最形象的描述和最生动的诠阐经典作品”的原作原本就有丰富的认识价值电视剧把原作搬上荧屏,就好比是我们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长廊,回过头去认识那时人们的种种生活情景,乃至这种种生活情景中透露出来的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的兴衰枯荣,汲取种种的经验和教训。
再说,改编“经典作品”还可以消除因为时间的漫长而造成的人们对于“经典作品”的某种疏离与隔膜感,普及“经典作品”,传承文化,弥合这种历史的距离感 所谓美学目的,指的是,用电视剧的画面语言叙事的效果可以在观赏方面具有语言文字不具备的审美优势 但是,这不同于利用“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进行恶意的商业炒作电视剧改编“经典作品”,应该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历史观和艺术观,保证自己不失应有的美学品格 从规则上讲,我们的改编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创作道路,其实很难有一个具体的严格的条条框框不过,我以为,至少可以确定一个美学的坐标体系13 年前,我发表过一篇讨论“经典作品”《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改编的文章,概述它的成功之处是在于,编导演和其他创作人员都确认:改编,是在忠于原著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其清晰的美学坐标是,对于原著,一不走形,二不失神,进而追求电视剧艺术的真、善、美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在这样一个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里,我们的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作为电视剧作品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典作品”的改编创作,一定要沿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走下去。
我们的从业人员必须自律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所长): 回顾百年光影历程,就能发现,电影改编的历史非常长,可以说,经典作品的改编创作,经验积累很多,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传统 文学、经典、名著,成为电影丰富而稳定的灵感源泉但是,在消费时代、大众传播时代以及自媒体时代,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和语境之中,经典作品改编的贫乏,成为电影商业利润链条上的起点和重要的一环,翻拍、重拍、改编经典,成为电影的摇钱树,这形成了更为重要的值得关注与思考的现象、问题与症候 面对这样的问题,重要的不是堵或简单的反对,而是疏导、思考、引导和管理,关键是要能积极从经典的话语链出发,对经受了考验的经典树起尊重和信可的态度,并在前辈们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再建构再创造,用加法、建构而不是解构的方法,用继续发展的挑战的态度而不是随意的用非艺术的市场的时髦的东西去取代它,这样,经典改编的实际做法便会变得富有意义,明白易懂,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电影与经典的结合,承续历史经验与传统,具有、融有特殊的责任伦理要求的多方面的因应与挑战意义这表现在: ——我们要在经典作品改编的电影创作中,呼唤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理性的光明。
这包含下面这样的几个内容:一是要打开视野,面对眼前现实,要具有基于民族、历史的公共空间和民间社会的意识与立场二是要“激发原创动力”,把尽可能多的改编创意与创新性的思维或者说原创意识纳入进来三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电影改编中作出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 ——电影创新不能割断传统电影改编与电影文化体现在对一种进步观念的信念,体现在与历史和传统的接续而不是彻底决裂上经典与改编,两方面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真正彼此联系着的成功的改编,会成为经典与传统的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经典作品改编创作,首先要吃透经典,从坚实的基础出发,继续发展其次,面对原著、面对经典,要有敬畏之心,同时需要更具爆发力、更具想像力的改编第三,经典改编要有一种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要有一种语境感、社会感、空间生产感,不能将经典的生长和社会的变化分割开来也就是要有一种融入国家主义、历史主义、民族主义的具体化的美学 ——电影家们的理想、道德、社会伦理和文化教养,需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经典改编创作当中电影工作者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 赵葆华(《电影》杂志主编): 我想谈的就是红色经典的改编对电影来说,将会随着一个历史契机的到来迅速升温,那就是 2009 年国庆 60 周年这样一个历史契机的出现,电影必然会把创作视野投向红色经典,电影的红色经典改编将会大幅度地升温,所以我们召开理论研讨会具有理论的引导意义和话语的引导意义。
改编红色经典,将会促进我们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生活本身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但经典作品本身将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助力,因为它是具体历史时期一个具体时代的生活积淀,它凝聚了公众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积淀,我们把这样的红色经典传承下来,必然把红色经典本身蕴含的一种精神释放出来了,发散到文化线上,对我们构筑今天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大有裨益的在电影创作上,改编经典的原则应该是找到并发现红色经典所蕴含的、能够穿越历史时空的精神力量,那就是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红色经典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共有的行为规范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在这样一个理论主引下,我们要把红色经典进行精神梳理和艺术树立,从中找到它们穿越时空的时代力量、艺术力量和精神力量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我认为要防止两大倾向:第一要防止世俗化倾向和非英雄化倾向;第二就是我们不要误读原著,误导观众和误解市场 尹 力(电影导演): 近几年影视剧创作的名著改编,无论是作为一种把最精粹的精神传承能够在当今的影视作品当中表现也好,还是说采取了更多的捷径和偷懒的办法也好,但是经典改编这个现实存在,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原因有两种,一种就是我们当今反映现实作品原创的匮乏。
另外一个就是古装剧多,清宫戏多因此,改编名著已经变成了一个捷径和最省事的办法在改编创作过程中,可能每一个人都会面对这样的困顿和思考,就是要打通跟今天受众建立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本身既是欣赏习惯,又是今天不断改编的一种美学接受上的需求我认为,在经典改编创作不断翻新的情况下,我们的理论,甚至是文化批评、影视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我们影片的创作,所以这样的研讨,这样的话题在很大程度上对今天的创作有现实意义经典的定位有很多的话题可以展开,忠实原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多大程度上对于原著的忠实就是成功,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经典改编的精神价值在于对其创作时代的超越作为艺术创作者,在当今时代的社会剧变中,我们既是目击者,又是参与者,我们留给后人的将是今天的精神与视觉如何在艺术作品中真诚地表达文艺作品的真实度取决于我们对当代审视与了解的程度因而,经典的含义与定位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黑泽明的很多作品虽也改编自莎士比亚,但他把它本土化、朴实化,从根本上超越了莎士比亚那个年代,超越了宫廷,超越了英国人在那个年代特定人际建构起来的关系 张德祥(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 我们的文化遗产,经典作品,应当有一个指导委员会,总之应该有一个机构来管这个事情,对我们的经典进行梳理,有哪些是经典,就像我们的文物一样,哪些是我们需要重点保护的东西。
经典也是这样,有哪些是经典,我们要做到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