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炉刍议 福建?欧阳桂兰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境内,从采集的标本与出土、传世器物来看,龙泉窑自北宋早期兴起,一直延续至清代,其烧瓷时间约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宋代民窑窑系中,龙泉青瓷窑系虽形成最晚,但其独树一帜,蹊径另辟,其造诣、成就与影响均达到中国青瓷烧造工艺的高峰南宋是龙泉青瓷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此期产品种类齐全,除供日用、陈设、文房所需外,尚有祭器和冥器等器型丰富,有各式瓶、炉、碗、碟、盒、灯盏、渣斗、香熏、文具及塑像,此外还常仿照青铜器、玉器等造型,式样富于变化、风格多样由于熟练掌握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器物釉色纯正、釉层加厚、釉面柔和、青碧如玉,尤以粉青和梅子青的釉色最为突出,犹如巧夺天工的人造青玉,色调可与翡翠媲美,精美绝伦,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造型上则显得浑朴端巧,线条健畅,曲直有致,雅观大方,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艺术效果在装饰方面,此期龙泉窑作品运用浮雕、出筋和刻花、贴花等艺术手法,使釉层显现出错落有致、富有深浅层次变化的立体艺术效果,匠心独运,极具张力地展现了当时陶瓷工艺匠师们的惊人智慧、高超技艺与创新精神。
福建省文物总店珍藏有两件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炉,一为筒式一为鬲式,此二炉造型古拙典雅,胎体坚致细密,釉色匀净自然,静穆端庄,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南宋龙泉窑青釉筒式三足炉(图1—图3),高5、口径7厘米,直口(口沿微伤),筒腹,口底上大下小炉外壁上、中、下各饰三组弦纹,三兽足撑底且施釉,其中一足底粘砂,呈火石红色炉外底部为平圆形实底,略微下凸但不撑地,露胎不施釉,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胎体紧密坚实,胎质细腻润滑宋代崇古之风盛行,此炉器型端庄秀巧,釉色莹润淡雅、温润如玉,除炉身装饰的数道弦纹外,别无他饰,线条简洁明朗、凝练大方,恰合宋代文人士大夫复古的追求以及崇尚清雅的艺术品位,时代风格特征明显筒式炉,又称三足樽式炉、弦纹三足炉,宋至明代流行的一种炉式,因炉身作筒状而得名筒式炉源于汉代的奁,因此也称为奁式炉宋代烧造筒式炉的瓷窑有汝窑、官窑、定窑、龙泉窑等宋代筒式炉口、底直径几乎相等,三足落地,筒腹以数道弦纹为饰元代开始,筒腹下部逐渐缩小,器底下凹,三足逐渐上移,少数几乎与底平,但仍然起支撑作用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器型比较规范,器身如筒,口沿微向外起棱,与器身凸起的弦纹相呼应而民窑所烧制的器型开始变化,腹部呈鼓式,高矮不一。
弘治时期,唇口向外侈,有些烧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炉底中心下凸,成为支撑面,三足仅为一种装饰鬲是一种饪食供器,商周时期生产大量青铜鬲,瓷质鬲式炉流行于宋元明时期据四川遂宁窖藏、韩国新安海底沉船等出土、出海资料以及对传世品的研究表明,龙泉窑青釉鬲式炉的烧造年代当在南宋后期至元代福建省文物总店所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三足炉(图4—图6[来自wWw.LW5U.com]),系仿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而作,高7、口径9厘米,板沿,短直颈微向内敛圆鼓腹,丰满圆硕,炉肩部一圈凸棱,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条棱筋,微露白痕,俗称“出筋”下承三乳足外撇,足根部内侧各有一圆孔小洞,应该是为防止烧造过程中足部胎体过厚引起炸裂而特制的三足底部无釉处露胎,有火石红斑,为“朱砂底”此炉通体施青釉,釉色光泽淡[来自www.lw5u.CoM]雅柔和、明澈温润,线条曲直结合,秀丽挺拔,整体造型给人古拙雅致、静穆渊深、宝光内蕴的感觉,充分体现了龙泉窑制瓷工匠在造型和掌握釉色方面的娴熟与高超技艺,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宋代有焚香和祭祀的习俗,其时的窑场大量生产焚香炉具,瓷炉品种非常丰富,有鼎式炉、樽式炉、簋式炉、鱼耳炉、鼓钉炉等等,而以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青釉鬲式炉为人们最爱、名气最大。
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当时便专为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而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鬲式炉很有可能也是官物,其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并不在官窑之下2003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拍出一件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成交价高达近340万元人民币,龙泉窑青釉鬲式炉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