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指示词的不同 邱丽君Key:指示词;这;那日语的指示词分成“コ•ソ•ア”三个系列、而汉语的指示词只有近称的“这”和远称的“那”两个系列、普遍认为「コ」系指示词的大多数对应的是「这」、「ソ、ア」系指示词对应的是「那」很多日语学习者,初级水平的不用说,连那些中上级水平的都经常会误用这些指示词比如以下的例子甲:「こころ」は読みましたか乙:え、何ですか、これは×(错误)甲:知らないのですか夏目漱石の有名な小说ですよ像例子中的那样,如果自己不清楚对方说的事或物,就应该用【ソ】系指示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学习者经常使用【コ】系指示词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误用为数不少现在大多数的教科书、一般都只是讲了指示词用法的一部分但是从诸多研究来看、至少日语的指示词分为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两种类型指代说话现场的物体的用法是指示词的“现场指示用法”,与其相反的则是“文脉指示用法”虽然Reference中有很多日语的指示词用法研究,但与文脉指示相关的中日对照研究却很少我所查阅的日中指示词对照的论文里面,「コ•ソ•ア」系指示词具体应该和「这•那」的哪一个来对应,还有当不能翻译成汉语的「那」和「这」的时候、应该翻译成什么才合适等都没有涉及到。
所以我想就文脉指示为主,以日语名词系「コレ」进行日中对应用法的研究一、关于中日指示词的先行研究日语指示词的研究最先由佐久间鼎(1936)开始的益冈(1989)中指出,现场指示是指示说话现场因素的用法,文脉指示是指示说话内容的因素的用法现场指示中的「コ」是指离说话者近的事或物,「ソ」是离听者近的事或物,「ア」是指离双方都远的事或物文脉指示中的「コ」是指「话题前的对象」和「现在要成为话题的对象」「ソ」是在「谈话中指对方已说过的内容或指对方所不知道的自己的体验」以及「指假定中内容要素」的情况下使用「ア」是指「记忆中的要素」和「同听话人有共同的体验」杨建忠(1898)把指示代词称作「指示代字」,「代字(代词)」分为「指示代字(指示代词)」「指名代字(人称代词)」、「接续代字(接续代词)」、「询问代字(疑问代词)」四类刘(1988)认为、「汉语的指示代词基本上是近称的「这」和远称的「那」、其他的指示代词全部是由这两个词派生出来的」「这•那」多用来指事物,在句子中主要作主语虽然很少作动词的宾语,但却可以作介词的宾语关于「这」和「那」,可以指代短语或者句子、特别是「这」指代前面的范围更广二、与「コレ」对应的汉语表达的比较与分析关于指示词的使用方法日语的先行研究有几种分类方法,本研究是根据适合日语教育的益冈(1989)的思想,按照现代日本语教科书,参考书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文脉指示」和「现场指示」。
而且把焦点放在文脉指示的用法上,探讨「コレ」的用法例句选自日本的小说《越前竹偶》《黑雨》《砂女》三部作品「コレ」的例句有188个不论会话文还是非会话文,文脉指示用法都很常见例句中,与汉语的对应指示词,全部译成了「这」一般认为「コ」系指示词是和汉语的「这」大体对应的通过这次的调查发现,在会话文和非会话文中,「コレ」和「这」对应的非常多这和普遍论是一致的而且文脉指示词「コレ」翻译成「那」的例句无一例,可见「コレ」和汉语的「那」是不常对应的把「コレ」翻译成「这」的例句中因为指代事物的例句最多,所以举出把事物作为指示对象的例句,来分析「コレ」和「这」的对应情况例句中,画方框的是原来的译文,加(?)的是作者认为错误或者不通顺的语句1)意外なのは、ただ部落の広さだけではなかった道が次第に上り坂になっていくこれはまったく予期に反したことだった海にむかっている以上は、当然下り坂でしかるべきではあるまいか〔砂〕这个村落使人意外的,其实远不止它的宽大奇怪的是那条道路,竟会渐渐上坡而去{那•/这}与他的预想完全相背既然是面临大海,那路该是下坡道才对呵《砂》金水(1989)中指出文脉指示的『コ』系指示词主要在文章中使用。
在文章中,提前表示某一事物时,当作者(说话者)特别强调,要引起读者(听者)的注意的时候就用『コ』来表示用『コ』的话,就有鲜活生动的出现在眼前的效果因为例句中的「コレ」是指前面提到的「道が次第に上り坂になっていく」,朱(1982)认为「这~」可以指现在和未来,而「那~」却不能指现在以时间距离来考虑的话,因为例句(1)是指现在,所以翻译成「这」而不能替换成「那」2)いつからか、部落の人たちは竹栽培に精を出すようになり、武生や福井から买いにくる竹材商に、干竿、钓竿などになる竹を伐り売りするようになったこれが零细な人びとの现金收入になっていった《越》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村民们努力从事起竹子的栽培来,他们伐取作竿子、钓竿用的竹子卖给来自武生和福井的竹材买商,{那•/这}成了村民们零星现金收入的来源《越》例句(2)中的「コレ」是指代前面提到的竹制品的买卖的文脉指示因为在这儿指的是现在,所以就不能用「那」,而只能用「这」在不能翻译为「这•那」的文脉指示的例句中,大多翻译成「他•她•它•此」另外,实际上本文中也有很多例句翻译为指代的事物参考以下的例句来分析其原因「コレ」→「它•他•她」(3)ユーカリの叶は蚊取线香の代用品である。
これを掩盖式の防空壕のなかで熏べると、昼间でも猖獗を極めている数蚊を追いちらすのに役に立つ《黑》桉树叶是蚊香的代用品,在篷盖式的防空壕里,即使是白天,花蚊子也很猖獗,点上它就可以起到驱赶蚊子的作用《黑》例句中的「コレ」指的是“叶子”没有翻译为汉语的指示词,而是翻译为「它」现代汉语把指示词命名为「指示代词」或者「指示词」对此最早的研究是由马(1898)开始的马(1898)把「指示代词」叫做「指示代字」「代字(代词)」又分为「指名代字•接续代字•询问代字•指示代字(人称代词•接续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其中「指示代字」又包括「逐指代字:每•各」「特指代字:夫•是•若•彼•此」「互指代字:自•相•交」「约指代字:其中大部分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另外还有表示有无多少等词」四种类型所以以前都属于指示代字的「他•她•它•此」可以用来代替「这」或者「那」「コレ」→「此」(4)それによると、ソ连军の大部队がソ满国境を突破して怒涛のように满洲国になだれこんでいるこれに対して满洲驻屯の日本军は、B29が广岛に落したのと同じようなピカドンを、ソ连军に落すことに意を决した米军の占领している南方诸岛にも、その爆弹を落すことにしたらしい。
报复攻击というのをするわけだ《黑》她俩说,前苏联的大部队已经突破苏满边界,正怒涛般地踏入满洲国对此,驻扎在满洲的日本军队,决心把和B29扔在广岛一样的神秘的炸弹扔到前苏联,好像也决定要把这种炸弹扔到美国占领的南洋各岛去,也就是说,要进行报复式的攻击《黑》例句中的「コレ」指的是「前苏联的大部队已经突破苏满边境,正努涛般地塌入满洲国」在这里译作汉语的「此」现代汉语的指示词虽然基本上只有「这」和「那」,据王(1943)古典汉语里还有「此」和「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此」与「这,这个」类似而且汉语里的「这」在口语和书面语都可以用与此相对,「此」在书面语里用的比较多特别是正式的场合常常用「此」因为例句中指的是战争,翻译为「此」就能体现出“重要,重大”的感觉反过来,若翻译为「这」,就感觉不到了「コレ」→指示对象的名称(5)青竹は天然にては耐久力少なく、日光の直射による褪色早きが故に、ゼラチン稀薄水を涂布して、これを长期间持统せるよう工作せり竹皮染は浓アルカリ液にて染色せるものなり《越》青竹是天然的竹子,耐久力不强,在日光的直接照射下很快就会褪色所以得在青竹上涂一层稀释过的明胶液,使「它/竹子」得以长时期保持不变。
竹皮的染色要放在浓碱液里才行《越》例句中的「コレ」指的是青竹汉语直接翻译为所指的竹子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例句中直接翻译为实际所指的事物或人的名字时,并没有用太多的字例如这个例句中的「コレ」是两个假名,而「竹子」恰好是两个字,这样翻译就取得很好的平衡如果「コレ」指的不是「青竹」,而指的是一个名字稍长的物体,则很有可能翻译为「它」小结这次选的作品中,把「コレ」用作文脉指示用法的例句要比现场指示用法多普遍认为日语中的「コ」系指示大体上和汉语的指示词「这」对应在本次调查研究中不论是会话文和非会话文的现场指示用法还是文脉指示用法,「コレ」大体上都是和「这」对应的,这也证明了同一般论的一致而且文脉指示用法的「コレ」没有翻译为「这」或者「那」「这」而是省略指示对象的有30例翻译为其他词的也有30例,各占50%另外,还有很多例句里「コレ」没有翻译为「这」和「那」,而是翻译为汉语里的指代「事物或人」的代名词「它」和代词「此」日语里没有和汉语里的「它」对应的代名词,所以日语的指示词就担当了一部分的作用,可能这也是日语的指示词比汉语指示词使用多的一个原因另外,虽然日语里使用的是指示词,可是一旦翻译为汉语,就会看到的是翻译为实际所指事物名称的现象。
Reference:[1]庵功雄.他3名编2001,『中上级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语文法ハンドブック』.株式会社[2]金水敏.他1名编1989.『日本语文法セルフ•マスターシリーズ4 指示词』. くろしお出版[3]益冈隆志.他1名编1989.『基础日本语文法』.くろしお出版.[4]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5]江天1980.《现代汉语法通解》.辽宁人民出版社[6]刘月华.1988.『现代中国语文法纵览』.くろしお出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