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三编 第一章 文学与其他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一、原始艺术的同源混生,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等不同艺术门类,在原始时代起同源混生 例:《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初民艺术中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情动于中”的审美情感是构成一切艺术发生的根源和内驱力 混生原始形态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原始人的思维发展:神秘的互渗形态——主客分离的感知形态——低级的观念认知形态——审美意识二、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借鉴,一、西方歌剧多从文学中借取题材,,,例: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由博马舍的同名剧作改编二、纯音乐和绘画作品多从文学获得主题和灵感,,,例: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标题交响乐(交响序曲《李尔王》、交响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等) 例:中国古代名曲(《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三、造型艺术多从文学作品中借取主题和题材,,,西方绘画雕塑作品许多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德拉克罗瓦的《美狄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 中国敦煌等石窟中的雕塑、壁画多取材于佛教文学故事:《尸毗王割肉贸鸽》、《萨埵那舍身饲虎》等。
画家、雕刻家、书法家从纯文学作品中选取题材和意境: 例:顾恺之《洛神赋图》——曹植《洛神赋》;意大利画家乔万尼《〈神曲〉即景》——但丁《神曲》 坊间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插图,更是汗牛充栋 艺术家为文学家画像或塑像: 例: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我国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和明代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四、许多文人兼善多种艺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德国音乐家瓦格纳:音乐家、文学家、诗人 我国宋代诗人苏轼:工诗词,擅绘画、书法,精通音律五、综合的艺术形式,,,西方的歌剧、寓言诗配画、电影,中国的词曲、题画诗、连环画、京剧等 电影是叙事、表演、声音、造型等多种艺术的综合 电影以戏剧为出发点,但接近叙事文学的结构 在表现内在情绪和深层思维方面,电影与文学的差距日益缩小 电影的综合能力以造型艺术为基础 我国题画诗:把绘画的造型形象和诗歌的语言形象置于一个平面,诗画互补 例:唐寅题自画《秋风纨扇图》六、文学对其他艺术也借取意境或者形式,,,意境的借鉴:中国古代诗人在观画、观舞、听乐后,有感而发,即兴赋诗 例:白居易的《琵琶行》 形式上的借鉴: 具象诗、回文诗:力图产生某种视觉效果和空间意识 借鉴他种艺术的结构或技巧。
例: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三、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差异及互补,差异是本质的、第一性的,相互联系、阐发、借鉴则是表象的、第二性的 文学与造型艺术的根本区别:文学是时间艺术,造型艺术是空间艺术诗与画: 绘画长于空间感、视觉感;诗歌胜在诗意耐人寻味 绘画要蕴涵诗情,就不能过分拘泥于形似: 1. 画家要像诗人一样以情写物,托物寄情 2. 须注意画面的起伏跌宕,使绘画具有诗歌般的韵律和节奏 3. 要讲究“兴会神到”,追求“不似之似”,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但二者在使用媒介、摹写对象、反映现实等方面各有特点 诗和乐: 诗用语言符号,长于表达思想、概念;乐用声音,长于表达情感 中国文学中的“词”就是诗歌和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四、审美理想与创作原则的共性,文学创作需要形象思维 陆机:创作之初“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进入构思之后“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造型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要明确得多: 绘画的形象思维:郑板桥谈画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书法的形象思维: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书艺大进 音乐创作的创作之初,仍需形象的促发: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一、形象思维:艺术创作中共同出发点和基本线索,二、想象力:形象思维插上翅膀,自由翱翔的动力,,,文学创作需要想象力 造型艺术创作需要想象力三、追求“意在言外”和“意在象外”的境界,,,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一向把对意境和神韵的追求置于最高的位置上 中国诗与画的审美追求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文论: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得意忘言”的审美理想 魏晋之后:“神似”的最高审美境界 严羽:将文贵简约、含蓄,诗尚言外之意的理论发展到了顶峰 画论: 从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到谢赫的“气韵”说: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唐宋以降,更要求神似:苏子瞻四、文学和其他艺术创作遵循的共同原则,,,“外师造化”:从自然和现实中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动机和思路 “中得心源”:把创作者个人的心声和独特的思想、个性融入创作之中 师法古人和前辈 中国文化传统中,诗人和画家、书法家都讲究师承 西方文学和绘画的情形也复如是还可探讨形成文学和其他艺术紧密结合的社会、文化基础 例:词何以在隋唐产生,至宋发展为“一代之文学”,需要讨论隋唐及两宋的社会、历史状况以及燕乐形成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