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女性人格的历史轨迹

j****9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54.39KB
约3页
文档ID:47029446
中国古代女性人格的历史轨迹_第1页
1/3

咬滚瑟翻痛口《探索与争鸣》1 998 .中国古代 女性人格的历史轨迹青岛社科院副编审郭芳在漫长的中国文明史 中,虽然女性的人口数量与男性等量齐观,但在记载着对社会的功绩、勾画社会进步的史籍 中,女性的记载却相对寥寥,使之显得微不 足道正是在这种 轻视妇女的文化氛围中,造就 了传统女性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反抗无力而又不甘受男性世界摆布的人格特征传统观念对女性的人格塑造在远古 的母系社会,女贵男尊,女性 掌管社会的权力,体现了远古时代女性的优越地位在上古神话中女性神更是不胜枚举,从女性雷神到月神嫦娥,从旱神女魅到 生育女神女岐,乃 至天帝黄帝在母权 时代亦为女性,女性 神抵司管各个方面,而男性神则退居其次当社会的发展由母系社会转入 父系社 会时,女性的地 位便一落干丈,沦为男性的奴隶与附庸即使在神 的世界里,男神的势力也在不断增强,甚至一些女 神也在这一 时期转化为男神女性开始在宗教领域退 出了主导地位据考证,后人视 为男神的战神蛋尤和雷鬼原本也是女性,她们的演变,成为女性沉沦的标志在现实社会里,自在的女性 开始受到种种限制,再没有了远古时代的无羁无绊在西周以后的先秦时期,专制的男性社会便开始剥夺了贵族女性 的社 会权力,对 女性提出了“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要求。

但对于一般平民来说,其限制则相对宽松些因此,气《诗经》中,不乏投挑报李、大胆直率的男女恋歌,桑间淮上,隐约可见自由相恋的男女约期相会,当她们的爱情受到父母的反对干涉时,她们敢于大胆反抗:“泛彼柏舟,在彼 中河隽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 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劳动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吟咏,此时便堂 而 皇之地载之于经,传之于世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礼教对女性的要求更 明晰、规章化了,甚至出现 了专门的女子教育方面 的书籍—《女诫》,这部由女性自己—著名的才女班昭所撰写的女性行为准则,是对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的具体阐述,流传极其久远,成 为百代之师此时,女性深受封建礼教之害,饱尝其苦《孔 雀东南飞》中为 封建礼教、封 建家庭制所逼迫,走投无路,赴水而 死的刘兰芝的遭遇便是此 时女性在家庭处境 中的典型刻画为了更形象地宣传女性的生活准则,刘向撰写了《列女传》,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与事例阐明母仪、贤明、仁职、贞顺、节义等品德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起,贞节观念开始被重视、宣传《列女传》便特设“贞顺”一卷 赞扬妇人守礼、寡妇守贞的事例,甚至不乏以死明守节之志的愚贞行为齐祀梁妻因为祀梁战死,认 为无父、无夫、无子可倚,又决不能改嫁事二夫,便唯有投水而死,从而得 到“贞而知礼”的称赞,她的行为,无疑是三从与贞节观的形象化46口砚蕊牙现屁的图解。

很高的 才智,在女子 教育程序 中.一般只是讲 解至魏晋南北朝,儒学 衰微.玄 学盛行儒家的《孝 经》、《论语》、《烈女传》、《女诫》之类的女性礼教相对也较 为松驰,女性重才智而 略妇德.书籍,使她们略 知大概就可以了.然后就开始学开放而 屡遭后人非议由于战乱与儒学地位下女工,学习如何变得温婉柔顺,这样便完成了她们降,在西汉东汉建立并逐渐强化的贞节观念遇到了成人之前 的全部教育而男性 则在初通《论语》、冲击,寡妇改嫁成为普遍的情形.如蔡淡在夫亡 后《孝经》之后,可以进一步学习诗、书、礼、传、被乱军掠往胡地,生育二子,被曹操重金赎回后,百家之言这样,使女性在知识的占有量上对于男又重嫁董祀民歌中反映的女性婚姻 观也十分 开性而言绝对地占据劣势,虽然在先天才智上,她 们放,北朝民歌中有“老女不嫁.踢地呼天”的心直并不如此意率的女儿形象,她 们身上较 少有礼教束缚的痕女性 在教育方式上,以母教为主.所以历代的迹,绝无礼教面具遮掩下的扭捏作态妇教理论 中,都非常重视并强调母仪男子到了一唐宋以后,儒学的地位愈来愈稳固,其对 女性定的年龄,可以延请老 师传道 解惑.或者外出游的束缚、言行的规范也愈加严格。

女学士宋若 萃为学,增长见识.而女子只能谨守闺门她们的老师了教导妇女成为贤妇,撰写了《女论语》,用通俗也仅限于自家的年长女性.一般以母教为主这种的问答形式,对封建女性的立身行事提出 了具体的母教方式,一方面限制了她们的知识层次.内在的要求,包括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聪慧得不到有效的开掘,求知欲也难得到最大限度姑舅、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 和、守节,的满足,这决定了女性才智的开发与利 用远难与男成为女性教育的教科书封建士大夫也大力提 倡礼性匹敌另一方面,限制 了女子知识的广博度,女教,控制女性思想,女词人李清照便由于描绘了内子教育的范 围被仅仅囿于妇德、妇道等范畴之内心对爱情的向往,被时人指 斥为“无顾藉”、“无女性教育在内容上以德为主,不尚才智所谓妇德检操”及至明清时代,儒学被奉为至尊其对妇即是礼法德行操守班昭认为:“幽闲贞静、守节女的束缚也变本加厉,几近于残酷,各种女教课本整齐、行止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不论是迭出,但无一例外地以阐述封建礼教 为根本,训练女教书籍,还是历代家训.关于女教的内容都不外妇 女成 为格守礼教,严守深闺的男性 附属 物在这种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下的女性,只知时,在众多 的儒者学士留给子孙的家训中,无不以家事,不通晓天下事,有理家之能而无治国之才。

此为出发点,要求家庭中的女性成为受人称道 的、同时.在官宦世家、文人墨客留给子孙的家训等勉符合标准的贤妻良母诫文字中,关于教育方面,多是对子孙男儿如何读在女性地位卑微的夫权社会中,在这种长期女书、读什么书以及读书宗 旨的指导意见.甚至可以教的影响下,传统女性的观念便一代一代地积淀在不 厌其烦地开出长串书单相反,对于女子的文化人们(包括女性 自身)的深层意识中,甚至成为天教育则绝少提及,在家训中成 为无足轻重的部分经地义的规范要求不仅男性出于自身利益 而认为这样,知识才能贫乏的女性便安心地、无以反抗地理所当然,而且女性本身也在维护这个道德蕃篱,成为男性柔顺的附属品在微缩的君臣关 系—夫成 为 自觉的受害者与施害者但是人性不可能全部妻关系中俯首屈就,自甘居于“贱 内”之位泯灭,在女性的整体意识倾向于对封建礼教的认可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仍有为数不少的女性时,总有女性在某些方面或女性个体表现出顽强的不甘于就此湮灭她们的聪慧,不时地展露才华曹抗争意识,有意无意地展露出不甘压抑的欲望因魏甄皇后喜好 诗文,她 的兄长曾戏言:“当习女而,在传统女性人格特征 中,既深深地表现了传统工,用书为学,汝欲为女博士耶?”她则回答:礼教的特征,又不时表现出抗争的迹象,甚至呈现“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 败,以为己诫,不出矛盾的人格特征。

知书,何由见 之?”即使需要借用兄长的笔砚,她也认为学习诗书是应当的智慧泯灭 与偶露才华绒,女性展露才华的前提条件筋危衅性的统治地 位.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曾说过:长 期以来的 传统观 念认 为,“女子无才便是“(妇)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 佐君德”,即使是身 为女史官的班昭也认 为女子不 必有子,助其不足,必无牡鸡晨鸣,以致祸也在清心滚盛翻丽口代,知书达理的女性将她们的才学 全部倾注 到文学上,甚至 结成了女子诗社这从《红楼梦》中大观园内几位才女结海棠诗社一事可略见一斑对此,社会也基本采取默许态度,甚至对其中优秀者不乏赞赏之声相反,侵犯了男性政治权威的人如武则天就成 为后人嘲讽、唾骂的对象,成为淫荡、罪恶的化身婚姻枷锁与渴望爱情爱情与婚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于封闭环境之中的女性来说,它几乎代表了其全部生活内涵与生活意义然而在连 篇累犊的妇教与封建礼教中.在婚姻方面,女性却被完全抹煞了个人意志与 自主权力以及人性 的因素,倡导自我牺牲精神与服从由于婚姻是姓氏一一 家族 的联姻,家族 之间互相通婚的目的是合两性之好,即体现家族、家庭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乃至父母的意志,并不考虑两情相悦之类的个人感情因素。

可以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婚姻是封 建宗法制、家长制足以炫 耀的胜利成果,婚姻被成 功地把握在封建家族统治者的手中,成为社会交易的祛码而女子本人 只有为家族利益牺牲个人幸福的义务唐代皇帝为安定边疆而采取和亲 政策,文成公主便从 长安远嫁到寂僻荒寒的西藏唐太宗出于政 治上的权衡,竟将十分钟 爱的1 3岁的长孙公主嫁给了功臣长孙无忌的长子,导致她的早逝《列女传》中寡妇高行割鼻 自残以守节的行为却赢得了男性社会的赞赏封建的婚姻是 女性的枷锁,她 们在这里迎接未卜的命运然而,爱情却是浪漫美好的,处身于婚姻枷锁 中的女性仍然充满对爱情幸福的渴望卓文君在父执的强烈反对之下,与司马相如双双私奔,成为后世婚姻叛逆的楷模与私奔者自慰的藉口封建时代的女性身处深闺,难以与异性接触,《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竟然除了父亲与迂腐 的私塾先生 之外,再未见过别的男性,然而 人性是难以压抑的,封闭 中长大的杜丽娘仍然渴望爱情,尽管环境注定了她的人生悲剧封建婚姻与爱情是紧紧围绕女性生 活的一对矛盾,它们有明显的对立与冲突,封建礼法的禁锢越紧,反抗心理越烈在历史记载中,节妇烈女最多的,莫过于 明代在程朱理学的压迫之 下.宋以后的贞女烈妇日渐增多,夫死守节.几乎成了妇女的义务,朱元璋 即位之 初就诏令表彰节妇。

然而在统治者大力提倡节烈、扼杀人性的时候,女性反而对爱情的追求更加热烈在贞节的侄桔之下,人性复苏了.甚至出 现走向反 面—放纵肉欲的倾向,这在反映市井生活的《三言》、《二拍》中不难看出一面是道德说教.一 面是人欲横流在皇帝族表烈妇的同时,市民女性不乏私会偷期者,更有 自选 郎君,私定终身的良家少女失节女子在人性复苏的市民心中,也不再是可杀可憎,而是完全可以原谅 了封建社会的女性自始至终都是在这种封建礼教道德的熏陶、封建婚姻的压 抑与对真情挚爱的追求和矛盾中苦苦挣扎风花雪月与须眉不让封 建社会女子的活 动被严格 地限制于闺门之内,封 闭的教育造成了她们柔顺服从的性格在女 性文学 中,深藻地体现了这一点她们的诗文创作表现的生活面很窄,大观 园中闲适的姐姐妹妹们虽有才学,也只能吟咏些 风花雪月,作些伤春悲秋的诗词,而极少有金戈铁马式的恢宏气魄女词人李清照与几乎前后同时 的文人苏轼、陆游 虽 同经战乱,然词风迥异,苏陆以阳刚著称,李清照则以阴柔见长,大多表达她个人的流离生活、消沉伤感的情绪与无助的落寞在情感的表达上,女性文学也极少有畅快淋漓的放歌,多是压抑委婉、曲折迂回的低诉,表现柔美凄婉的情调。

女性文学的这种特点,便是由她 们柔顺温婉的依附性格决定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女性被如此塑造着,‘ 如此生活着,呈现出依附性的总体 特征,但在特殊环境之中,女性却能够表现 出惊人的果敢、自主的英雄精‘神,再现 远古女性 的雄风这主要表现在战乱时代.当男性无力或无法支撑起全部世界时,女性被迫担当起家庭、社会的重担之时,她 们的耐力与意志丝毫不比男性逊色当她 们内在的潜质与能力因偶然的机会被发掘 出来时,被压抑的 力量便在难得的机遇中展示于世如传诵于世的梁红玉击鼓退金、穆桂英挂 帅、戚夫人抗楼等成为流传不绝的文学形象的原型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表明了千 百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 会,对女性人格的塑造与女性 自身素质能力 的矛 盾.它 同时升华为传统女性人格上的种种矛盾的人格特征责任编辑秦维宪4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