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50KB
约6页
文档ID:41630951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_第1页
1/6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教育成就柳宗元(773-819 年)字子厚,河东人,唐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参与王叔文、王伾发起的“永贞革新” ,力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打击豪强地主集团以及与之相勾结的宦官、藩镇等反动势力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改为柳州刺史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论,反对消极出世,提倡积极关心现实,为社会大众服务他在世界观方面的唯物倾向,在政治观方面的民主倾向,在人生观方面的积极入世倾向,以及他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的思想和“进也锐而不滞” 、 “退也安而不挫”的精神,在中国教育史上是有其卓越地位的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从事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写作其著作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他写下了《师友箴》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柳宗元的“师友”说是传统师道观中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学说,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一、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柳宗元接受儒学传统教育,儒学是其学术思想的主体他曾在家庭影响下信佛,对佛学也作了长期研究他既学儒又兼学佛,认为儒佛的思想学说有共同因素可以相互沟通,因而主张“统合儒释” 。

一)佛道往往与《易》 、 《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二)佛教接受孝道思想,与儒学的要求符合(三)佛教可佐教化在儒学的基础上三教调和,这是柳宗元的思想特色二、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主张柳宗元的教育目的也是培养君子柳宗元所说的君子,除正统儒家学者经常强调的“忠君、孝亲”那一套伦常标准之外,还强调以能否符合“公之大者”的政治要求,以及是否具有“生人之意”的政治理想为标准他同韩愈歧异的地方也在于此柳宗元认为君子的历史使命是“行道” , “济世安民” 君子是人格高尚的人,内外兼修,内可以守其道,外可以行其道为国家所用,就出而施行治道,不能得到使用,就居家修养以完善其身这是孟子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传统思想的继承柳宗元认为“取道之原”需要有所本或有所准绳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 、 《荀》以畅其支,参之《庄》 、 《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柳宗元主张教育内容以儒家五经为本,但不株守儒家之言,对诸子百家采取兼容并纳的态度。

柳宗元主张学习百家时,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目信古崇古,对古代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三、关于对师友问题的见解柳宗元对于师道问题,发表了不少议论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写了《师说》 ,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柳宗元同意韩愈的“师道论” ,认为师道是很重要的《师友箴》:“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捨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毋忽 ”由此可见,柳宗元是把“师”和“道”联系在一起的不重师道,道就容易被抛弃;道存,即使奴仆和乞丐也可以和他交朋友;道不存,即使公侯也不必理睬他们在这一点上,他和韩愈的见解是一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柳宗元对教师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师是不易求得的,把师道看得特别重同时他又觉得自己是一个贬官罪人的身份,常受到政敌种种造谣诬蔑,如果再大张旗鼓招收学生,更会供给政敌以攻击的资料,因此他不愿公开建立师生的名义。

柳宗元力避为师之名,主张“交以为师” 免去师弟子的虚名,实际上保持师生的关系,取长补短,也可以互为老师这样免掉了世俗的麻烦,彼此又都可以得到教益,古往今来凡是追求真理的人,是没有一个不愿意这样做的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的“交以为师”的见解,以师为友,把师生关系变为师友关系,要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即能两全,又有两利,既体现对师生关系的辩证思想,也含有民主平等因素,比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见识又前进了一步四、关于学习和修养的见解(一)文以明道柳宗元所说的“道”即“中道” ,或叫“大中之道” ,他把儒家的“道”加以提炼,赋以革新、前进的政治理想,这就是他的“学以明道”的思想学以明道”与“文以明道”是根本,其它都是次要的、支节的问题,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二)顺天致性柳宗元认为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 、 “不抑耗其实” ,这是一种自然主义倾向的教育思想 《种树郭橐驼传》中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 ,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教育学生的根本方法在于注意学生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妨害其自然成长对学生如果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干出一些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事,从主观动机说,虽曰爱之,从客观效果来说,其实害之他这里有着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影响,表现了他对封建教育对儿童少年的束缚或戕害的严重不满三)博采众长柳宗元是主张广泛学习、博采众长的还主张把学习与批判结合起来,对古代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吸取的态度四)奋志厉义总之,柳宗元关于“生人之意” 、 “交以为师” 、 “文以明道” 、 “顺天致性” 、 “博采众长”以及“奋志厉义”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是有价值的一、宋代“重文崇儒”的文教政策宋王朝在政治上,力求加强中央皇权的封建专制,为了防止藩镇割据,重用文臣宋初各帝均采取“重文崇儒”的方针,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教融合起来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理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尊孔崇儒(二)提倡佛学(三)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基本思想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

张载、程颢、程颐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思想,奠定了理学思想的基础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