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浅议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 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单单 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而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 战略任务,这对于农业尤其是畜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畜牧业不能 再〜如既往地完全依赖草原从事生产,必须相应转变生产方式,从根本上 解决人草畜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牧民生活改善、畜牧业持续发展、生态 环境保护的“三赢气一、海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0海 西州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这 是草原畜牧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全州共有天然草场14358. 52万亩, 占全州土地面积的27.71%,占金省草场面积的26%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 10647. 36万亩,占全州草场面积的74. 16%,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2% 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无公害、无污染的原始半原始的生 态环境,使其成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天然净土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的有效途径。
海西州虽然有丰富 的草场资源,但受自然、气候和人类不合理利用等因素的影响,草地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草场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75%,其中重度、极度 退化草场面积约占草场面积的30%o草原退化、生产能力下降,成为制约 畜牧业发展和危害生态安全的首要因素,完全依赖草原资源的传统畜牧业 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解决牧民生活困难、牧业发展缓慢的根本所在传 统的经营模式下,牧民群众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 增加牲畜的数量,导致牲畜数量的无序增加超过了草原资源的供给能力 据统计沙漠区草场超载率达50-120%,柴达木盆地在建国初期共有牲畜 24. 23万头(只),到2011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50. 25万头(只),其中草 食畜存栏246. 37万头(只),共增加了 10.2倍然而经济越落后,资源 利用就越无序,这必然会陷入超载放牧一草场退化一牲畜无草可食一牧民 无法养畜的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使得越来越恶化的生态环境 严重威胁着牧区牧民群众生存条件,最终使牧民失去收入来源导致贫困 而发展生态畜牧业,从转变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这个关键环节入手,帮助牧 民走出贫困生态恶化怪圈,从根本上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
二、海西生态畜牧业面临的问题生产观念落后,群众思想观念依然不够解放牧民思想相对封闭,传 统的放牧方式、头数畜牧业观念和落后的经营理念仍根深蒂固,对发展高 原现代生态畜牧业认识不到位,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部分群众对 组建合作社缺乏明确认识,心存顾虑:害怕万一赔了怎么办?牧民劳动技能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农牧民 受教育年限比全国低,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多数牧民仅掌 握简单的畜牧业生产技能,对畜牧业适用技术接受能力低退牧分流人员就业难度较大一方面虽然对退牧人员进行了短期培训,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低,对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接受能力较差另 一方面许多牧民群众缺乏积极创业的精神,“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 转移就业和劳务输转的难度较大其次,海西牧民群众基本交流语言为藏 语、蒙语,许多牧民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语言不通成为制约其外出务 工的“绊脚石二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群众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认 识不到位,参与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入社不入股的现象,需要 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合作社管理及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合作社财 务建账等内部规章制度尚不健全,部分合作社没有可行的发展规划,仅靠 政府和有关部门说一步做一步,就如何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合作社, 认识不明。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少,政府项目 投入有限,农牧民群众自筹困难,制约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向前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畜牧业产业化起步较晚,龙头企业、产业 基地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方式落后、效益不明显,对畜牧业发 展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开发投入,畜产品加工尚处于初级产品粗加工水 平,产业链条、市场知名度低、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的步伐缓慢专业技术队伍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受自然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等 因素影响,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外流,造成专业技术 人员严重缺乏,乡镇畜牧兽医站尤为突出另外,专业技术人员老化、知 识积累不足,技术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需要游牧民定居工程增加了牧民的生活成本游牧民定居过程最突出问题 是,大多牧民定居点产业结构非常单一,定居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可靠 保障,定居后干什么、靠什么生活的问题没有解决,使得游牧民定居的风 险和社会成本增加一方面由于受文化、语言、技能等因素限制,短时间 内无法转变生产方式,缺少适合牧民转产就业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相关 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也相对滞后,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再就 业受到限制,牧民家庭除了原有的冬、夏两季牧场外,还新增加了集中定 居点,虽然解决了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问题,但也带来了很多生活上 的困难,使生活成本增加。
另外,游牧民定居使牧民生活方式也相应改变, 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同时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娱乐休闲方式 逐步走进定居牧民家中,这种较高消费、较高物价的环境必然使其生活成 本增加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生态理念各级政府要认真开展对县、乡、村干 部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准确掌握生态畜牧业建设要求、技术路径及相关政 策,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正确指导生态畜牧业建设,切实防止因执行政策 出现偏差而使牧民群众产生误解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发 展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生产经营方式、运行体制机制等相关知识,使 广大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建设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开展规模化、集约化、 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好处,打消群众思想顾虑,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另外通过新闻媒体加大现代生态畜牧业宣传力度,开辟专题专 栏及时报道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和政府引导两个积极性,保证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提高牧民素质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从业能力首先,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使农牧民改变传统观念其次,根据经营分工 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实用技术培训,通过饲草料加工、饲料配方、养 殖技术、普通疫病防治等农牧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经营能力。
再次,结合“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根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海西大中 型企业用工需求多的现状多领域、多层次地开展非牧务工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牧区劳动力非牧创业能力和增收能力最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 的办法,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讲解新技术和经营知识,培训实用人才,鼓励 他们合作参与产业经营和产品开发,提升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条,同时 组织本地的优秀人才走出去,参观学习新技术和经验,开拓视野,不断提 高自身的素质和经营水平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通过政府支持、 银行融资、减免税收等多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 有影响的著名企业,或扶持壮大州内相关企业,培育和发展生态畜产品拳 头产品和龙头企业二是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利用规模化、专业化、 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示范、吸引、带动牧户提升生产能力三是利用产自 高原净土的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这一优势打造具有草地生态畜牧业 特征的畜产品品牌,赋予其生态内涵,增加生态元素,提高经济价值,提 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和投入力 度,在招商引资、信贷担保、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提高牧民组织 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其次建立健全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管理制 度和运行机制,保证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对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以及牧户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发展合作经济的 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规避市场风险促使生态畜牧业与游牧民定居协调发展建议政府大力扶持牧区城镇 非农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定居后的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牧区 进行资金投入时,应当加大生产性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解决定居牧民 的后续产业问题,对集中定居和进城定居牧民进行文化教育、科技培训 同时,通过多渠道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让定居牧民能够“定得下、稳得 住、能致富”参考文献:[1] 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 徐军,格尔木市生态畜牧业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青海环 境,2010, (3),[3] 邓本太,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攀登,2010, (1)[4] 生柏,郑建宗,天峻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探 讨[JL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 (3)[5] 郭正朴,都兰县生态畜牧业建设现状及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 志,2011[6] 李双元,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现状评价与政策思路一 —以梅陇个案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 (4)(作者单位:中共海西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