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50KB
约12页
文档ID:40275715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_第1页
1/12

1对对““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质疑的再反思董英哲 康凯 石建孝(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069)吴国源 (陕西理工大学文化传播系,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李约瑟难题”有其合理性质疑难题的“无科学说”、 “伪问题说”和“有毛病说”涉及到历史观、科学观、科学史现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如“无科学说”只承认中国古代有技术而不承认有科学,否认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种西方中论;“伪问题说”反对科学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是一种科学特殊论和唯近现代科学论,带有“辉格”的色彩;“有毛病说”反对假设的和逆史实的编吏学,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不利于历史学的现代化以上诸说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点,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反对李约瑟创立的中西科学史研究的比较法 “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中西科学史研究比较法的杰作,对中西科学发展史作了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而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揭示中西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很有益的因此,应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西科学发展史和理解“李约瑟难题”关键词:李约瑟难题质疑再反思李约瑟(Joseph Needhom,1900~1995)曾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中,对他提出的难题作过种种不 同的表述。

其中规范性的表述包括两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前 1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 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 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 [1]这两个问题相互联系,构成了著名的“李约瑟难 题” 对于这个难题,海内外学者大都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否定难题的合理性否定难 题的浪潮始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有“无科学说” 、 “伪问题说” 、 “有毛病说” 、 “无意义说” 、 “逻辑矛 盾说” 和“修改说” 在质疑“李约瑟难题”的过程中,有些说法涉及到了历史观、科学观、科学史观 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2001 年,我们曾对“无意义说” 、 “逻辑矛盾说”和“修改说”进行过反思, 并触及到“无科学说” 、 “伪问题说”和“有毛病说” ” 现在看来很不够,有必要对后三说进行再反思1、对、对““无科学说无科学说””的反思的反思从 18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欧洲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观念始终主导着西方社会意识杜尔哥 (Turgot) 、休漠(flume) 、孔多塞(Condorcet)等许多西方学者,都把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视为欧洲文明 优势之最突出的表现。

孔德(Auguste Comte) 、惠威尔(William Wbowell)和桑戴克(Lynn Thorndike) 等西方科学史家,很少关注非欧文明中的科学成就在当时一些西方人的眼中,人类历史是以欧洲文明 为中心而展开的,科学史自古以来一直是欧洲的独幕剧,科学是西方的专利在这种西方中心论的影响 下,当时一些留学欧美的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就提出了中国古代无科学说1915 年,任鸿隽在《说中国无 科学之原因》一文中指出:“今夫吾国学术思想之历史,一退化之历史也秦汉以后,人心梏于时学 其察物也,取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其择术也,骛于空虚而引避乎实际此之不能有科学不待言矣 ” (「3」 ,31 页)也就是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科学其原因何在?任鸿隽回答说:“无归纳法为无科 学之大原因” (「3」 ,33 页) 1922 年,冯友兰又从中国哲学的角度阐发了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他在 《国际伦理学杂志》上用英文发表的《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 一文中指出:“中国向来没有科学,因为据其自身之价值标准,她无需任何科学……中国的哲学家们不 需要科学的肯定性,因为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他们自己;因此,他们同样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想 要征服的是他们自己。

对他们来说,智慧的内容并非知识,其作用并非增加身外之物 ” [4]此类观点, 在西方颇为盛行如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于 1922 年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 “比较了 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发现中国所有的希腊也有,但我们的文明中拥有的两样中国是没有的,这就是犹 太教和科学……直到晚近受到欧洲影响之前,他们没有科学和工业制度” (「3」 ,603 页) 再如英国科学 界元老怀特海(A.N.Whitehead,1861~1947)曾在 1926 年说:“中国科学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毫2无理由相信,中国只靠它自己曾经产生过任何科学进步 ” (「3」 ,518 页)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对此观点深不以为然他在 1944 年就明确指出:“泰西学人常谓中国自来无 科学,中国学人之承袭前修,侧重人文科学与哲学之讨究者亦辄据以立言顾事实则与此说抵株古代之 中国哲学颇合科学之理解,而后世继续发扬之技术上发明与创获,亦予举世文化以深切有力之影响 ” (「5」 ,335 页)后来,他又多次批评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如“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所有资料都说明, 中国人在手工操作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有价值的归纳” (「6」 , 115 页) ;“中国人对外部自然界并非象 冯友兰所说的那样不感兴趣” (「6」 ,264 页) ;“有人说中国没有科学,这也是无稽之谈,因为他们缺乏 历史常识,在公元第一至第十五世纪中,中国的科学技术比欧洲进步得多。

” 《71,128 页》显而易见,这 些话都是针对任鸿隽、冯友兰、罗素和怀特海的中国古代无科学说的自 1954 年以来,李约瑟陆续出版 了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另一译名是《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们,给中国古代无科学说以沉重打击然而有的学者却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前任院长著名物理学家 吴大酿说:“我国有些人士以为科学‘我国自古有之’ ,看了英人李约瑟大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而大 喜,盖其列举许多技术发明,有早于西欧数世纪的,足证超于西欧也然细读该书,则甚易见我国的发 明,多系技术性、观察性、纪录性、个别性,而……弱于抽象的、逻辑的、分析的、演绎的科学系统 ……一般言之,我们民族的传统,是偏重实用的我们有发明、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 ([5] ,45 页) 这种观点在西方亦颇为流行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席文(Nathan Sivin)说:“从公元前 1 世纪至 公元 15 世纪,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因此,中国在技术上的领先并不表示在科学上也领先 ” (「3」 , 608 页)这些言论既是对“李约瑟难题”的质疑,也是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异议令人不解的是,李 慎之竟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技术而无科学》一文中说,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总结论是中 国历史上‘有技术而无科学” [9] 。

所谓中国历史上“有技术而无科学” ,根本不是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总结论” 恰恰相反, 他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错误观念李约瑟指出:“首先有必要消除一个普遍的错 觉,似乎中国的成就毫无例外地是在技术方面,而不是科学方面 ” ([6] ,223 页) “《中国的科学与文 化》 (中译本作《中国科学技术史》 )的著作目的,过去是,今天仍然是为了消除这种模糊观念,打破这 种无知,肃清这种误解,把人类努力的不同源流归结到一起——以伸能发现,它们并不是分道扬镳,而 是万流归宗的 ” [5] ,416 页)他又指出:“一些西方人士很容易便接受了下面的错误观念:中国人成功 之处肯定是技术上的而非科学上的我觉得消除这个错误观念是很重要的 ” “当然,由于象形文字的局 限,上古及中古时期的中国科学发展,很少外传所以印度、阿拉伯和西方通常从中国文化领域中只能 接受那些实用的发明;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人本身只是些经验主义者;相反地,在中国的中古时期就有了 大批的自然科学理论、系统化的实验记录以及很多准确得惊人的数据 ” ([5] ,354 页)在李约瑟看来, 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古代无科学说者质疑“李约瑟难题”的一条理由是:李约瑟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如钱兆华说:“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压根就没有出现过任何自然科学体系” , “中国在十六世纪之前 技术却一直领先于西方” ;“无论是李约瑟还是我们中国学者在讨论有关问题时,通常都习惯把科学和技 术这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这是导致产生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 [12] 所以,他对“李约瑟难题”提出 质疑,说:“由于李约瑟在提出该难题时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重要概念,因此使得该难题本身就存 在内在矛盾,不可能在其原来的意义上得到解决 ”田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在现代中国,科学与 技术并称,成为科技这个简称给偷换概念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技术便通过科技这个中介被转换成 科学的技术乃至科学本身比如所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实都是经验的技术——因为是技术,所以是 科技,所以是科学的技术,所以可以作为中国古代科学之辉煌的例证 ” “李约瑟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 这种概念混淆造成的,一旦把科学与技术分开,李约瑟问题也就被消解了 ” “哦们觉得,上述说法值得 商榷不仅在当代中国,就是在当代西方,也都有把“科学与技术并称”的学者。

他们是不是都“混淆 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重 要概念”呢?不一定就以李约瑟而论,他就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偷换概念吴大献曾经说过一句很 公道的话:“截上第 16 世纪末、17 世纪初,诚如李约瑟书中所列举,我国领先西方,有许多实用性(技 术性)之发明,但李氏乃一优秀的科学家,他在书中未指明我国输至西方者系‘科技’ ,而用的是‘技3术’二字 ” ([8] ,47 页)由此可见,李约瑟并没有用“科技”将“技术”偷换成“科学” 在他那里, “科学”与“技术”是有一定区别的他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指出:“我们试图回答这样 一个问题:在历史上各个世纪中,中国人对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究竟作出了些什么贡献?起先我计划将科 学或准科学(Presciences)作为一个方面,技术作为另一个方面,放在两个不同的部分,可是经过再三思 考,我愈来愈感到不可能把它们分开;因此现在我将它们交叉并列在一起” (「13」 ,41 页) “可是我们必 须记住,科学的理论和观察是有别于技术上的发明的 ” (「13」 , 540 页)这说明,李约瑟并没有混淆 “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而是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

他从二者的联系上使用“科学技术”或“科技”的概念,这很正常,不能说是混淆概念吴大酞还说过一段话:“我们在现代创用了‘科技’这个名词,代表‘科学’与‘技术’两个(不 是一个)观念,在我们目前所着重的问题,两者的分别,是重要点我们的探索,如动机是求知, ‘求真 理’ ,往往在元边的领域,由一些构想出发,按逻辑,连续不断地推进,这是‘科学’探索的要义如有 具体的问题,作有具体目标的探索,我们称之为‘技术性’的研究这样粗浅的说法,并未能将‘科 学’和‘技术’精确地界别;实际上,两者亦非可以完全划分的 ” (「8」 ,46 页)显而易见,这段话与 李约瑟的说法无大区别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理由来质疑李约瑟呢?李约瑟所谓的“交叉并列”四字, 特别值得玩味:“并列”是讲“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交叉’呗 U 讲“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当然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说李约瑟是“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论者,那对“李 约瑟难题”的质疑或消解就割裂了“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是站不住脚的近几年来,有些中国古代无科学说者又在“科学”一词上大做文章如刘兵说:“科学,这个词在 中文和英文中都有不同的所指。

在最常见的用法中,所指的就是诞生于欧洲的近代科学而在其他用法 中,或是把技术也包括在内,甚至还可以指正确、有效的方法和观念,等等我们当然也可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