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翻译理论,从1949至今,目录,文革前主要翻译家及其理论 文革后主要翻译家及其理论 总结 参考文献,董秋斯与中国翻译理论建设,董秋斯 文学翻译家 1899-1969 毕业于燕京大学 哲学系 1926 最早提出翻译理论建设 1950 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1951 翻译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理论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标志着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奥兹本高原牛的家苏革拉特珂夫士敏土,杰克伦敦传、红马驹、跪在上升的太阳下、卡尔马克思,,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1951,“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傅 雷-“神似”,傅雷 翻译家 作家 1908-1966 “化为我有”,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 “传神达意”,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继承鲁迅,矛盾,朱生豪,林语堂等人艺术翻译必须传神的观点,超越了严复信达雅的原则,进入了美学范畴,前进了一大步,,钱钟书 1984,“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钱钟书-“化境”,钱钟书 作家 翻译家 1910-1998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29 牛津大学学士学位 1937 精通英,法,徳,意,西,拉丁等国语言和艺术 代表译作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 化境 同神似说相比,化境说虽然也是对信达雅的扬弃,继承与发展,但更深了一层,是翻译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是翻译理论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文革前翻译理论特点,中国翻译理论的流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论和古典美学,可概括为“古典文论学派 ” 围绕如何和原作相似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以归化翻译为主 缺乏可操作性: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翻译理论研究不系统: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经验式的随笔文章特征明显,80年代:翻译研究的高潮,对信达雅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刘重徳 信,达,切 1979 信于内容 达如其分 切合原文风格 许渊冲 对雅赋予了新的含义 翻译的标准1981 常谢枫 信达雅是一个提法上混乱,实践上有害的原则 文学翻译标准只有一个:信 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以奈达的理论为主 中国译论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进入了新的时期,许渊冲-“优化论”,许渊冲 江西南昌人 1921- 北京大学教授 著名翻译家 从事文学翻译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2014,许渊冲-“优化论”,十字概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本体论 “三化论” 深化、等化、浅化 译诗方法论 “三之论” 知之、好之、乐之 译诗目的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 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张培基-忠实 通顺,张培基 福建福州人 192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当代著名翻译家 代表作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忠实 通顺 忠实、凝炼,在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的同时 不拘泥于计较词句上的得失把语篇神韵摆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地表达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能译出原文的风格与韵味杨宪益 戴乃迭,杨宪益 1915-2009 当代著名翻译家 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与夫人戴乃迭合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 戴乃迭 著名翻译家 1919-1999 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 忠实 通顺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90年代-沉寂期 2000年至今:探索 建设期,90进入了一个总结和反思的时期 不再热衷于介绍奈达 纽马克 巴尔胡达罗夫等 刘宓庆认为:这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一个有起,有落,有波,有折的过程 2000后 更加关注翻译学科建设,陆续开设高级翻译学院 MTI专业等,总 结,回顾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文革前,文革后。
文革前的翻译理论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局限于经验式,感悟式的散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翻译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先后经历了80年代以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为主的觉醒期,90年代反思期,新世纪之初的全面建设期,正逐步走向成熟参考文献,中西翻译简史 谢天振 中国翻译理论50年:回顾与展望马会娟 管兴忠 当代中国翻译现状 何晓静 翻译理论研究展望 刘宓庆 对理论沉寂期的反思 林克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