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发布日期: 2012-8-21 14:11:45 原文刊于卫所军户是与明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联系的一个特定的群体卫所军户的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对明代社会演进状况的总体评价本文试从族谱资料出发,结合相关史料,对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三个军户家族做一个简单的个案分析一、西宁严氏家族关于严氏的情况,集中反映在十一世孙严维宪续修之《湟中严氏族谱》 1[1] 中据严维宪于康熙五年撰写的序言称,严氏族谱在明代曾三次修撰,初创于一世祖严渊,五世祖严肃和七世祖严威时两度续修,“为书炳炳烺烺,焕然可观” 2[2] 但崇祯七年、十六年、十七年三度遭到战火摧残,致使旧谱最终 “毁灭无存” 现存之族谱为严维宪根据对旧谱内容的记忆以及对祖先的了解重新修撰而成所以虽然名义上是续修,实际上可以等同于初创也正因为如此,族谱对先世的记录有多处与其他史籍存在矛盾和龃龉,对此下文中会具体交待族谱卷一《世系总叙》载:严氏始祖讳渊,南京凤阳府定远县人,世为元武臣,任江宁防御明太祖吴元年自建康归附,随军征讨,破严州,部功最多,赐姓为严鄱阳之战,先登陷阵,升千户洪武御极,西土未靖,随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削平秦地,所向有功,升指挥佥事,又升都指挥佥事、左参将,诏晋都督同知,挂平贼将军印。
,, 诰授世袭指挥佥事洪武某年卒 3[3]另据族谱卷二《世系图引》载,“我严氏世居北方,随元入中国及有明而得姓”可见,严氏的祖先并不是汉人,而是随着蒙古军南下而进入中原的蒙古人或色目人在归顺朱元璋之后,因在攻克严州的战役中立有大功,才被赐汉姓为“严”严渊去世时,唯一的儿子严昊年仅十二,谱中称“明祖追录前功,特加宠恤,育之宫中及长,配宫人萧氏,袭指挥佥事爵” 4[4] 将军官遗孤收养于宫中,与明初设立的“舍人卫” 5[5] 有异曲同工之处,是朱元璋笼络人心的一个惯用手段严昊生有二子:濠、清严清生子严英,此后“无考”严濠袭职,后奉命赴陕西绥德征战,并因功晋升指挥同知,填注于山东都司,不过并未实际赴任,而是“留守绥德” 6[6]明初,为了缓解中央财政上的巨大压力,曾有意识的把京卫军士及其家属遣散到地方卫所或原籍安置 7[7] 严昊在宫中长大,严濠征战绥德属于“调征”,推断父子二人最初都应该是在南京卫所服役严濠立功后被调离南京,填注于山东都司,应该也是受到了明廷减轻财政压力政策的影响严濠生子二:镗、斌严镗因为身体残疾,未袭职严濠晋升并获得世袭的指挥同知一职直接由严镗之长子严肃继承严镗的弟弟严斌及其后人的事迹,“无考”。
严肃屡立战功,升任指挥使,历任“石硖口守备、宁远卫游击、固原参将、怀来协副将”等职石硖口在明代北部边境有两个, 一个位于今甘肃张掖附近, 一个在八达岭长城西侧 宁远卫属辽东镇,固原在甘肃, 明中叶单独成镇 怀来卫属万全都司 从这些职务可以发现, 严肃的军旅生涯颇为复杂,足迹几乎遍及九边严肃长年在外征战,其家人势必无法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生活,进而影响到家族的成长族谱卷一《世系总叙》继续记载:甘州番贼叛掠地方,调征甘州遂移驻甘州左卫,赐都指挥使俸、爵,子孙荫千户一员、指挥佥事一员西宁海贼亦卜剌破罕东二卫,调御海虏,遂留一子指挥佥事讳某者驻甘州,而自屯于西宁严氏之来湟中自此始也景泰时卒明中叶,由于国防形势的变化,适合战时需要的镇戍兵制,即营兵制逐渐成为主导,原有的卫所武职逐渐由世官向世爵转化,成为世袭“特权”的代名词谱中反复称袭职为“袭爵”、 “嗣爵”等,反映出在明末清初人眼中 8[8] ,世袭武职已经与世爵完全划了等号从《世袭总叙》中可以看出,严肃因为立有战功,不仅本人晋升都指挥使,还先后获得两个世袭恩荫指标加上原有的指挥同知世职,严氏一族已经获得了三个中高级武官的职衔严氏家族也因此开始由单一官军户家庭向群体武官家族转化。
不过严肃膝下只有两个儿子,长子严敞将来要承袭指挥同知祖职,所以次子某接受了指挥佥事一职,并因为严肃调守西宁而独自留在了甘州至此,严肃一家开始分居两地加上此前谱中记载后人“失考”的三世严清、四世严斌,估计此时严氏一族已经分居在四个地方 9[9] 不过谱中载西宁严氏十一世严维法曾在明末“探亲数月方归” 10[10] ,湟中严氏和甘州严氏之间似乎还有一丝联系至于千户一职由何人承接,谱中没有记载不过,上引《世系总叙》虽然对严氏迁居西宁的缘由记录的比较清楚,但在时间上却出现了明显的错误所谓海虏,指明代中后期盘踞在青海一带的蒙古部众明中叶,蒙古族头领亦卜剌因为在内部斗争中败给小王子,逃奔到凉州一带凉州官方拒绝其进入,亦卜剌遂率部杀进青海,攻破西宁安定王等部,占有其地,即谱中所称“破罕东二卫”,并从此成为明朝西北边防的大患亦卜剌等进入青海的时间,有关史籍均记载是在正德四年 11[11] ,谱中所记因为“调御海虏”前往西宁屯扎的严肃却在“景泰时卒”,距离亦卜剌等进入青海,时间相差近半个世纪,显然有问题我们先看一看严肃后人的情况严肃的长子,湟中严氏六世祖严敞,初“袭指挥使爵甘州达贼犯边,剿捕有功,重升指挥使、世爵, 加升都指挥同知。
是时, 西宁十三大族番贼抢掠地方, 调遣西宁守御, 严氏之家于西宁自此始” 严肃的都指挥使一职属于流官系统,不能世袭按理,严敞只能袭指挥同知一职《世系总叙》中说严敞一开始就袭职指挥使,后面又说他“重升指挥使”,显然是不对的从谱中表述来看,严敞应该是先袭指挥同知一职, 后来积功升指挥使, 并获准世袭 谱中记载他的儿子严威后来直接承袭指挥使,可为佐证严敞奉命调遣到西宁守御,谱中称“严氏之家于西宁自此始”,说明此前严肃“自屯于西宁”还只是临时性的差遣因为蒙古部众侵犯甘州,严敞还曾回到故地甘州防御,并积功升任都指挥同知后来因为西宁一带少数民族“抢掠地方”,才又调回西宁,并正式调卫,安插到西宁卫服役严敞有三个儿子,长子严威于嘉靖间袭职指挥使,谱载,嘉靖十一年,“委任碾伯所操守”严威是严氏在现存西宁地方志中唯一留下名字的人万历《西宁卫志》记载,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当地藏族的一支——昝咂族“掠弩木只沟,操守指挥严威击走之”四十年三月,“部人掠颜只沟,操守(指挥)严威击走之” 12[12] 蒙古入据青海后,当地羌、藏等族纷纷躲避或臣服,唯有两支藏民令蒙古人忌惮,“海虏云:红帽善箭,昝咂善刀,恒畏之” 13[13] 。
蒙古铁骑尚且畏惧昝咂族,明朝守军自然更不敢懈怠《湟中严氏族谱》中对严威在防御昝咂族进犯过程中立下的功勋记载得颇为详细:土贼掠弩木只沟,击走之是年(嘉靖十一年),复掠土官沟,击走之十三年正月,剌咂族掠黑松硖、 于家寨、 水磨沟等处, 又击走之 三月, 简精悉锐剿番, 贼于掠颜只沟, 败之 捣其巢穴 ,,委掌西宁卫篆 ,, 兵备王公特疏保举,适巡抚檄下,复选军政前后三次持符,共一十八载升西宁守备剌咂族是昝咂族的一个分支按照万历《西宁卫志》的记载,剌咂部掠土官沟发生在嘉靖三十八年正月同月,又掠黑松硖、于家寨 14[14] 卫志和族谱都记载严威立下的第一次战功是在弩木只沟其他几次战斗虽然记载上有一定出入,但差异不大,唯有几次战斗发生的时间,卫志与族谱存在明显的差异据顺治《西宁志》的记载,从弘治到万历朝,明廷一共派出 53 任整饬西宁兵备道副使,其中王姓者四人, 全部出现在嘉靖朝 15[15] 可见, 严威在嘉靖年间主持过西宁卫政, 应该没有疑义 万历 《西宁卫志》的作者刘敏宽、龙膺, 分别于万历二十三年、 万历三十八年出任西宁兵备,距离嘉靖朝不远,他们对历史的记录应该比康熙年间凭借记忆修撰而成的《湟中严氏族谱》更为可信。
据此可以判断,严威任职西宁卫的时间应该在嘉靖朝后期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严肃的去世时间假定他去世于景泰七年( 1456),距离严威嘉靖三十七年( 1558)首次立功的时间长达 102 年,而这期间严家只有两代人承袭祖职严威能被选入营兵体系,操备于碾伯,应该正当壮年即使他嘉靖元年( 1522)就已经袭职 16[16] ,那他的父亲严敞也要在军中服役 66 年之久,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严肃的去世时间应该在亦卜剌进入青海之后的正德末年或嘉靖初族谱的记载明显是错误的严肃有一弟,名严经,严肃进驻西宁时,严经随同前往,“遂家焉”在这之前,严氏一族都是以行伍著称,自严经起,严氏的门风开始发生变化肃子孙承袭世职,自经以下皆读书力田,著声乡党膠塾间视当代名公巨卿宜若少逊,而席先人之旧业,敦儒素之家风,谅亦各有当也” 17[17] 可见,在严氏后人看来,从第五代开始,严氏一族已经开始由单纯尚武转向文武双全其实,严氏最早致力于举业的不是严经,而是三世严清之子严英,谱中称其“以岁贡任河南嵩县县丞” 18[18] 只是,湟中严氏与严经一系很早就失去了联系明中叶,武职的地位下降,逐渐沦为文官的附庸受大环境影响,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大批附庸风雅、雅好文辞的武官,如睢阳卫指挥佥事汤敬,本人是武进士,但其文采被文官公认为“当在文士之右” 19[19] ;清远卫指挥使杨宪臣径自投入名士陈献章门下,等等。
大多数武职虽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对于让族属习文,投身科举事业却是非常热衷的西宁地处边境,汉族人口是少数群体在这里推广儒家学术, 即是本地汉民自我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向边境地区推广主流意识形态, 实现 “外戎内华” 20[20] 的重要手段,所以,早在宣德二年,受命镇守这里的都督佥事史昭就已奏准:“西宁虽是边方,然官员军民之家亦有俊秀子弟向慕读书,缘未建学主师,无所受业又凡庆贺表笺无人撰述书写,请开设学校如内地 21 [21] 严肃弟兄移居西宁,不可避免地要受当地汉民风气的影响,投身举业,也是必然严肃只有两个儿子,先后承袭武职,加之在一段时间内还在西宁和甘州两地流动,不具备投身学术的条件唯有严经具备向学的可能不过严经一系的发展也不是很顺利严经只有一个儿子,加上严肃的两个儿子,严氏一族到第六代也只有三个男丁人丁寥落,又缺乏学术积淀,在科举事业上显然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不过,到第七代,严氏时来运转严敞育有三子,严经则一下子得到了 12 个孙子长孙严湖率先取得成功,进入国子监学习谱称“自吾祖始,以戎行起家,而诗书之业缺焉未闻延及我太学生湖公、高祖庠生明道,以将军之胄翔文章之府” 22[22] ,喜悦之情,跃然纸面。
严湖生有四子,长子明道明道长子尔范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由前明选贡,授福建漳州府经历,洊擢蜀射洪令,署潼川州牧” 23[23] 尔范有八子,除了贞庆、九宾投身行伍,二子早夭外,其他四子中贞泰是岁贡,以喜好藏书闻名;贞吉是廪膳生员;贞健、贞揆也是卫学生员诸孙亦以生员居多考虑到谱中对严湖的 11 个兄弟以及明道的 3 个兄弟及其后人的情况缺载,严经一系在第七代之后,在学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子孙应该还有一些西宁地处极边,教育水平有限,要考中进士非常困难, 能有多人被选为贡生, 已经非常不易 说严氏一族在西宁已经是书香门第, 应不为过严氏向学的子孙并不局限于严经一系 严肃一系中的修文者主要集中于八世严时一支 严时, “嘉靖间岁贡,自国学旋里授徒”严时子汝魁是卫学廪生,汝魁子师正亦为岁贡,“三举德行,教授生徒, 陶成后学四十余人” 师正之子维宪, 也就是族谱的编者则为卫学增广生员, 明亡后隐居田园 24[24] 作为世袭中高级武官, 严氏一族的尚武之风并没有因为向学子孙增加而减退,相反,还有所发扬七世严威在嘉靖间的成就前面已经介绍,现在我们来看看他的后人严威有三子, 除三子严时弃武修文外, 长子严瞻袭职指挥使, 继续在碾伯所领兵, “管巴暖操守” ,后陆续升任甘州石硤口都司、延绥游击、通州参将等营职。
次子严曤“以军功升小旗一员,任正兵中军”严瞻长子尔恭有疾,直接由其孙师旅袭职,时在万历中师旅善骑射,后在万历《西宁卫志》的作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