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丝绸之路甘青段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复兴 马健 陈强 牛耕[摘要]“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新时局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重大战略安排,其核心是通过“五通”的实现,建立和平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实现民心相通依靠文化先行丝绸之路甘青段处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布局的重要节点,其多元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异彩纷呈,以传统手工艺文化为代表的文旅资源更是丰富多彩,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纽带[关键词]丝绸之路甘青段;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复兴[]K892.24 []A []1005-3115(2019)01-0069-04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此,“一带一路”以“五通”为核心。
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通过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等,增进彼此沟通和理解在其六大经济走廊布局和西进战略中,强调通过扩大沿边经济,充分利用沿边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民族优势、经济资源优势,面向西方,面向陆路,面向中西亚,直至欧洲、非洲在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重点突破人文交流合作等八大领域人文交流既要秉承传统,又要突出特色,特别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充分挖掘丝路民族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丝路民族文化品牌,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作用丝绸之路甘青段处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布局的重要节点,其多元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异彩纷呈,以传统手工艺文化为代表的文旅资源更是丰富多彩,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纽带所谓传统手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手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振兴传统手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丝绸之路甘青段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西部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丝绸之路甘青段历经古丝路沙漠路线的陇右线南路、河西线及青海线,历史上曾经分布着诸多民族時至今日,仍然繁衍生息着10个世居少数民族,藏、蒙古、回、保安、撒拉、东乡、裕固、土、满、哈萨克族传承着各自优秀的古老民族文化丝绸之路甘青段沿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丰富多彩,陇右线南路沿线分布的回族、保安族、东乡族和撒拉族,主要传承着砖雕、腰刀锻制、擀毡、钉匠、羊皮筏子制作和篱笆楼营造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也是具有本民族代表性的技艺;河西线分布的土族、裕固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主要传承着盘绣、青稞酒酿制、服饰制作、皮雕、马头琴制作、毡绣等代表性技艺;青海线分布的藏族,主要传承着藏绣、唐卡绘制、藏毯编织、坛城制作、石刻、织锦带编织、榻板房营造等代表性技艺。
这些传统工艺从类别上可以分为雕塑、织染、传统建筑营造、金属冶炼加工、特种工艺、工具器械制作、编织扎制、刻绘八大类它们给我们呈现出丝绸之路甘青段沿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的总体面貌,其表现出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异彩纷呈从工艺发展史角度看,各民族传统工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产生与发展同各民族生活需求息息相关,随着历史时期的演进,工艺本身也在不断创新、进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需求,各民族传统工艺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文化发展史角度看,各民族传统工艺通过运用民族文化图案、色彩、文字、形状等符号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寄托着民族思想,传承着民族精神,浓缩展示了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古老民族文化血脉延续至今从中外文化交流史角度看,部分民族传统工艺(如保安族腰刀,哈萨克族毡绣,回族砖雕,东乡族钉匠、擀毡等)与古代中亚地区的传统工艺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反映着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某些民族工艺(如东乡族钉匠、土族“花袖衫”制作等)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其生存土壤逐渐丧失,需要进行投入式保护;某些民族工艺(如回族砖雕、贵南藏族刺绣、哈萨克族毡绣、土族青稞酒酿制等)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某些民族工艺(如塔秀寺藏族彩粉坛城制作、和日寺藏族石刻技艺等)具有神秘的宗教性,可以依托寺院文化进行传承。
丝绸之路甘青段沿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息息相关根据调查,丝绸之路甘青段沿线地区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布局分散,缺乏优势产业集团支撑,产业规模有限,从而导致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举步维艰文化产业发展较为充分的地区有临夏回族自治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贵南县、同仁县等地区,已经有了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或依托旅游建设的项目,比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神韵砖雕厂等多个砖雕企业,肃南县依托旅游建设的裕固族村寨、非遗展览馆,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青稞酒厂,同仁县的民族文化宫唐卡研习基地,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与此相反的是一些小规模作坊生产或宗教寺院内传承,比如湟中县加牙藏毯、和日寺石刻、塔秀寺彩粉坛城、迭部县榻板房营造、东乡族擀毡等此外,还有一些手工艺因为生存土壤的缺失,面临失传的局面,如东乡族钉匠技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等文化产业发展充分的地区,技艺的传承得以扩大发展,以上提到的各类企业吸纳了众多的劳动力,在生产的同时传承了技艺,并将手工艺文化随着产品的运输传播到异地他乡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实施的今天,面对丝绸之路甘青段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如何抓住丝路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实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复兴,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加强对甘青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及其传承人的保护每一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成长过程,其文化源头往往可以追溯到其古代先民,并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与其先民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特征。
最典型的,如民族传统服饰,其形制、图案、色彩相对稳定,并反映着其先民的服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手工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也在不断革新,兼收并蓄,展现出不同的技艺形态和发展阶段,反映着民族文化的演进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手工艺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给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提供文化依据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充分传承人是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他们使手工艺以活态的的形式传承、发展和创新目前,国家已经对各类手工艺传承人建立了名录并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传承人技艺传承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例如有些地方组织了传习所,吸纳传承人及其学员传习技艺,有的组织传承人赴国内外进行技艺展演和交流,有的配合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推广传承人及其文化产品,有的以公司形式进行传承人文化产品生产营销,有的给予传承人税收优惠和扶持性资金支持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传承人得到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和文化保护,使民族手工技艺得以继续延续和传承但在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依靠墨守成规的传承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必须进行革新和改造,而这一过程要提升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技艺革新,因此,实施传承人研习培训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甘青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大都文化水平不高,理论基础薄弱,依靠师徒或家庭传承,技艺精湛,产品形式、内容、图案、颜色的选配受制于区域民族文化的影响,相对稳定,缺乏创新,手工艺文化传播的空间有限要改变这一点,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进行技艺文化创新,这就要提升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理论素养,把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元素、符号与现代文化融合一体目前,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已经探索实施了以高校为基地开展传承人研习培训的计划,邀请各地方技艺传承人来校进行短期文化和艺术理论培训,共同研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革新方向和理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加强政策支持,建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振兴目录甘青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仅仅依靠传承人自身的革新是不能成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要借助风势利导,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调查中发现,甘青地区的技艺传承人大都进行着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规模小,产量小,产品类型单一,销售渠道狭窄,资金力量薄弱,传承人要维持作坊运转已属不易,哪里还能顾及钻研技艺创新这与那些具备研发团队的大中型公司、企业有天壤之别,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复兴将成为一纸空谈。
因此,建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振兴目录是政府的重要举措对于列入目录的手工艺项目,政府应该给予减免税收、提供无息或低息信贷、给予扶持性和奖励性资金支持、畅通销售渠道、文化产品宣传与推广、文旅项目投入、设立技艺传习和研究机构、提供企业发展咨询、提供手工艺学员就业指导等服务,通过以上政策的实施,使家庭小作坊逐步壮大,向公司、企业形式发展,优质的公司、企业再进行资源整合向集团制发展,树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品牌效应,使这些手工艺文化集团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经营,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牌文化推向国际,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三、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相关学科或专业的建设,丰富理论体系,加快知识成果应用转化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研究涉及历史、工艺、材料、美术、民俗、非遗理论等多学科知识领域,内容交叉,覆盖面广,知识体系和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方法综合性强,现无专门学科进行研究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新《學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立艺术学作为第13个学科门类,其下设有5个一级学科33种专业,其中包括美术学和设计学一级学科,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公共艺术等专业,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只有美术学一级学科下的工艺美术专业。
所谓工艺美术,原指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不再局限于手工艺,而是与机器工业,甚至大工业相结合,把实用品艺术化或艺术品实用化工艺美术专业一般主要开设中外美术通史、中外工艺美术通史、工艺美术概论、绘画基础、美学、中国工艺美术史、古汉语、考古学、博物馆学、中国文化史、民俗学、民族学等课程,其中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部分相关知识领域,但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相关学科或专业的建设,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在着手建立学科或专业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现有知识成果的转化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及研究部门,如内蒙古大学、吐鲁番研究院等,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成果,复原了一批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应继续推动这些知识成果的应用转化,使之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发挥其文化艺术价值学科建设和知识成果转化要积极吸纳国外已有的成果和经验,通过组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博览会等形式,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应用转化案例,实现文化联通四、加强创新,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甘青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是民族、地域文化的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