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研究,1982-2000吴愈晓,吴晓刚(作者单位: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论文摘要职业的性别隔离(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程度是衡量劳动力币场中性别平等的重 要指标么一利用中国1982、1990以及200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以及详细的职业类别,本文 探索了改革以来我国非农职业性别隔离的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中的 性别不平等所造成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噩示,在改革初期的80年代,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別 隔离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在90年代,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却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 导致这种非线性变化趋势的原因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职业性别隔离的主要因索发生了变 化;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类型、不同教育程度或户口性质的就业人员职业性别间隔 离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农职业显示了走向“中性化”的趋 势,这体现为“男性职业”和“女性职业”数量和规模的缩减以及“小性职业”的扩张结合 —•项调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显示,职业内的性别比是解解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性别间收入不平等 的一个最重要且最宜接的变量。
关键词:职业的性别隔离,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市场转型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labor markets, 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China due to the lack of large scale survey data. This study aims to fill this gap by analyzing the micro data from the 1982, 1990 and 2000 censuses with the most detailed occupation categories. Results show an increasing trend in 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 in the 1980s but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1990s, and the extent of gender segregation varies by region, occupation, employees education, and registration status (hukou). Moreover, within the two decades, the number and relative size of male-dominated and fe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 had dropped while the number and size of "gender integrated^ occupations had increased. With the benchmark information integrated into the survey data, we demonstrate that gender segregation is crucial in explaining income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urban Chinese labor markets.Keywords: 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 labor markets, gender inequality, market transition1 •前言职业的性别隔离(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词最早是由 Gross (1968)提出, 意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因性别不同而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职业类别,担任不同性质 的工作。
现代西方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是性别隔离的,主耍表现为大部分女性劳动力都集中 在一些低收入、低声望的“女性化”(其成员主要是女性)职业里而(Reskin and Roo 1990; Goldin 1990; Reskin 1993; Anker 1998; Charles and Grusky 2004) 在西方学界,这种 职业的性别隔离现象已成为劳动力山场性别不平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大 量的研究证明,性别隔离的程度是影响男女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索Z—(参考 England 1992; Bianchi 1995; Petersen and Morgan 1995; Marini and Fan 1997 等),也 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性别隔离的水平越高,男女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就越人;另一方面,也 有学者指出,职业的性别隔离不仅仅影响男女间经济收入的分配,同时还影响许多非经济 报酬(女口工作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实践等等)的分配(Charles and Grusky 2004) o因 此,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也被看作是劳动力市场中男女平等的主要指标之一虽然国内外学界也开始关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及其与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 (如:Shu and Bian 2003; Shu 2005;金一虹 2000;谭深 2001;国家统计局 2004,等 等),然而,迄今仍缺少综合性的研究系统地探索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现象。
在已有的文献 中,只有两个研究(Shu 2005;易定红和廖少宏2005)尝试着研究我国职业性别隔离及其 变化趋势舒晓灵(Shu 2005)分析了我国6大类非农职业1982年到1995年的性别隔离 水平及其变化-发现我国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虽然很低,但从1982年到1995年间呈稳定 上升趋势易定红和廖少宏(2005)则考察了我国城镇从业人员所从事的16种职业从 1978年到2001年性别隔离水平的变化趋势这6类职业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干部及管理人员、职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产业工人 作者未详细介绍这16种职业的名称 Jacobs (2001) Cotter等人(2004)认为,在计算职业牲别隔离水平的时候,职业的详细程度至 关重耍;职业类别越详细,计算得到的指数越能真实反映性别隔离水平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 方法部分会有更加详尽的陈述他们也认为我国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与其 它国家相比)比较低,且在1978年到2001年间变化幅度非常小以上两个研究均存在严 重的缺陷:首先,它们使用的职业类别过于笼统,因而计算出来的职业性別隔离指数难以 反映真实的隔离水平;彳其次,它们使用的都是第二手数据,难以灵活比较不同特征群体 (不同教育或地位群体)在职业性别隔离方面的差异。
因此,对我国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 及其变化趋势,我们仍缺乏一个全血、综合和准确的了解本文的目的旨在填补这个领域研究的不足我们的问题是:首先,我国的劳动力市场 是否存在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隔离的水平如何?是不是如以上研究所反映的那么低?此 外,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以來,我国在社会和经济的层而正经历着一系列 深刻的变迁,这些社会变迁是如何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程度的?虽然职业性别 隔离的重要性來口它与两性关系不平等(特别是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联,但是很明显, 要严格检验这种关联及其变化,我们的前提是要弄清楚我国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及其变化 的趋势本研究的具体目的有三:首先,我们将利用1982、1990以及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原 始微观数据以及可以获得的最详细的职业类别,系统地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菲农职 业的性别隔离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第二,我们将比较不同特征(教育水平、地区以及户口 等)的从业人员在职业性别隔离方血的差异;第三,我们将尝试讨论影响我国职业性别隔 离变化的主耍因素——即不同层而的社会转型如何影响职业的性别隔离全文由以下几个 部分组成:(1)简述已有的关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2)论述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 社会转型,并讨论可能影响我国非农职业性别隔离的因素;(3)介绍我们使用的数据以 及测量性别隔离的方法;(4)报告我们的研究结果;(5)提供一个补充分析显示性别隔 离在解释城市中男女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性;(6)总结、讨论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 向。
2. 经济学和社会学解释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为什么劳动力市场是性别隔离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人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会产生性 别分化?关于这个问题,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提出了好儿种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 观点主要包括:(1)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和“统计歧视”(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理论;(2) “社会化”理论;(3)女权主义学者的“父权社会”观点; 以及(4) “社会网”理论渝学的解稈:"理傑(1择”理苑$ “俊计咸视” (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 )理總在经济学界,用來解釋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理论主要是新古典学派的“人力资本”理 论根据这种理论,决定劳动收入的主要因索是工作者在“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教育年 限、专业、在职培训以及工作经验等等)方面的差别Polachek (1979,1981, 1984)运用 这个理论来解释职业的性别隔离现彖他认为,不论男女,他们都是理性的劳动者,他们 选择工作的冃的是为了使收入(lifetime earnings)最人化或损失最小化;而正是这种理性 化原则导致男女选择不同的职业类型因为与男性相比较而言,女性有更多的家庭责任(生育孩了、家务劳动等等)。
许多女性甚至会因为这些家庭责任暂时离开劳动力市场, 而这种离开会“损害”她们的人力资木,因为她们工作技能和经验的积累会因此而中断 基于这种考虑,女性在进入劳动力帀场的时候会倾向丁•选择某些特定的职业,这些职业对 工作者的人力资本要求比较低从而对女性(因为家庭的缘故)间断的就业状态的“惩罚” 最小(对她们的工资影响最小)因此,根据Polachek的说法,女性之所以会集中在那些 低收入的“女性化”职业中,是因为女性自己“理性地”选择了那些人力资本投资比较小 且可以讣她们兼顾家庭的职业如果说“理性选择”理论是从劳动供给的角度(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來解释职业的性 别隔离的话,那么新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理论——“统计歧视”理论(Arrow 1973; Aigner and Cain 1977)——则着眼于劳动力需求方(即雇主)这种理论认为,由于雇主无法精 确的评估求职者的索质以及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commitment),他们在雇人或安排岗 位的时候往往会遵循统计学(大多数)原则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女性劳动者(同样是 因为生育小孩或其它家庭责任的缘故)往往比男性更加容易退出工作,从而会增加雇佣及 培训成本。
I大I此,雇主会更加倾向将女性安排在一些对经验或技能的依赖程度和对比较低 的职位(如果有人离职,也更加容易找到替代者)因此,这种做法体现了雇主的“理性 选择”原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别歧视(虽然被称为“统计歧视”),并且它跟人力 资本理论也是一脉相承的袒舍萼的解釋关于导致劳动力市场性别隔离的因素,社会学家们也提出了各种观点其中一个有代 表性的理论是“社会化”理论这种观点认为,职业的性别隔离主要是由社会和文化的因素而非经济的I大]素所造成的,即,我们所处的社会在观念、规范甚至是制度的层血上对男 女的性别角色存在不同的认知和定位;而且这些观念、规范或制度是通过长期的“社会 化”——家庭教育、正规教育、工作和生活的过程——得以维持、强化并传承通过这些 “社会化”过程,男性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