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育与人的素质培养[摘要]美育在人的素质培养方面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且能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是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美化人类自身的重要学科[关键词]美育素质培养人格完善激发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口号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21世纪是充满着挑战和竞争的年代,中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国民的素质只有充分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国家的经济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当前,美育已成为“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 ”这里所讲的“素质”是指人的主体性品质,是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品质的系统表现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 》中说:“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处在交易的绝对运动中 ”可见人的素质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 “育人以德”重要, “育人以智”重要, “育人以美”同样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因为审美教育对开发人的各种潜能,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人类和谐精神家园有着深远的影响一、美育与美化人类自身美育可以运用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形式,对人进行情感陶冶、自身完善人的情感与人的行为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行为总是受到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支配一个人只有怀着美好的情感,才会有真正美的行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人的美的情感,才会有美的行为、美的创造1.陶冶情操,提升品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地说:“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美育的这一功能来自于审美实践活动因为这一过程自始至终要求以形象打动人,以情感感化人,并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对人的心灵进行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人们感受艺术美的过程,也正是陶冶情操,提升品格的过程亚里士多德曾经论述过悲剧的净化作用,他认为:“悲剧带给人们一种崇高,它引导欣赏者在心理上经历主人公的遭遇,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冲突中唤起人们的正义感” ,因而悲剧在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中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意志,提升人的品格。
2.培养审美理想,提供价值导向普希金曾经说过:“艺术的目的是理想,而不是道德说教 ”真正的艺术不2仅表现实际存在着的东西,而且还表现理想的东西,这种理想是以对客观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为基础的,揭示出发展的基本倾向因此,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直接或间接表现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准则,因而也体现出一种价值观念马克思曾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的特性 ”这正说明审美理想成为衡量生活现象,自然物体和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尺对同一个感知对象,从不同的理想的角度看,并与不同的理想相对照,其结果显然是不同的比才的歌剧《卡门》 ,刻划了一个追求自由、具有叛逆性格的吉普赛姑娘作者从性格强悍泼辣,具有几分野性的烟草女工卡门身上,发掘某些不平凡的东西,用来对照虚伪、苍白、卑劣的资本主义“文明社会”这样一部内容深刻的作品,现在已被译成 25 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演但在当时,却遭到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恶毒攻击,说这部作品超越常规这说明审美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不存在在任何时期和对任何阶级都适宜的绝对理想审美理想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并在社会历史实践的影响下不断发展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 ”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适合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审美理想才是正确的审美理想因此,要充分发挥美育的这种文化意义与教育职能,通过一定的知识文化体系与审美价值观念,来弘扬真、善、美并否定假、恶、丑的事物,以逐步达到塑造和谐完美的人的目的这种境界是高素质人才首先追求的,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彻底的将人们从物欲横流的物质生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创新的领域中去二、美育与创新思维空间的形成创新型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突出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意识、观念与行为的集合性突破尼采说过这样的话:传统教育只是培养了一批皓首穷经的学者,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创造,而只能靠愚钝式的勤勉和靠别人的思想度日此话虽然片面,但当今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是不可否认的在这种现状下,能够开发形象思维,强调个性发展的美育更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1.活跃思维,激发创新李岚清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思维能力尤其重要,因为有创新的思维,才会有创新的办法,才能有创新的成果 ”美育是活跃人的形象思维,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人的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艺术审美领域,无论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事物,还是听得见、听不见的事物,总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的活动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以音乐艺术来说,由于它的创作元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非具象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及对音乐内含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人的形象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具备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即时的、冲动的捕捉音符的变化并突破时空的局限,让思维不受拘束的自由驰骋可以认为,这种使人不断产生创意,产生直觉和灵感的过程也是创新思维从自然到必然的发展过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科学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爱因斯坦是一位3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相对论可以说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最完美,最精湛的创造爱因斯坦之所以可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功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把科学的逻辑思维与艺术的形象思维和谐的统一起来爱因斯坦从小就喜欢音乐,是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他把对音乐的理解与对科学的追求融为一体,把对音乐的热情融于艰苦卓绝的科学创造之中霍夫曼这样评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
”钱学森也曾经以自己为例,谈到 40 多年来,他那艺术家夫人给他介绍了音乐艺术, “正是这些艺术里所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福斯特和英国青年小提琴家里拜克今年 5 月在上海举办的“琴迷”爱因斯坦科学讲座和演奏会,将爱因斯坦的理论和巴赫、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共同诠释:“当物理与音乐相遇时, ”这位教授说, “拉琴对我意味着放松 ”他的很多同行都能熟练地演奏乐器,艺术和科学都需要灵感,美育能帮助形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广大空间,大师级的人物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证明2.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现代研究成果认为:创新在某种意义就是标新立异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张扬独立的个性,也要有一种乐于探索、付诸实施的人格品质个性的形成,尤其是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不是一个伴随身体发育而自然成熟的简单过程人的情感、思维、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成熟,必须经过呈现感情、情绪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复杂协调和作用过程,也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初生婴儿只是自然实体,只具有个体特征,而不存在个性差异。
皮亚杰说:“社会每分钟使成千上万个野蛮人问世,应该使他们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 ”而美育的教化,是使人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的重要前提艺术产品最忌千篇一律因而最有利与形成别具一格的个性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在审美活动中,具体把握到的是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成,这种形式规定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精神特征,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影响,可以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诸种心理活动,使它们趋于和谐这样一种整体反映方式的训练,正是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有效训练现代人生活在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要想适应这种生存方式,人的个性的发展就不可能是绝对自由的,必须在理性的作用下有节制的发展任何个性的发展都不能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我国古代就将“礼”与“乐”联系在一起,如“乐统同,礼辩异,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 ”有对立,有统一,正是概括了个性发展与契合社会之间的辨证关系在人的发育过程中,儿童时期有一种同构能力,但当成长到青少年时,由于对逻辑思维的发现和使用,开始取得一种拆散、分解或打碎整体知觉形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影响到他们原有的整体反应方式,使之减弱或消失。
加强艺术感受力的训练,就能把原有的整体反应方式保存下来,既保持个性,又使人格的完整性得以留存和完善发展美育是广阔而丰厚的教育,美作为一种社会投影烙刻在个体的记忆中,储藏在人的意识无意识里,融化成一种素质,其精神力量是巨大的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艺术不能直接变革世界,但它可以为变革那些可以变革世界的男人和女人4的内趋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44.[2]托尔斯泰.艺术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7.[3]马克思.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稿.人北京:民出版社,1979.80.[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9.[5]李岚清.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1991.204.[7]高玉祥.个性心理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