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药王孙思邈与五岩山2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1.86KB
约6页
文档ID:52753456
药王孙思邈与五岩山2_第1页
1/6

药王孙思邈与五岩山(二)五岩山是晋、冀、鲁、豫接合部区域,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且有深远而巨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山 它在中国历史上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丰碑,更是太行山文化体系中具有地标意义的里程碑(图1-5)其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自然宝山、文化名山、宗教神山、药王胜地、民俗奇山和旅游胜地其一,自然宝山五岩山地处太行山中段,牟山山系支脉,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丘陵平原的过渡带上, 地质发育极好, 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 “自然博物馆”和地质公园(图 1-6)其地质构造,由于处于新华夏系构造第二沉积带的华北凹陷与第三隆起带的太行山交接处,形成有隆起、 地堑、断裂等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以五岩山为中心,断裂十分发育(图1-7), 其性质主要有压性、压扭性、张性、张扭性等断裂主要有北东向断裂(谭峪—青美山、小李垴—人头山、施家沟—化象 3 个断裂带)、南北向断裂(青美山—人头山);其地质构造影响地貌山脉和断裂形成基本地貌骨架,有多级夷平面和多级阶地存在, 说明本区地壳多次抬升运动 由于五岩山体岩石由奥陶系石灰岩组成,又形成十分典型的岩溶地貌(称喀斯特地貌),目前已知有5 个以水平溶洞形式呈现在山腰处,其中有长达五公里的“太行第一洞”——药王洞(目前开发近500米),而且山上还有冰川遗迹——冰臼( jiu )遗存(图 1-8)。

这些珍贵的地质遗存构成一个天然的“自然地理大课堂”五岩山花木繁茂,植被丰富,是太行“天然药库”,盛产中草药,已知有冬凌草、瓜(同上草下舌字)萎、天南星、酸枣仁、知母、全虫等 300 余种因此,五岩山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宝山”其二,文化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岩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闻名遐迩无数名人贤士在此留下足迹,五岩山是一座文化荟萃、名人神仙聚集的历史文化名山 公元前 310 年战国时期伟大的医学家扁鹊就增到五岩山、鹤壁一代采药行医三国魏至西晋泰始末年(265-274 年),名士、大音乐家孙登(字公和,汲郡共人),隐居于五岩山(图 1-9)《晋书. 孙登转》载: “孙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无家属,于郡北山为土窑居之,, 文帝闻之,使阮籍往观 ,, 嵇康又从之游三年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也相继来此,五岩山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汇聚和经常活动的地方,至今仍留有“孙登洞”遗迹如果从孙登和竹林七贤到五岩山算起,其文化开发的历史至今已有1740 余年,在太行山系及中州诸山中, 极少有望其项背者 魏晋以降,代有杰人志士, 薪火相传,不懈开发建设,直至明、清,迄今不辍东魏时建五岩寺,并开凿东魏石窟(图1-10、图 1-11)。

至唐朝,药王孙思邈至迟于贞观十年(636 年)已到达五岩山(苏门山集仙洞) ,在孙圣沟、崔村沟一带行医采药, 悬壶济世,写出造福后世、影响世界的中药百科全书《千金要方》(图1-12)宋代这里已成为万众瞻仰的旅游胜地元朝时,全真教掌门丘处机的弟子李志方(汤阴人,道号重玄子)隐修于五岩山栖霞谷无忧洞, 并留下万鹤台遗迹, 创建了栖霞观和葆光观 元朝翰林学士王磐、明朝亚中大夫李筳和诗人魏大本(大同府同知)等文人骚客、达官显贵相继游谒五岩山,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朝乾隆和道光年间, 五岩山两次大规模建设, 基本形成了古代建筑的主体轮廓,以其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和文化古迹成为周边地区民众拜谒圣地民国时期,经历了战乱了“孙真会”的反动,五岩山复归于沉寂 改革开放以来, 鹤山区委、区政府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大规模投资开发五岩山, 使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山重现光芒,重新成为太行山文化明珠,大放异彩其三,宗教神山(佛教灵山、道教神山)五岩山也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国道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座佛教灵山和道教神山据现在已知资料, 五岩山至少有两寺(寒岩寺、五岩寺)、两观(栖霞观、葆光观)、三洞(孙登洞、药王洞、无忧洞)、一石窟。

佛道融处,珠联璧合;三教合一,交相辉映特别是五岩山作为道教神山, 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 最早隐修于五岩山的孙登就是道教早期一著名道士,留下了孙登洞遗址 阮籍以孙登为原型写出的 《大人先生转》,言其“应变顺和,天地为家”、“养性延寿,与自然奇光”,显然是一个超然脱俗、具有仙风道骨的道人形象而且《晋书. 阮籍转》亦言阮籍游苏门山遇隐者孙登, “与商略古今及栖神导气之术”,更是明证孙登隐居五岩山期间, 作《老子注》二卷,并“托重玄以寄宗”,开创了道教的“重玄学派”, 而成为其开山鼻祖,五岩山因此成为其祖庭唐代,药王孙思邈既是一个大医药学家,又是著名的道教学者特别是在养生学方面,发挥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强调养生可以延寿,延寿必须养生,关键是“屏外缘”孙思邈还是一位著名分炼丹家,这也是道教修炼的重心 元代全真教首丘处机之弟子李志方仰慕孙登隐居修行与五岩山栖霞谷无忧洞,曾经设醮(jiao或 qiao )于葆光观,万鹤群集,蔚为壮观,至今尚有“万鹤台”遗迹(图1-13)直至明、清,栖霞、葆光二观香火颇盛应当说,栖霞、葆光二观是全真教较早建立的道观,其中葆光观较为著名,经过明清两朝的大规模修建,成为享誉豫北的著名道观。

五岩山还是一座佛教灵山最早也最有名的是五岩寺,在东魏时期已初具规模当为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国以来,北方较早建立的佛寺之一 世事变迁,五岩寺留下来的只有东魏石窟(图1-14)石窟开凿于五岩山半山腰之峭壁之上,由东向西分五区而镌( juan ),开凿年代为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542年),至武定七年( 549 年),共开凿佛龛 41 个,造像 154 尊、护法狮子 24 对、发愿题字铭文 12 则,是研究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珍贵资料1986 年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整修后,已正式对公众开放当地老百姓称五岩山为巫山, 应当有原始土著宗教的文化遗存,为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四,药王胜地 五岩山以中国历史上药王孙思邈在此隐居而文明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增在五岩山隐居行医,采药炼丹,著书立说,治病救人据文献记载,隐居于苏门山集仙洞的孙思邈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二月与相州安阳县尉崔科给唐太宗上《进眼药表》,可知至迟在公元636 年时,孙思邈已留居于五岩山一带 在五岩山,孙思邈写下了集中医药方及中医药学成就之大成的医典《千金要方》五岩山现有药王隐居处、药王洞、药王练功石、药王捣药臼、撵池、杏林等众多文化遗存, 较好地保存了孙思邈当年隐居五岩山进行采药、炼丹、行医、著书活动的原状, 具有较高的中医药学文化研究价值。

孙思邈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 广博的学识、 不倦的实践和丰富的著述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千秋典范、万世楷模, 宋微宗特封为 “妙应真人” ,后世尊为“药王 '(图 1—15)千百年来,四方百姓不远千里,纷至沓来,到五岩山凭吊药王,山上纪念药王的殿堂庙宇一修再修, 碑石摩崖随处可见, 文物古迹众多 山上“龙井”和山下“孙圣沟”等遗迹至今尚存同时,当地有关药王孙思邈的故事传说十分丰富,诸如神医治虎、妙手医龙、巧治皇姑、一针救二命、黄龙庙等至今仍活在民间,为群众津津乐道,成为民间纪念药王的口碑“活化石”显而易见,五岩山作为药王孙思邈的隐居故地, 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老百姓的推崇,并在国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朝药王,保健康”,已成为固有的传统和新时尚潮流其五,民俗奇山五岩山地处中原腹地,为一座联系民众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名山冀、鲁、豫、晋诸省毗邻地区的群众视之为朝拜胜地,千百年来,成为一座集民间文化包括民俗精华之大成的“活化石” ,成为一座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民间文化宝藏主要是:民间庙会——从古之间,每年的正月初十、三月初三、五月初十、八月十五、十月初三都要在五岩山举行大庙会(图1-16)最隆重热烈的十月初三庙会, 好戏连台,民间灶火,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图 1-17) ;药王洞前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贡品堆积如山。

民间建筑——山上众多的建筑,反映了自古至今地方传统建筑技术演化过程和基本内涵如修真三洞,依山就势,用干砌石快构成,无粱无柱,数百年屹立不倒,是民间建筑的典范,成为一大奇迹民间祭祀——一年四季, 群众朝拜药王时自发的进行祭祀活动,在现代文明冲击、 祭祀文化日渐消亡的大背景下, 五岩山仍保留了形式多样的民间祭祀活动,弥足珍贵民间艺术,特别是雕刻与绘画——无言啥雕梁画栋,石刻林立,尤其是五岩寺东魏石窟保存了公元542 年民间石刻艺术的基本脉络, 成为与洛阳龙门石窟、 浚县天宁寺大佛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的民间石刻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五岩山、栖霞观、葆光观,还有数量众多的泥塑和绘画作品,成为研究中原民间文化的标本民间会社——围绕五岩山, 传承药王和宗教文化, 形成众多的“民间会社”,如民国时期喧嚣一时的孙真会现象,颇具典型意义,从正反两反面为我们揭示了民间会社生成、发展、运行乃至覆灭的基本规律时至今日,围绕五岩山而形成的 “跑山现象” 已成为民间会社的变种, 成为研究新时期民间公共组织的原始材料凡此种种,说明五岩山是一座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宝藏,是一座当之无愧的民间民俗文化的奇山其六,旅游胜地。

自古以来,五岩山就以其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数量众多载入典籍的名人遗迹和积淀深厚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而成为旅游胜地 从魏晋南北朝起, 孙登及竹林七贤阮籍、 嵇康等文人雅士或隐居或游览于此,此后建设日增,声誉如日中天唐宋以来,孙思邈踵继前贤,隐居集仙洞,采药炼丹,悬壶济世,终成药王圣名此后高人贤士居于斯、游于斯者,代不乏人,而终成中州名山如果以现存最早的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初五相州人赵永昌游孙真人洞算起, 作为游览胜地的历史, 五岩山已有九百多年 明末清初文学家董襄在《汤阴赋》中特别推崇作为汤阴名胜的 “五岩神山”及其他附属宫观尔乃览山川,考风土,卫水东潆,行峰西阻,, 其他五岩神仙,枉人之阜(fu ),汤之诸山于焉可睹”,“至于栖霞、葆光,邑西名观,诗句流传,高人所玩重玄升仙有遗台 ,, 虽自息之可稽,非有道之所羡” 由此可见,五岩山及栖霞观、葆光观在明清时期已成为名扬四海的游览凭吊胜地民国时期, 战乱频仍, 对五岩山损害最大,几乎荒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6 年以来,五岩山逐渐被各级政府重视, 并纳入开发保护的重点, 五岩寺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保护维修。

2000年以来,中共鹤山区委、区政府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打造旅游胜地的目标出发, 投巨资进行开发建设 特别是区委书记部圳东履职以来,更加重视五岩山的保护开发, 先后投资上千万进行规划建设,聘请河南省国务院古建专家李传泽进行总体规划,起点高,特色鲜明新建山门、望鹤亭、药王大殿、月台等建筑(图1-18),打通了药王洞后洞,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并顺利使五岩山进入鹤壁市“一河三山”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开发建设方兴未艾,经济社会效益日渐显露 每年来此观光浏览拜谒的游客和香客络绎不绝(图 1-19)随着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和支持,人民群众休闲旅游的越来越多,五岩山这座千年名山必将显现出巨大的魅力,而成为人们选择的最佳游览观光胜地(图 1-20)三)我们在承继历史,我们又在创造历史! 五岩山——这座深藏于太行山中的千年名山,在经历了无数岁月的风吹雨打和战火洗礼后, 仍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 并逐渐撩开历史的尘封, 露出让世人震惊的真容五岩山是鹤壁的标志, 是鹤壁千年文明史的象征 它藏于深山而不露, 历经劫难而不倒,阅尽沧桑而不老,造福苍生而不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犹如一位大气磅礴的中山君子。

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五岩山,这座见证了旧鹤壁发展的千年名山,在20 世纪迎来新生,并迎来21 世纪更大的发展随着鹤壁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的诞生,一座现代化的新兴煤炭资源型工业城市,已昂然跻身于中原城市群之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