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供给分析(1):教育、农业技术和资本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的影响

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29.42KB
约45页
文档ID:195424352
供给分析(1):教育、农业技术和资本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的影响_第1页
1/45

供给分析(1)教育、农业技术和资本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的影响第一节文献回顾 教育既可以指学校正式教育又可以指在职教育或培训,但学校正式教育和在职教育对劳动力 的职业变换和迁移行为决策具有很不同的含义虽然在本课题的前面两章对主要经济学流派 关于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的理论文献做了综述性的概括,但是并没有具体探讨教育因素影响 作用方面的文献,因此本章主要阐述古典经济学家和现当代经济学家是如何对此做出精辟阐 述的,然后再来看最新研究的情况III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性观点:教育对劳动力供给的作用 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Smith, 1776)中对牧师(churchman)教育的影响进行了 非常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在欧洲所有基督教国家里,大部分牧师的教育费用是由许多奖金、 助学金、奖学金、苦学生津贴等来支付的,很少人是完全自费接受牧师教育的(Smith, 1776, Book I, I. 10. 88)斯密认为,这些自费教育的人很难在教会职业里获得他应有的 报酬,因为教会里充斥着太多愿意接受比正常情况下更低报酬的穷人,以至于这些穷人抢夺 了能够自费教育的富人的收入斯密是在论述三种欧洲政策产生的劳动和资本各种用途利害 关系变化的不平等时阐述教育的影响。

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欧洲的政策使得某些职业 产生过度竞争,从而产生这些劳动力过度供给而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Marshall, 1890) 一书中论及教育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时则从 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上来分析他认为对劳动技能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不同的, 那些负担自身教育和培训费用的人却只能从其未来提供劳动服务的价值中获得很少另外, 工人的培养和早年的训练却受到其父母的资产、预见未来的能力和为子女做出牺牲的意愿所 限制;这些限制对于上层阶级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他们能够以很低的折现率(discount it at a low rate of interest)来对子女教育进行投资(Book VI 4),而对于下层阶 级,由代代累积下来的贫穷造成的能力和意愿的低下使得他们子女的教育极为缺乏,这就有 一种恶性循环的效应(参见《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辨析》,陈广汉、曾奕、李军,2006) o他认为,当我们考虑劳动的供给依赖于那些负担教育和培训费用的人的资源时,我们应该考虑全部阶级,而不是某一行业的;如果劳动的供给受到用以支付它的生产成本的资 本制约时,则任何阶级的劳动供给决定于这一阶级上代人(而不是当代人)的工资。

事实上,马歇尔关于劳动供给的观点类似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的思想 他分析说,在英国,工人阶级大多想当然地认为每一行业的当前状态足以预示其未来的情 况,只要这种习惯的影响扩展开来,任一行业任一代人的劳动供给就会取决于前一代人的工 资水平(Book VI 5) o二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研究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一些特点,20世纪90年代就已有很多学者做了研究,但大多停留在 一些纯粹的定性分析或者干脆就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周其仁,1997;陆铭、葛苏勤, 2000),而很少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计量分析在理论分析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中国劳动力市 场的一些特点,才能研究二元劳动力市场我们把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农村劳动力市场、 城市非正式部门劳动力市场和城市正式部门劳动力市场来进行分析1) 一般而言,我们很容易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应该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事实上,据 WANG et al. (WANG. MARUYAMA and KIKUCHI, 2000)的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是不完 全竞争的、分割的市场WANG等人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黑龙江省的一些农村劳动力市场做 了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1998年黑龙江省一些种植玉米的村庄的农民日平均收入为14元, 而种植水稻的村庄的农民日平均收入则是19元,尽管有这么明显的收入差距却没有任何劳 动力从收入低的玉米村庄迁移到收入高的水稻村庄的情况发生。

由于这些村子地理上是相邻 的,不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迁移障碍,显然这里存在人为障碍他们认为,技能水平不成为 迁移障碍,况且技能水平是迁移后的结果(即改为种植水稻后技能总可以提高)由此他们 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才是真正的劳动力迁移障碍,这是一种制度障 碍除此之外,我们很容易知道还有更多政策性的障碍,比方说各地区的地方保护政策、思 想观念的保守落后等等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不完全竞争的2) 显然,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初动机是城乡收入差距,因此高低不同的农村 收入会使得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方向不同,农村收入低一些的劳动力会倾向于迁移到就近的城 市地区而收入高一些的则会倾向于迁移到较远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存在 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以及许多生理和心理成本(Zhao, 1999b) o WANG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 一点:玉米村庄的劳动力主要是迁移到哈尔滨市或者本省的其他城市;而水稻村庄的劳动力 则迁移到南方省份的大城市或工业发达地区的非正式部门他们的研究结果指出,蓝领劳动 力的市场无论是在城市非正式部门还是在城市正式部门都是统一的、连接在一起的。

城市正 式部门蓝领市场的进入障碍很低,而城市正式部门的白领市场的进入障碍明显而且主要是教 育程度要求的限制因此,我们可把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劳动力市场总结为:农村低生产力的 农业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包括非正式部门和正式部门)低技能的非熟练劳动力市场(或蓝领 工人)是一体化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而城市正式部门的高技能劳动力(白领工人)市场则 明显存在教育程度的限制从而与前者分割开来三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决策行为的影响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创立了二元劳动力理论,但刘易 斯本人并没有对教育水平对农村劳动力决策行为的影响做出具体分析,当然这要视每一个国 家的具体情况而定最直接对教育影响中国农村家庭户劳动力决策行为做出深入研究的是Yang (1997)他从 家庭户成员之间的比较优势来研究家庭户成员之间农业与非农劳动时间的配置行为,而主要 影响因素则是家庭成员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他认为,在某一农户家庭内如果任何成员的农业 劳动边际产品价值(VMP: the value marginal product)和各自非农工资率(wage)的比 较都是同一个方向,即要么都是VMP>wage,要么都是VMP

如果家庭户要在两个部门 工作,那么受教育程度的选择性作用就会出现:假设成员i的受教育程度高于成员j,(1)如果wagei-wagej>VMPi-VMPj,则i首先从事非农工作;(2)如果wagei- wagej二VMPi-VMPj,则i或j都有可能从事非农工作,而且家庭户对在两个部门(农业和非 农)就业没有差异;(3)相反,若wagei-wagejwagej-VMPj,则能更 好理解比较优势的原理一般在农业生产率的研究中都假定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提高物理的劳动生产率和配置决策的效 率Huffman (1977) , Chaudhri (1968)等人的研究还把更高受教育程度的收益分解为物 理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时间配置效率(转引自Yang, 1997)Yang在计量实证研究中以变 量交叉效应的方法检验了这两种效率提高之间的关系,发现家庭户内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成员 从事非农工作并不会影响其在农业劳动中的决策效率这一点与Abdulai和Huffman(2000)对非洲国家加纳的研究刚好相反。

Abdulai和Huffman的研究表明农民参与更多的 非农工作会降低农业的盈利效率;他们以随机前沿超越对数利润函数(stochastic translog profit frontier)模型来研究农业非效率的影响因素,认为农民的非农工作会产 生非效率的影响不过他们的研究还表明更高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提高农民有效感知市场价格 等信息而产生的配置能力,这一点与Yang的研究一致以上Yang研究的第(1)种情况下,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第一,i首先从事非农劳动同时 兼顾农业生产,而j全职从事农业劳动;第二,i全职从事非农劳动,而j同时从事农业与 非农劳动那么我们看到这两种情形对于农业劳动投入影响的意义有很大不同,而且在不同 时期会随劳动力本身受教育程度和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Yang研究的样本 数据只是1990年的微观静态数据,无法得出这种变化情况因此,本章旨在从宏观上研究 教育对农村劳动投入影响的总体时期变化轨迹以及地区和区域之间的差异第二节理论模型分析:教育水平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本章的理论分析做出一些假设首先,我们认为刘易斯的假定是合理 的,即中国城市非熟练劳动力市场是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也是农民工迁移的主要目标就业 市场,正如前文所分析的。

本章的分析正是集中于这种竞争性的城市非熟练劳动力市场其 次,在竞争性市场的假设下,假定农业劳动力是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体,他们会把劳动时间 分配到农业和非农劳动上直到两者的边际收益相等为止再次是失业问题:由于中国城市的 失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或国有事业单位的下岗人员,而在三资企业以及私有企业里失业比较少 见,中国农村劳动投入影响的也正是这些企业而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因此我们假定城市不存 在(劳动类型)周期性失业我们认为,这里的假设是合理的,而且与蔡昉等人的研究结论 是相符的(蔡昉、都阳、高文书,2004) o我们引入一个微观分析框架来解释这个模型中的四种不同情形二农村教育水平、农业技术水平和城市劳动工资率不变情况下的时间配置分析 如图4T所示,这是一个把工农业生产、消费和闲暇结合起来分析理性经济个体的稀缺时间 资源的分配行为,是由Huffman (1974)以及Yang (1997b)的分析发展而来的图中横轴 为可分配的时间资源t,即24小时去除正常睡眠时间之外的时间,一般认为共有16小时; 纵轴是使用工农业生产所得收入进行的消费曲线 翊为农业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等效用 曲线,直线部分G是初始财富或非劳动收入;攸为农业劳动边际产品,保为城市劳动工资 率。

当不存在城市工业部门时,个体会选择农业生产可能性曲线、农业劳动边际产品曲线和等效 用曲线〃三者同时相切的那一点压 而当出现城市工业部门并且其工资率高于农业劳动边 际产品,即表现为传统理论所说的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收入时,尽管农村教育水平、农业技术 水平和城市劳动工资率保持不变,理性的农民完全可以通过减少农业劳动时间同时增加投入 到工业生产的时间,从而使伊移动到与佛完全重合时达到均衡⑴那么,为什么农民减少农 业劳动时间却会提高农业劳动边际产品呢?显然从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理论可以得到 很好解释——太多的劳动投入到农业生产使得最后的农业边际生产率几乎为零,因此较少农 业劳动投入便会自然增加农业劳动边际产品此时农业产出会有一些减少,不过非农工资收 入弥补后还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用) o如图4T所示,为闲暇,必/为实际非农业劳动供给,皈为实际农业劳动供给源为潜 在非农业劳动供给水平,这是因为农业劳动边际产品低于城市劳动工资率佛所以〃有增 大的趋势,切则有减少的趋势图4-1时间分配行为分析三 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与农业产出对时间配置的影响1!显然,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会使得农业劳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上扩张,如图4-2所示BEG曲线 向上移动。

这时,应分为两种情况1)假设城市非农工资率不变,同时我们假设伊和例已完全重合为佛,即第(1)种情况下 的农业劳动变化已达到均衡此时佛平行移动到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