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选]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范文3篇

嘀嘀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43KB
约22页
文档ID:314292546
[精选]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范文3篇_第1页
1/22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范文3篇 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范文1 在《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在组织出版《重读〈实践论〉〈矛盾论〉》基础上,接续组织编写了《重读〈论持久战〉》一书,即将出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重温这篇经典文献,领会其所彰显的战略思维、主体思维和奋斗精神等思想内蕴,对于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作为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与方向的思维方法,体现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战略思考193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红军大学所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演中就深刻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又从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分析了抗战规律,系统阐述了中国抗战理论。

文章指出抗战要经历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三个阶段,因而必然是长期和艰苦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这种耐心,是一种战略定力,是对于抗战未来走向的一种高度自觉与自信壮烈的抗战史,也以事实雄辩证明了持久抗战战略的正确与伟大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战略思维的胜利抗战时期的持久战是战略,革命早期的农村包围城市也是战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也是战略正是因为战略思维上的正确,我们党才在一个又一个历史关节点上取得了辉煌成绩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挑战、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有清醒的战略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变与不变之间清晰地把握方向,清醒地认识国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进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一场持久战,这些都至关重要保持战略耐心,持久作战,久久为功,是我们从《论持久战》中必须汲取和牢记的重要战略经验。

我们既要从大局着眼,力戒一蹴而就的速胜心理,也要从大势着眼,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张,增强必胜的信心与斗志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擘画了民族复兴的蓝图,培养战略耐心、涵养战略定力、锻造战略意志是我们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必备素质在《论持久战》指引下,解放区军民主要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以足够的耐心支撑持久抗战;今天,面对变革和挑战,我们仍然需要培育和保持战略定力,发挥能动性,突出创造性,在坚守初心中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争取胜利的到来 主体思维:坚守人民立场聚合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以人民为主体,信仰人民、依靠人民、动员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历次斗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论持久战》批评片面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决胜方针,提倡大力依靠民众的全民抗战路线,吹响了开启人民战争的嘹亮号角,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境界中国抗战,是一场家国之战,也是一场民心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战争中成为民族的中流砥柱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坚持人民主体思维: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推动改革,必须激发人民参与改革的热情,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释放创业创新的活力;人民是发展的主体,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新时代的“人民战争”,都需要在充分动员人民参与的基础上,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人民还是信仰的主体,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归根结底需要人民的真诚信奉、真心维护和真正实践。

信仰人民和人民的信仰是相互联系的只有真正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仰持久抗战实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信仰的统一,从而凝聚起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今日我们所从事的民族复兴之战,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更需要党和人民在信仰上的高度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是天,人民是地,对人民的信仰,是我们顶天立地干事创业、始终不渝奋斗前进的不竭动力源泉信仰人民、依靠人民、动员人民,才能聚合起支撑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奋斗精神:坚定决胜信念勇于斗争 从南湖红船到敌后战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始终是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强大动力《论持久战》通篇洋溢着奋斗精神、斗争精神,在对战争目的、战略原则和战术方法的系统分析中描绘出胜利前景,提出要丢掉幻想,坚持抗战,把抗战放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之上,在持久抗战中升华斗争精神、提炼斗争技巧、坚定决胜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内发展看,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遇到的矛盾错综复杂,这些问题和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拖不起,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没有啃硬骨头的思想准备和打攻坚战的战斗意志,很难正视并妥善处理尖锐矛盾和敏感问题。

从国际局势看,世界面临百年不遇之变局,国际格局重塑、国际秩序重组,“灰犀牛”仍在、“黑天鹅”频发,不确定性因素空前增多,来自全球、区域和国家的挑战不断,这增加了我们主动维护和延续战略机遇期的难度作为有使命、有抱负、有担当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不能只做“潜水者”“沉默者”和“旁观者”,而要长于谋划、善于发声、勇于斗争、敢于亮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胜利不会自动走向我们,我们必须经过斗争赢得胜利今天的伟大斗争虽然在时代背景、斗争内容和斗争策略上与以往不同,但在斗争精神、斗争准备和战斗意志上是一以贯之的这斗争,大到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博弈,小到技术领域的创新积累,上到突破藩篱的顶层设计,下到打碎桎梏的群众实践;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而言,伟大斗争永远在路上 历史长河恒在,精神之树常青如何应对新时代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需要我们从《论持久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持战略定力,坚守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依然是我们的精神血脉所系 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范文2 今年是《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纪念,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重读〈论持久战〉》一书,不仅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怀念,更彰显了毛泽东经典著作的现实指导意义。

开卷有益,“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再读《论持久战》,掩卷沉思,收获颇丰,更深刻地感悟到《论持久战》的魅力 思维魅力《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是他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又一篇系统地以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来指导抗日战争的光辉军事文献1937年,毛泽东写就了并发表了他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他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论持久战》中到处展现着毛泽东的哲学思维魅力,他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论述问题和批驳错误观点他在解释为什么“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的问题时,他既看到了全国党派的因素,还看到了全国人民的因素,还有国际方面的因素,甚至分析了敌国方面的因素在批驳亡国论时,他分析了阿比西尼亚灭亡的原因,指出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当“亡国论者搬出中国近代解放运动的失败史来证明‘抗战必亡’和‘再战必亡’”时,他指出“那我们的答复也是时代不同一句话”,“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必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

《论持久战》处处闪耀着类似“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辩证思维魅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深刻结合了起来 语言魅力毛泽东的著作读起来像是跟你面对面交流,条分缕析、层层深入、不急不躁、以理服人《论持久战》更是如此,因为其是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等有害论调,必须深入而坚定,铿锵而有力《论持久战》的语言生动开篇提出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等问题之后,毛泽东就生动地指出:“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形象地描绘了几种错误论调与正确观点的博弈《论持久战》的语言深刻毛泽东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之后,善于作出结论,而这样的结论往往是在考量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后作出的,语言深刻。

如:是妥协还是抗战?“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因为敌人的政策即使可作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其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中国内部有妥协的社会根源,但是反对妥协的占大多数国际力量也有一部分赞助妥协,但是主要的力量赞助抗战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论持久战》的语言坚定为论证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论持久战》的语言必须坚定如:在结论部分,他指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斗争魅力从南湖红船到敌后战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始终是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强大动力《论持久战》通篇洋溢着奋斗精神、斗争精神拒绝妥协和投降,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各种利益关系,在夹缝当中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对日本的斗争策略明确指出“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要战胜敌人,必须明确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守人民立场才能聚合力量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有了民众的支持,斗争就有了持久的动力,“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然而,中国和日本的战争绝不可能是一招制敌,而是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但是,在各个阶段中也不是消极无为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不可谓不深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论持久战》的魅力无穷,让人惊叹,通过它更让我们感受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魅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