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现代文阅读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6题;共256分)1. (1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满架秋风扁豆花丁立梅①记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的藤蔓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
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打嘴也不丢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自然凋落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读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个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刻了一副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⑧清代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
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有改动)(1)本文标题“满架秋风扁豆花”有何妙处? (2)赏析文中画线句 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3)结合语境,说说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结尾说“人生秋至,不关紧的”,请分析“人生秋至”在文中的含义②文中深秋时节扁豆花的生长状态和老妇人、郑板桥在“人生秋至”时的生活态度有何相通之处?(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至④段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述了扁豆从藤蔓攀援到花朵盛放直到结荚成形的生长过程,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扁豆的感情B . 第④段末尾写吃凉拌蒸扁豆的两句,全用短句,高度口语化,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回味C . 第⑥段末尾,作者之所以“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是因为老妇人就坐在扁豆花旁D . 第段中,作者对查学礼写扁豆花的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深秋的斜风细雨中,还有扁豆花在满满地开着,诗人为此而欢喜2. (20分) 乞丐 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发着颤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3)“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础是什么?(4)“这也是恩惠啊”中“这”指的是什么?(5)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3. (20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故乡的风杨俊文①锦州风大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
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 , 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
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
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1)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2)删去第④段划线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 , 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3)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4)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划线句子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5)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 4.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兰草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