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借代辞格运用摘要: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作为一种修辞 实践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本文从传统修辞学和逻辑思维学角度对 借代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借代辞格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在分析归纳 借代辞格功用的基础上对借代辞格运作的过程进行了阐释,并指出相 关性、显著性、切镜性是借代辞格运用的三大基本原则关键词:修辞辞格借代一、借代的定义及分类(一)借代的定义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 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 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 辞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 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逻辑思维将借代定 义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邻近概念之间的临时替换这种定义是建 立在对借代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的认之上的,是对借代更为理性的定 义与传统定义相比,这个定义仍然包涵相关性、临时性、本体与借 体的替换三个因素,而概念可以是名词概念、动词概念,也可以是形 容词概念,以“概念”的替换代替“名称”的替换,弥补了传统定义 容易让人误解为借代仅仅名词间替代的不足。
二)借代的分类从唐代崔融所论菁华体开始对借代理论进行研究起,到标志修辞学产 生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至现当代修辞学的权威著作中都对 借代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传统分类中借代辞格大致可以分成十 类第一,以部分代全体,即以事物的主要特征指代该事物① 《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本是剑把,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剑② 唐刘禹锡《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指代整个船第二,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①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② 《左传文公十二年》:今粱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 内老弱,指代年老和衰弱的人第三,以人物生理上的特征或标志代人物①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黄发,这里指代老 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②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四,以地名代事物① 唐白行简《李娃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以产明马著称,故以“大宛”代指骏马。
② 清藕香室主人编《花花世界李十娘称病谢嘉宾》:板桥老人,每有 同仁诗文之会,必至其家,每客用一精婢侍砚席,磨隃麋,都梁,供 茗果,暮则合乐酒宴,尽欢而散隃麋,地名,故地即今陕西千阳县其地产墨,因以“隃麋”代指墨 都梁,山名,在今江苏,山上生有兰草,名都梁香草,故这里以“都 梁”代香草第五,以专名代通名①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 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② 宋苏轼《求医诊脉说》:骐骥不时有,天下未尝徒行;和、扁不世 出,疾者未尝徒死和、扁,指秦国良医和、扁鹊,在这里代指良医第六,以官名地名代人① 宋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李白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之称;韩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称韩吏 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这代称人名② 清刘熙载《艺概》: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柳州是地名,柳宗元任过柳州刺史,历史上就称他柳柳州或柳州这 是以地名代称人名第七,以具体代抽象①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② 《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话语是抽象的,“舌”是具体可见的,人类说话离不开舌头这个器官 所以可以以舌代说出的话语第八,以原料代成品①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金铁是做刑具的原料,这里代指刑具婴金铁”即用铁锁、铁圈套 在脖子上,这叫钳刑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鱼网是造纸的原料,《后汉书宦者蔡伦传》:“用……麻头及弊布、 鱼网以为纸故以“鱼网”指代纸帛第九,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①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 代医书② 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 人为之谚曰:“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昌龄,唐代南宫人,著名的文学家郭正一,唐代鼓城人,以文辞 著称这里以“张昌龄”、“郭正一”指代他们的作品第十,以实数代虚数①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三,表示多;三岁即多年,并非确数② 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万是实数,这里是需指,“万金”,表示极为贵重。
二、借代的功用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换,通过替换概念,借代辞格的功用总的来说 可归纳为两个功用:第一,称说功能借代就是换称,因语境表达的 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可见,借代最 基本的功能还是称说功能不管表达者是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 段建构借代文本,它的基本形式还是改换称谓;第二,描写功能,一 个辞格能够存有,说明它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借代辞格以换名的形式 能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能引发解读者的联想,更深刻地体验 本体事物的内在特征,这就是借代辞格的描写作用当本体是具体事 物的时候,借体往往是本体最明显的特征或标志,这种特征或标志往 往就是表达者要表达的语义重点,也应该是接受者解读的重点,在这 里将特征和标志代替事物的名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接受者以审 美体验的同时,有利于接受者的解读当本体是抽象事物,借体往往 是有形可感的具体事物,这不但摆脱了表达者对抽象事物难以摹状的 尴尬,同时将无形托以具体,让解读者对本体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有 利于文本的解读一)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借代可以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易于接受者的解读 这多表现为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
①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② 《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例①“二毛”,指黑白两种头发,这是老年人的特征,这里借指头发 花白的老人以“二毛”代老人,避免了直述的生硬,同时引发了接 受者对老人的再造性想象,使接受者对“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 仁义之心,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例②中,“舌”是具体可感的,话语则是相对抽象的,以“舌”代替 说出的话,生动形象,打破了语言的常规运用,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结合文内语境“驷不及舌”,更是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二)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有时,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试 图在表达信息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复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 代通名,以实数代虚数①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僮仆六千,妓女五百隋珠 照日,罗衣从风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②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例①中,“隋珠”即隋侯珠,相传隋候救活了一条大蛇,后大蛇衔来 一颗明珠报答他这里用“隋珠”代名贵的宝珠名贵的宝珠”在 诗句中不易称说,这里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名贵珠宝代替,使读者在 解读文本的同时,品味了上述的美好童话传说。
简单的表达,不但没 使信息量没有减少,反而让接受者体会到更多的涵义例②是数词的虚指,“七年之病”是指多年的痼疾,“三年之艾”指 陈年久藏的艾叶在汉文化中,“三”、“七”、“九”等数词,有 代表“多”的虚指功能,在这里以“七”、“三”代“多”,避免了“多”字运用的重复,而且显得简洁明了在汉民族文化背景的关照 下,也不会被曲解三) 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复古诗忌讳同词重复,有时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① 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② 宋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处例①以“丝竹”代“音乐”,例②以“红”代花,巧妙地避免了同词 重复,而且给读者增添了解读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四) 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① 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 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 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 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② 鲁迅《伤逝》: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到外院,照 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
她目不斜视地 骄傲地走了……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 一定要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代表了国家的尊严例①中用“洋布”代外 国的国旗,表达了作者对洋国旗的不屑加上前面有“撅”、“斑驳 陆离”的修饰,表达诙谐幽默,讽刺有利例②中,第二个雪花膏是 借代,指代局长儿子的赌友作者对这个厌恶的“小东西”并未作过 多的描写,而是以“加厚的雪花膏”代之,让读者想象她那令人作呕 的尊容五)可以使音律和谐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 的要求,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这时,借代就是常用的手段第一,出于平仄的需要① 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② 宋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 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 唤作凉风例①“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这一句平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玉勒雕鞍”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 求,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除此是难以完成的例②这首《清平乐》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他运用丰富的想象, 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身游银阙珠宫”一句用借代,“银阙”“珠宫”都代“月宫”此 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式,“银阙珠宫”占的位置是“仄 仄平平”,完全符合要求,如果把其中的一个词换成“月宫”,一者 与其他的任何一个词都不搭配,二者不合平仄声调月”是入声字, 属仄声,“宫”是阴平声,平生宫不合仄;如果放在后两个字的位置 上,则仄声“月”又不合平可见,“银阙珠宫”用来代“月宫”是 迫于格律平仄的需要第二,出于对仗的需要③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 宋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例③“丝竹”代“音乐”,为的是与下句“案牍”相对如改用“音 乐”则对仗不工了,因为“音乐”是抽象名词例④“金谷”、“铜 驼”都代洛阳(“金谷”即金谷园,在洛阳西北,是晋石崇的别墅;“铜驼”,古代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道相对)洛阳” 之所以改用“金谷”,“铜驼”分开代称并举,也是处于对仗的需要 如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诗:“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 中花几色再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 陌上好风吹第三,出于押韵的需要⑤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⑥ 宋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