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登岳阳楼(赛课教案)三 维 目 标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 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 炼句缘景明情重 点 难 点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难点:“坼” “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计划1 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复习导入复习导入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 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 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 ,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 , 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赏析指导赏析指导(一)知人论世(一)知人论世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 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 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 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初知意象(二)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三)置身诗境(三)置身诗境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 ,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 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 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 出来?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 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 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 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 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四)缘景明情(四)缘景明情1、从首联、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 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曹操《观沧海》 ) (比较:曹操的诗 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 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 (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比 较,各有怎样的妙处?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 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可与(可与““列列”” ““映映””比较)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 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 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 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 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 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 ,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 “老”且“病” ,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 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 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 中的祖国中的祖国““涕泗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 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吧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自主赏析: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 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 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 “诗眼”分别是哪个 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 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 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 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 “诗眼”分别“引” “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 “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 《旅夜书怀》 结束语:结束语: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 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 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 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 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 们的审美享受之中备课札记:备课札记: 一堂赛课,不容易这是在试教之后作全新修改的教案,应该说,试教过程中存在的 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解决 回想自己参赛的历程和历次赛课所做的努力,我很高兴自己一直有这么一种执著的精 神: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以前的第一是拿了不少,这次呢,我相信,第一同样非我莫属 不是说,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吗?呵呵。
自信来源于充足的准备,望着这个教案,我可 以自信地走进赛场了 具体到教学设计,我想记下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选修课教材的处理我觉得,选修课的学习一定与必修课的学习有区别,而且, 这区别应该就在选修课更要重视方法的传授与规律的把握这一堂课是学习杜甫的《登岳 阳楼》 ,但我一开始就是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一个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鉴赏诗歌的例子在第一次备课过程中,我也是努力这样去做的,但试教以后,发觉这一 重点并未能突出于是,再作这一次大的修改原教案的几个环节为“导入——朗读背诵 ——背景介绍——探究学习——自主赏析——比较赏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从这 几个环节中感受不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的传授修改后的环节为“复习导入— —朗读背诵——赏析指导(知人论世——初知意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自主 赏析——布置作业——结束语” ,这样,如何“把握意象” ,如何“置身诗境” ,如何“缘景 明情” ,相对就更明晰了虽然,这种教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教法,但作为选修课教学的探 索,我觉得我的这一变革是值得同仁借鉴的 二是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和过渡性语言的设计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是给 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中无废话而这一功夫,是需 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练就的,那就是尽量能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既备教 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备学法,这样,作为教师就得事先考虑好每一个环节如何过渡, 每一个问题如何设计才会具有启发性,才会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愤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