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_1

bin****86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60MB
约52页
文档ID:55789400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_1_第1页
1/52

1,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2,疾病简史,1931~1942年在黑龙江流域中俄边境的日本和俄国军队中有该病发生误诊为“出血性紫斑”、“异型猩红热”、“急性肾炎”、“出血性斑疹伤寒”等以发生地点命名为“二道岗热”、“孙吴热”、“虎林热”、“黑河病”、 “间岛热” 1941年据日本军队报告,在出兵中国东北的百万日军中,约有万人患出血热,病死率高达30% 1942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统称为“流行性出血热”3,疾病简史-病原体发现,《关于探索“孙吴热”病原体的研究》记载:1942,侵华倭寇惨无人道对中国人进行人体实验,提出本病的病原为病毒,黑线姬鼠为宿主及耶氏厉螨为媒介的推论4,疾病简史-病原体发现,1978年韩国李镐汪等及1981年我国的两个协作组先后证实并分离本病病原为汉坦病毒,促进了本病防治研究的发展,成为本病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该病的诊断、治疗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5,概 述,病毒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EHF的病原是汉坦病毒(Hantavirus,HV)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伤 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损害,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我国为重疫区,6,病原学(Etiology),属布尼亚病毒(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 负性单链RNA病毒, 圆形或卵圆形 有核心,双层包膜、 外膜有突,7,,Etiology,EHFV基因组 M:编码膜蛋白,糖蛋白,分为 G1,G2;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 S:编码核衣壳蛋白(含核蛋白NP),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抗原决定簇 L:编码聚合酶,8,Etiology,血清型:至少可分16型汉滩病毒(野鼠型)汉城病毒(家鼠型)普马拿病毒(棕背鲆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拿病毒、贝尔 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人类HFRS我国主要流行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Ⅰ型)和汉城病毒Seoul virus(Ⅱ型),9,Epidemiology:Source of infection,啮齿类动物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 大白鼠等)人不是主要传染源,褐家鼠,黑线姬鼠,10,,1991-1995年全国EHF检测点地区携带HV小兽数量构成,引自《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第二版》P31,11,Epidemiology: Route of transmission,类别 种类 传播方式动物传播 (1)伤口传播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病毒经污染皮肤或粘膜伤口感染 (2)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3)消化道传播 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 物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螨媒传播 (1)革螨传播 通过革螨叮咬(2)恙螨传播 通过恙螨叮咬 垂直传播 (1)患病孕妇 通过胎盘传给胎儿(2)带病毒孕鼠 通过孕鼠经胎盘传给胎鼠(3)带病毒革螨 经卵传递(4)带病毒恙螨 经卵传递,,,12,Epidemiology: Susceptibility,人群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率低: 野鼠型为1%~4%,家鼠型为5%~16%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13,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地区性 疫源地:欧亚大陆,我国疫情最重,与宿主鼠种的 分布有关疫区分布:平原和丘陵地带姬鼠型疫区 农村和林区,病情较重家鼠型疫区 城市及陕西、河南等农村季节性 黑线姬鼠 11~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 鼠 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 夏季高峰人群分布 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多见,14,世界EFH/HFRS分布,疫源地类型 主要宿主 HV型别 主要分布地区姬鼠型 黑线姬鼠 汉滩病毒 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的远东大林姬鼠 汉滩病毒 中国东北林区黄喉姬鼠 多不拉戈-贝 南斯拉夫尔格莱德病毒家鼠型 褐家鼠 汉城病毒 中国等世界性分布大白鼠 汉城病毒 中国、日本等,世界性分布林鼠型 欧洲棕背鼠 普马拉病毒 芬兰等北欧及东欧一些国家,,,,15,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流行地区隐性感染率可3.5~4.3%。

Ⅰ型特异性抗体维持1~30年Ⅱ型特异性抗体多数在2年内消失16,我国EHF流行的地区分布特点,引自《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第二版》P40,44,17,发病机制(Pathogenesis),泛嗜性感染 病毒直接作用 免疫作用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Ⅲ型变态反应)其他免疫反应(Ⅰ、Ⅱ、Ⅳ型变态反应) 各种细胞因子和递质的作用IL-1,TNF,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血管紧张素Ⅱ,18,发病机制:休克,原发性休克 (1)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2)血液浓缩、DIC,有效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继发性休克 (1)大出血(2)继发性感染(3)水电解质补充不足,19,发病机制:出血,小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生成减少 消耗增加 功能障碍DIC及凝血机制异常 肝素类物质增多,20,发病机制: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血流障碍:肾小球滤过率不足肾脏的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缺血性坏死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激活肾小管腔阻塞,21,病理解剖,基本病变 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肾、心脏、脑垂体等器官病变22,病理变化共点,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多发性出血严重的渗出和水肿灶性坏死和炎细胞浸润广泛的微血栓形成,23,弥漫性肿胀的肾脏,24,,(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毛细血管襻及鲍曼氏囊结构破坏,模糊不清,细胞色淡,内残存少数细胞核; (B)肾小球普遍坏死,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多数小管内皮细胞破碎消失25,,,HFRS患者尸检所见,大脑脑回血管普遍扩张,充血,26,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潜伏期:7-14d(4-46d) 三主症:发热、充血和出血、肾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重症病例可有二或三期重叠,而轻症不典型病例则可越期而不具备五期经过 多器官受损,27,Clinical manifestations,发热期(Febrile phase) 发热 急骤,热退后病情加重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胃肠中毒症状神经、精神中毒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征:充血、出血和渗出“三红”,酒醉貌(drunkenness)搔抓样、条索点状出血点、瘀点、瘀斑渗出性水肿 肾损害:尿蛋白,管型。

其他,28,,,,,球结膜出血,条索状出血点,Clinical manifestations,29,颜面部充血水肿,“酒醉貌”,Clinical manifestations,30,可见结膜明显充血、出血,鼻腔、口腔可见血污,Clinical manifestations,31,上肢可见明显出血点、大片瘀斑,Clinical manifestations,32,,发热三红酒醉貌,头眼腰痛像感冒, 腋腭鞭击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尿膜状物,Clinical manifestations,33,Clinical manifestations,低血压休克期Hypotensive(shock) phase 4~6病日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BP、HR末梢灌注不良消化道、精神神经症状、渗出加重、血液浓缩、 出血加重(DIC)、电解质紊乱、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难治性:>24h,心、肝、脑、肺、肾两衰以上,34,Clinical manifestations,少尿期(Oliguric phase) 5~8病日(3~10d) 24小时尿量<1000毫升——少尿倾向24小时尿量< 500毫升——少尿24小时尿量< 50毫升——无尿 ARF:尿毒症:胃肠道、CNS、出血贫血 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 高血容量综合征: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血压增高、血液稀释、肺水肿、脑水肿,35,Clinical manifestations,多尿期(Diuretic phase) 病程9~10天移行期 尿量由500 ml增至2000 ml多尿期早期 每日尿量>2000 ml,多尿期后期 每日尿量>3000 ml 恢复期(Convalescent phase) 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精神食欲基 本恢复,36,临 床 分 型,轻型 中型 重型 危重型 非典型 体温℃ <39 39~40 ≥40 同重型 <38 中毒症状 轻 较重 重及渗出严重 难治性 轻 血压 正常 SBP<90 脉压差<30 休克 同重型 正常 出血 出血点 明显出血 皮肤和腔道 同重型 散在 少尿期 无 有 5天或无尿2天 同重型 无 肾损害 轻 尿蛋白+++ 严重 同重型 尿蛋白± 氮质血症 无 可有 严重 ≥42.84/L 无 心衰 无 无 无 有 无 肺水肿 无 无 无 有 无 脑水肿 无 无 无 有 无 脑出血 无 无 无 有 无 脑疝 无 无 无 有 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