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两个具体条件 ⑴实践基础(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为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条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形成并日益尖锐化; ⑵阶级基础(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呼唤着政治经济学的出现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来源其中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最主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和分配是中间环节四个环节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即生产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⑴人的劳动;⑵劳动对象;⑶劳动资料人的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三要素中能动的、首要的决定因素人类劳动的特点在于行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所有的劳动产品都不过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产物,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劳动对象就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劳动对象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物,如矿石、煤炭等;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物质,如钢材、棉纱等劳动资料又称作劳动手段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仓库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能动作用的能力和人们征服自然力、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各个经济发展时代的区别是以生产工具的革命为标志的以上三个要素中,劳动者起着能动的主体作用,构成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者的劳动可以称为活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构成生产的客观条件可以把生产资料称为死劳动或物化劳动任何劳动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社会生产过程 ↓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 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过程的生产力 社会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 ↑ ↓______________↓ ↑ ↑ ↓ ↑物质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形式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不是研究生产的技术层面,而是研究生产的社会层面,即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研究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作为物(生产力)的表现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方式2.生产力是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总和,是人们利用、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核心的、包括运输体系、能源动力体系、信息传递体系,以及生产组织、劳动管理体系在内的庞大系统根据在生产力系统中存在和作用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它的构成因素分为实体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实体性因素是指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渗透性因素是指科学技术、信息、教育、管理等,它们没有实物形态,是通过渗透在实体性因素中而发挥作用;社会性因素是指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有关的因素,组织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高低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得到实现,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消亡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生产关系,这三个名词表达的是同一范畴注意: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才是生产关系)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关系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则体现出来的,可以把它称为经济制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是一对等价的概念。
生产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易考选择题)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具有层次性,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本质层次和运行层次两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本质层次: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次的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其核心和基础制度的演变有两种形式;改良与革命改良是制度的量变过程,是在保持制度根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方面进行调整,使制度更加趋于完善革命形式是指制度的质变过程,特征是废除旧的原有制度,建立新的制度运行层次(表层层次):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经济形式的安排,主要指经营方式,另一部分是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指价格、信贷、劳动工资的管理等等 一定的经济运行体制以一定的所有制为基础,一定的所有制通过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来得到实现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明确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经济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易考选择题)从哲学角度看,生产关系是一般范畴,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具体范畴,一般总是寓于具体之中。
因此生产关系的好坏、先进或者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具体的经济体制来决定的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是好的,是先进的,相反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必然是两种可能,一种是落后的、陈旧的生产关系,它自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种是这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是“超前的”关系,它同样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中国1958年的“大跃进”及后来的“一大二公三纯”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超前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该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生产力法律、政治制度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上层建筑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物质基础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并不是说科技构成了生产力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之外的另一独立性要素,而是指科技同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即把科学技术的成果人化和物化。
就可以:(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 高劳动资料效率;(3) 提高对象质量并扩大范围;(4) 提高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水平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转化用发展的眼光看,科技在人类社会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类不仅利用科技改善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且也在改造客观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没有否定“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命题,恰恰相反,是从更高层次上揭示了科技和劳动者之间的密切关系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作用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才能得到贯彻和实现,经济规律是经济机制的内在依据,经济机制则是经济规律贯彻和实现其作用的具体表现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易考选择题)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制度形式和政策,从经济制度上说,经历了包括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到垄断的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从政策上说,经历了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政策调整2.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生产力是历史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易考选择题)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说生产关系根本地阻止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绝对地停留在一点上,而是指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与水平时,生产力的发展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
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方式较为灵活,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会随着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从经济发展采取何种形式(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把经济发展采取的形式分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两大类型从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概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其本身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因而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志易考选择题)自然经济:也称为自给自足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两个特征:(1)基本没有社会分工;(2)基本没有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