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55KB
约10页
文档ID:208887597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_第1页
1/10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一、仪式的原型与叙事仪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特别在那些重大的族群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感受到和体验到诸多庞杂的因素我们首先讨论的问题是:在这些复杂、盘缠的因素中什么是基本的和根本的许多民族重大的、族源性纪念仪式属于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展演;其中有许多音乐、舞蹈、“类戏剧”(非“学院派”界定和规定的戏剧)、咏诵、对话等表现和表演仪式中的有些表演形式,比如乐曲曲调,也可以在仪式以外的场所单独演唱或演奏,但与特定仪式中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仪式中的任何活动必须服从特定的整体结构在仪式现场,那些表演、程序、音乐、舞蹈、语言、动作、服装等“外在”形态和因素很容易被感知,甚至被量化;那些“外在”的形式和因素导源于、服从于一个内在的“原型” (Archetype) o仪式的原型成了现场叙事的主导性权威布洛克发现,仪式的语言具有一种权力,他以政治家的演说为例说明:演说是一种形式性的东西,在这种特定形式中的“说话”具有非同凡响的力量;不过,那并不说明“演说者”有什么特别的能力,而是演说形式赋予演说者某种特权同理,“歌”也是一种形式,它的效果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歌唱者通过演唱揭示“语言性进程”;另一方面,“人们不能与歌发生争议” (Can not Argue with a Song)。

这些例子表明,与其说“演说”和“歌唱”具有形式权威,不如说这种权威的力量来自于潜匿仪式中的原型一一 “权威的特别形式(传统)”正如仪式研究专家贝尔所说:原型“作为文化原动力的‘窗户’,人们通过仪式可以认识和创造世界”原型”之“原”(Amhaic)的意思指“原始的”、“原初的”所以,那些具有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都包含着原型的叙事特征这些特性不仅表现为间歇性的“返祖现象”,即在同一个族源谱系的变化和发展中,原型会在重要的仪式场合和场景中不断闪现;因为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的贮存器”和“记忆的识別物”,内存和积淀大量的原型要素;同时还是特定民族文化传袭的功能性纽带,并成为特定民族或人群共同体藉以划分族群边界、彰显族群认同的工具人类学对仪式的“原型”研宄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方向和对不同意义的强调:一是侧重于“经验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功能主义”,强调仪式中现实与现场的“基本功能” (Basic Needs)一是侧重于“理性主义”,强调仪式“基本文法”(Grammar)的普世价值,代表人物是列维一斯特劳斯和埃文斯一普里查德的“结构主义”利奇将二者整合起来,对仪式中的两者关系做过这样的解说:“局部范围人类的活动可以作为从事经济交易的社会人的活动来分析,他们的特定角色和身份都是与准则行为相联系的,这种经济交易为我们弄清作用于社会群体之中的政治、法律和宗教制度这整个系统提供了线索。

该系统中被描述的‘社会结构’的东西,就是这类被直 接观察到的交易行为的派生物前者重视和强调仪式外部和现场的现实 功能与关系转换;后者则重视和强调隐蔽在内部的、具有原型性的“社会 结构”仪式是表达性的,“当我们说起仪式的时候,我们所言说的基木特征就是表达”仪式的叙事形成了一套表述秩序:一方诎那些器物、符号等可以反映出特定民族认知体系,反映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特殊的表述模式就仪式叙事本身而言,有三个基本的表述功能和范围:注释性的符号功能(The Exegetic)、使用性的符号功能(The Operational)、位置性的符号功能(7hePositional)注释性的符号功能包括调査者和研究者对仪式中的行为者所表现出来的在仪式系统中的行为进行解释,比如仪式中不同的年纪、性别,在仪式中所充当的角色、地位、知识背景等它们无不具有特殊的意义,需耍研究者对其进行解释,特别是将它们置于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地方知识体系中去进行解释使用性符号的功能范围是指研究者对仪式中的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的意义,特别是它们在仪式中被格外突显的价值,包括姿态、表达方式、情绪、主事者咏唱的方式、使用的语言等进行观察、询访和判断。

至于位置性的符号表述功能和范围,主耍指观察者和研究者发现在仪式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和位置感,以便寻找其不同符号来源和意思,即将仪式中的符号集体表述视为一种特殊的语境,以确定符号之间相同和相反的组织关系以及不同的符号所组成的格局仪式中的音乐叙事也具有在“根范式”基础上不同的表述功能民族咅乐的发生是一种族性(Ethnicity)的叙事特别对那些无文字民族而言,音乐的口头传唱不独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纽带,而且形成了独特 的表述模式在一个特定族群的仪式场景中,仪式的所有外在的符号和隐喻性叙事功能都与内部的原型建立密切的网络关系,包括矛盾和动态因素换言之,当我们对特定的仪式进行研宂时,对仪式场景的诸种外在形式和形态的功能性了解和解释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原型联系起来利奇提出以下几个论点:(1)仪式中,言语部分与行为部分是不可分离的2)与文字语言相比,仪式的“语言”是极其浓缩的,在同一个范畴集合中暗含有许多不同的意思这也是数学的一个特点,从数学是变换的这一含义上说,原始思想也是变换的3)相对而言,仪式行动所特有的比较浓缩的信息传递形式一般适合于下述各种交际,在这些交际中,说者和听者处于面对面的关系,并对语境有着共同的了解。

因此,符号在仪式叙事中的多种意义和意思也就自然浮现,它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分析的维度:(1)任何符号、行为和事物本身的多义性质2)符号在仪式中与其他的符号、事物以及程序等构成了特殊的语境价值3)新的意义和意思在符号中产生的情形4)符号在仪式中的对应关系和由此产生出来的结构意义5)仪式阈限和过程的连带性凡是重大仪式大都具有明确“社会戏剧” (Social Drama)的展演性戈夫曼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免不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人们表现出一系列行为,一整套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行动模式通过这些行为和行动模式,个人可以表达出他们对于情境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情境的参与者,尤其是对他们自己的评价按照戈夫曼“人生如戏” (Life asTheatre)的观点,仪式仿佛成了一个舞台,不同的社会角色都会参与到表演中去表演者通过表演的行为穿梭往来于“前台/后台”,而表演本身是建立在三个不同角色(演员/观众/局外者)的关系功能之上于是,“真实性”(Authenticity)便逻辑性地被突出首先,我们在仪式的表演中很难寻找到一个绝对真实的“客观性”即使我们相信并承认“建构性真实”是对客观真实性的忠实再现,却不能避免同一个事实的存在,即当人们根据客观存在建构出“真实”的时候,客观现实已经与建构时所依据的“原型结构”产生了距离,因为我们进入社会中,而文化却总在进程中。

其次,根据“传统的发明”的原则显示,传统的原生性传统与原型性结构是人们根据自己在社会语境中的现实需要所进行的发明和建构再次,所谓的“真实”与“非真实”是人们在如何看待某一种具体事物时的特定视野和解释概而言之,任何重大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仪式尽管会产生和出现各式各样的表述形式和表述特征,无论这些表述有多少“制造”的成分,有多少“舞台剧”的非真实性因素,但都源自并服从于仪式“原型”所规定的意义范畴仪式中的音乐一方面在内容上必须满足于族群性的“原型叙事”;另一方面,音乐的表述又凸显其自成一体的叙事范式二、“还盘王愿”仪式的原型构造在确定原型叙事的基本特质后,我们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讨论以下问题:原型结构包括什么要素?什么是原型叙事的主干程式?仪式的现场表现是否满足原型结构叙事的主干叙事?原型结构之于仪式就像盖房,框架结构起决定作用,是为不争但在概念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用法:有学者把仪式的原型性叙事比作“根范式” (Root Paradigms);布莱克则使用“概念性原型” (ConceptualArchetype),他的解释是“叙事须借助系统性思想的全部”换言之,无论是“根范式”还是“概念性原型”都旨在强调一种“支配性叙事”(MasterNarrative),以满足仪式原型结构的主体性和本质性要求。

然而,在具体的仪式中会出现一些细节上意义混杂,甚至出现“反结构”、“超结构”的情况这些繁杂的因素有些会遮蔽原型叙事,需要加以仔细的辨识但这些在表象上的“背离”因素仍以原型结构为木,即根据原型结构为主旨而言的原型结构表现出特殊的叙事“权力”和“权威”,任何在同一主旨下的符号“言说” 一一无论是主位的叙述、阐释,抑或是客位的理解、分析无不以其为出发点每一个符号可以表达不同的主旨,同理,每一个主旨也被许多符号表达还盘王愿”是瑶族传统最为重要的祭祀仪式,整个仪式要举行三天三夜,也有支系举行七天七夜的仪式虽在各地的表现形式不一,但差异不大,意义和结构基本一致我们无妨把“还盘王愿”仪式当作瑶族文化表述的样本:它属于特别的族群,属于特殊的传统,属于特定的场合还盘王愿”仪式由许多不同的小仪式、不同的表演、不同的参加者、不同的社会关系组成其原型构造包括三个支撑性要件:推原神话、祭师(师公)和主干叙事1 “还盘王愿”仪式族源神话的元叙事一般而言,族源性纪念仪式大都有一个祌话叙事的根源,并以“一种不变因素经过编码进入了仪式的结构,而这是神话所没有的”换言之,如果祌话只满足于故事的叙述,它只须服从于叙事逻辑;但当它进入仪式 的原型结构,便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结构要素。

推原神话”(Genetic Myth)属于神话学分类中的一种,特指那些解释万物起源和族群来源的神话在族源性纪念仪式中,“推原神话”成为原型结构的核心部件瑶族的族源以及“还盘王愿”(祭祀盘瓠仪式)与“神犬”的神话故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里然“祌犬”祌话传播广泛,并具有跨民族的特点,但瑶族中的多数支系都认“盘王一神犬”为其始祖,他们是“神犬一盘王”的子民这一族源叙事在瑶族文书《评皇券牒》(包括同一神话故事的异名文书,如《过山榜》、《过山引文》以及瑶人口头传唱中出现大量的变形与变体)中得以确认和传承瑶族的“还盘王愿”以及“盘王节”等盛大仪式和节日直接肇始于同一个祌话原型的诠释和记忆还盘王愿”属于典型的祭祀盘王仪式;“盘瑶”支系(在印支半岛及欧、美国家的瑶族通常称为“勉瑶” 一一属盘瑶范畴)大都有各种类型的祭祀仪式瑶族民间称祭盘王仪式为“做盘王”、“跳盘王”、“做堂”、“耍歌堂”、“还大愿”、“搞愿”等在“还盘王愿”中,以“叙歌”的方式(介于叙述与歌唱之间的形式)传唱瑶族祖先(盘王)的故事最具特色盘瑶的祭祀仪式主要有两类:家庭祭祀和村寨祭祀在笔者看来,以家族为单位的祭仪其实是“泛家庭”的,即以家庭为单位却超越家庭祭祀范围的村落行为。

在祭祀仪式期间,邻近的瑶族村寨亦可前来观看、祝贺就规模看,有“大祭”、“小祭”之分由于瑶族祭仪里面掺杂了大量道教 和地方性民间信仰的因素,因此,伴有道教的内容和自然祌鬼祭祀仪式 人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请诸外姓鬼神(非瑶族祖先)列位通过师 公作法,模仿盘王赐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顷此间尚有各类示愿形式,杀猪祭神、谢圣送神,时间持续两天一夜第二部分主要是瑶族请祖先神前来“流乐”(瑶语为玩弄的意思),各种请神、娱乐歌舞活动持续一天还盘王愿”祭仪伴有大量的歌唱、舞蹈和表演,主要的功能有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