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破晓,微风阵阵远处的群山隐在角落里,黑黢黢的像城堡黎明破晓,朝阳快要升起来了泛红的乳核在一圈圈光晕的浸染下,变得愈发柔美像河池里的波,小圆圈似的泛开着突兀的四周,棱角毕现一片沧然的黑绿在远处渐渐浮现其本来面目,迷茫的云海散在那片山色里,像朦胧的幻境云海苍茫,宇宙中浮厝如浮游的你我鲜见渺小与浩渺相形见绌风,凛凛而来短暂的停留之后,我们继续往前走翻云卷雾的朝霞在风里,绚得满天一片绯红巨大的石头矗在眼前,赫然四个大字五岳独尊映入眼帘四周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在一边围簇在石块之间的绿像点缀的花团,远处依然一片迷蒙,望不到边红色的石刻突兀而现,依然可以望见其虬髯和娟细这千百年的摩崖石刻,似乎在告诉别人,泰山属于所有人泰山,泰然而森然的高山想来,日出和云海便是极好的风景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否则只能回去看照片了大概一个小时之后,几个朋友便商议下山一路上,阳光明媚,山风夹着一个夜的冷涩,让人栗栗颤抖经过十八盘之后,两条腿便已经不听使唤片刻休息之后,继续下山山势颓然,山风靡靡远处树木还存留着冬的枯灰暗色,唯有青松依然翠绿,让人感到一丝温暖游人纷纷, 络绎不止 前一夜, 一路上听到嬉闹, 竹棍敲击石阶的声音充刺了一整个夜,此时顿然感觉阳光的可贵。
路遇飞来石, 椭球形的一块天外飞石,上镌飞来石三个字其上,也就是著名的五夫松其石陡立于崖边,危若累卵,似要从山巅滚下而此石传说为宋真宗泰山封禅时,天神降设障石,吓唬只会游山玩水的真宗皇帝而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总会路遇奇观,有此飞来石亦非偶然可是此飞来二字总会让人联想到天外来客,泰山之名不觉遐迩同样也是北宋, 王安石登飞来峰, 写下那首《登飞来峰》 , 其境与山间飞来之石同工异曲介甫只会因山名而动,而在泰山,在高耸入九霄天外的五岳之山,一个小小的从山崖间滚下的瀑布冲击而成的弹丸之石,竟如同一首平庸的七律中的绿,一行楷书中的一点,一篇《岳阳楼记》中的悲嗟之叹,而生发出千古不绝于耳的推崇浪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飞来石前,我想起了那个成语画龙点睛《四》在五夫松前,我看到了年轮庄子《逍遥游》中,对古树这样形容: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其中的古树名叫椿 八千岁为四季的间隔,于是,春夏秋冬在它那里只不过是光阴一瞬年轮深处,盘桓明灭的是浅浅深深的沟壑,而真正的老,却是轮回的宿命庄子把思想看作人生于世的最高的享受当我们驾驭它,并且乘风破浪,万物都只是我们的奴役者他说:相忘于江湖忘于江湖,只是因为江湖在我们眼前不重要了,而山川河泽在我们眼前成为我们遨游穹宇的最好见证。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如果现实中,真能找到这种不知其几千里的鸟,那么在世的你我便可以发现,其实作为一种微小也是一种欢喜于世的资本在大椿面前,我们的寿命很短;在鲲鹏面前,我们的身体很微小;在山河面前,我们的视野很小;在庄周面前,我们只能看到尘俗中谁人死了,几人降生,黄河几年断流了,泰山什么时候又被封禅了一次但是对于他们而言,我们的存在又对他们有什么意义呢?登山深处,我开始疑惑了《五》那日夜晚登山时,同行的朋友问我一个历史问题:曾经有几个帝王来到过泰山封禅?我回答说有很多,但是我所熟知的有两个,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是汉武帝而对于汉武帝,他登泰山最大的感悟是: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这六个字简要的概括了他对泰山的感觉古代帝王封禅于泰山,无非不过是显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帝王之尊然而对于泰山,我们依然无法感知那些封禅于泰山的千古帝王们究竟是源自何种想法,而一生多次登山祭天然而对于山水,或许从另一种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得以解答那就是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亲近山水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让那种中国人特有的方块字得以传延千年于是,在泰山上,近千百处的摩崖石刻出现在我们面前如同一个文化宝库,我们从中找到文字最初的模样以及它的渐变过程。
那些被前人镌刻的字迹同样也在千百年后的我们这些游人中得到强烈的回应泰山的最初模样,就是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碰撞交融的历史性时刻从那一刻起,面对泰山,我们不再是一个文盲无论是儒学的天下观,还是道学的自我观,都可以从中找到山水对于人性的塑造痕迹不同于海外气息的西方文明,中国人最初的眼界只局限在天圆地方的范畴即天地有其极限,而你我只能在这方狭小的方田里自给自足,繁衍生息面对这高耸的泰山,源自内心的登高看世界天下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于是才有那么多的人走向山脚,积跬步,登高望远泰山,是一座峰,它的高度让人仰望于是你我只有在观望天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内心的方田太狭小,需要扩大,然后走向自我的人生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