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河南省商丘一高柳合青一、概念程朱理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 问题(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 (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 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陆王心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南宋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练吾心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程即为“知行合一”人之 ,,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 相同点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 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⑥影响:促进了 思辨哲学 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2. 不同点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 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理” 心学则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③方法论: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什么区别呢?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就是,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1 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理论)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方法论运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2 认识过程【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 法 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3 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4 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④为学程序: 理学主张首先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程朱理学重经验,近于归纳法心学则主张先发现本心,而后博览,近于演绎法 朱熹认为陆学“心即理”太简易,陆九渊认为朱学“格物致知”过于繁琐⑤作用和影响: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程朱理学是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影响海内外;陆王心学影响不及程朱理学2009-11-05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