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国名来历在古波斯语中,“阿富汗”为“山上人”之意因阿富汗国土大部分都是山地 或高原,故有“山人国”之称还有人说,阿富汗国名是由“阿富汗”一词加 上波斯语中的“斯坦”(即国家)组成阿富汗”是来源于古代一酋长的名 字,或来源于古犹太国王绍尔的侄子的名字“阿富汗”另外,也有人认为阿富汗很可能来源于“阿伏干”北朝胡姓考中提 到阿伏干为柔然别部,而柔然别部多为敕勒-高车部落,那么阿伏干很可能也 属敕勒-高车部落在六世纪中叶突厥崛起之后,原隶属于柔然的部落大多转 归突厥,因此阿伏干很可能也改属突厥阿富汗地区自经历吐火罗、贵霜之后, 本受嚈哒统治,六世纪下半叶,嚈哒被突厥与波斯联手破灭,阿富汗之地遂落 入突厥之手,一时复称“吐火罗斯坦”;而“阿富汗”一名的出现,恰恰在六 世纪之后(一般认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阿薄健国”即与之有 关),那么似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即当时统治阿富汗地区的突厥人属于阿 伏干族,于是之后渐渐以“阿伏干”之名称呼其地,此即为后世之“阿富汗”彭树智的《阿富汗史》提到“阿富汗斯坦”第一次正式大规模用作民 族、国家的名称,乃是在十八世纪近代阿富汗国家的奠基者杜兰尼王朝时期, 而“杜兰尼”本为王朝建立时新改的部族名称,其原名“阿布达里”正为“嚈 哒”在中世纪的专称,可知嚈哒在当地势力颇盛;而阿伏干属柔然别部,柔然 与嚈哒也曾在中亚西域一带角逐、互动过,那么“阿伏干-阿富汗”与“嚈哒 -阿布达里”之间的联系似乎也可以建立起来。
  
                            说起阿富汗民族的起源,也有不少说法cinason 就认证过阿富汗与 吐火罗的关系历史上的吐火罗斯坦(约公元 2~9 世纪)主要位于今天阿富汗 的北部,而后来的阿富汗斯坦则迟至 9、10 世纪始出现吐火罗人很早以前就 到了中国,并且绝不止是新疆、甘肃,而是深入到了中原腹地!原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也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他在旅欧途中给当时国 内史学界如日中天的疑古大师顾颉刚先生的一封长信中提到,东周时出现在中 国北方乃至中原的狄人,有长狄、白狄等种类,既白且长,俨然是印度日耳曼 族的模样,真不知当日吐火罗人的东来,究竟到达何处?这封长信被收入傅孟 真先生的散文集《人生问题发端》中但是,吐火罗人的东来,究竟有多早? 又究竟到达何处?还需要很详细的研究 吐火罗人分好几支,在中国呆不下去了便往西迁,除去洒落在路上的 分支外,最后的终点却都是今天的阿富汗先是大夏一步一步西迁,到周秦之 际似乎已到达今阿富汗一带,然后是大月氏为逃避匈奴、乌孙的追击,也来到 这里,继而西迁至此的塞种四部中的吐火罗人崛起,统一各部翕侯,建立了贵 霜帝国(贵霜帝国到底是大月氏人还是吐火罗人建立尚存争议,这里采用余太 山先生的说法)。
  
                            这个在当时与罗马、安息、汉帝国并立的国家当然可以被阿 富汗人引以为荣,它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无比的--印度的佛教正是通过它而 传入中国,这么看来,说“中阿友谊“源远流长也就不是毫无道理的中亚本来 是雅利安人的天下,这些纷至沓来的吐火罗人到达阿富汗之后,无疑都逐渐雅利安化了,吐火罗语让位给了东伊朗语,所以慢慢形成的吐火罗斯坦也渐渐褪 去了它的原始吐火罗色彩四、五世纪时,嚈哒取代贵霜称霸中亚,阿富汗普 什图人便吸收了不少的嚈哒部落,普什图语也应当受到嚈哒语的一定影响,但 是嚈哒人的来源则是一个谜,余太山先生认为它来自乙弗鲜卑,蒲立本先生则 从其别称滑推测它也许同西迁的乌桓部落有关嚈哒同西面的萨珊波斯恶斗不 已,波斯屡败屡战,却始终不曾屈服,就在这个时候,突厥兴起了 正如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作是北方胡人与南方汉人不断争夺的历史一样, 中亚的历史也可以简略地看作是北方的突厥人(土兰)与南方的伊朗人(伊兰) 不断争斗的历史,而阿富汗则是这种争斗的产物,同时也是这种争斗的延续, 像如今的塔利班和北方联盟就可以比拟为历史上的(东)伊朗人和突厥人突 厥在六世纪中期崛起后,迅速南下,和波斯联手灭掉嚈哒,以阿姆河为界分其 国土,今日的阿富汗基本上在波斯境内;嗣后,突厥立即撕毁和约,继续南侵, 并吞了整个吐火罗斯坦。
  
                            不久,突厥为唐所灭,吐火罗斯坦遂归入中国版图, 唐朝在其地设立了“月氏都督府“;旋即大食兴起,波斯破灭,余部投奔唐朝, 其残地设“波斯都督府“,于是整个今日阿富汗之领土尽归中国版图然而,这 仅仅持续了几年,便因大食的进犯而复失阿拉伯人征服中亚后,伊朗悉入其 中,突厥之部落亦多被征服,由是开始中亚的伊斯兰化这一进程同样伴随着 突厥人与伊朗人的争斗,并以统治阶层突厥人的稍占优势为主流萌发了近代阿 富汗国家的雏形--在颠覆了塔吉克人(东伊朗人)的萨曼王朝以后,突厥人马 赫穆德的伽兹尼(哥疾宁)帝国与北方突厥人的喀喇汗国并立中亚,马赫穆德 更以阿富汗为基地,多次南下侵略印度这是大约十世纪左右的事之后,塞 尔柱突厥人崛起,接着是花拉子模(已突厥化),都相继统治阿富汗而成吉 思汗蒙古人的入侵则再一次将突厥人在中亚的优势更加扩大 蒙古人占领中亚后,迅速突厥化甚至伊斯兰化了,于是河中变成了蒙 兀儿斯坦,一帮小汗国们在那里纷争不已,他们的后代即是今天的中亚诸国-- 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而河中以南的阿富汗地区则再次成为 突厥人(包括突厥化的蒙古人,如莫卧尔人等)和伊朗人争夺的对象在阿拉 伯人和蒙古人的势力衰退之后,伊朗地区基本上处在突厥人的统治之下,其西 面是方兴未艾的奥斯曼帝国,东面则有乌兹别克诸汗国和正在崛起的莫卧尔帝 国,也都是突厥人的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势之下,于十六世纪初兴起的波斯萨 法维王朝也不得不特别倚重国内突厥人的力量。
  
                            萨法维王朝的末期,波斯大乱, 突厥人出身的纳迪尔成为军队领袖,率军平定了内乱,并进一步向东重新征服 了整个阿富汗以及部分河中地区;就在纳迪尔·沙赫成为波斯君主和中亚霸主 后不久,他被臣下刺杀,于是帝国瓦解,其手下大将、出身阿布达里部落(“阿 布达里“即为古代的“嚈哒“)首领的阿赫马德·汗率部前往坎大哈,在彼处团结 了阿富汗各部落,被众首领推举为阿富汗斯坦的沙赫,从而奠定了现代阿富汗 国家的基础,这是十八世纪时候的事 十九世纪,阿富汗曾遭英国入侵;二十世纪,阿富汗又遭苏联入侵 两次入侵均告失败,且后者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何以阿富汗如此令人垂涎 不止而又如此顽强不屈?盖因其地扼中亚南下入海之要隘,兵家所必争也;而 其民族以雅利安为根底,吸收了吐火罗、鲜卑、突厥、蒙古等诸多游牧民族,向往自由之意志极其强烈,加以兴都库什山区地形复杂,故得长期维护民族之 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