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漆器的十四种分类与制作方法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KB
约5页
文档ID:39827807
中国古代漆器的十四种分类与制作方法_第1页
1/5

沙龙国际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 称为“漆器”1.一色漆器一色漆器,指通体光素一色,不加华饰,《髹饰录》中的所谓质色,就是 指这种漆器本身质地的颜色一色漆器主要有黑、朱、黄、绿、紫等一种颜色的漆器根据考古发现, 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现在原始社会,以后历代均有作品传世,以朱、黑、紫三色 最为常见髹饰录》中把金漆也归到一色漆器类中,名曰“金髹”“浑金漆”或“贴 金箔”金漆的做法是在黄色、朱色、黑色等漆表面刷一道黏漆,叫做“打金 胶”,然后把金箔或金粉粘贴上去一色金漆常见的实物以佛像居多,也有漆 匣、漆盘、漆碗、漆盒等2.罩漆罩漆,相当于《髹饰录》的罩明门其做法是在色漆或描绘完工后,上面 再罩一层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髹饰录》 主要将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等几种做法归人“罩明门”《髹饰录》描饰门中还有一种描金罩漆,也应归人罩漆类它的做法是: 在黑、朱、黄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纹,花纹上用朱色或黑色勾纹理,最后罩透明 漆,北京匠师分别称之曰‘金箔罩漆开朱’和‘金箔罩漆开墨各种罩漆的特点,就在于它罩了一层透明漆之后,表面显得光亮润泽,花 纹隐现,极为雅致。

但因罩了一层透明漆,透明漆下的底漆颜色比不罩的要深 一些罩金漆出现得较晚,以宫廷中的罩金漆实物较多尤其到清代多用于帝后 御用的宝座、屏风等,小件器物也有用罩漆方法制成的罩过的金漆在透明漆 的下面透出金色的光彩,与“明金”差别较大,但罩漆的优点保护了金色不易 退色或磨损3.描漆描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描饰门,包括描漆和描油等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 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出花纹古代彩绘漆器有只用彩漆或只用彩油者,但更多的是二者兼施先秦以前, 漆器均为描彩漆,自汉代漆器出现油彩以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沙龙国际 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多彩明清两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有的漆 器花纹几乎全部使用了油彩4.描金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一般做法是:在退光漆地上 用朱漆或黑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或描上去描金 原料,有的只用一种金箔,故花纹金色如一有的用两种或三种金箔,如用赤 金、苏大赤金、库金,使颜色显现不同利用这些颜色不同的金箔分贴丕同的 花纹,使金色花纹呈现出色泽的变化,犹如绘画之设色,《髹饰录》中称这种 做法为“彩金像描金”。

还有用漆灰堆出凸起的花纹后再描金或贴金的识文描 金做法漆器上使用描金的做法,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 2 号楚墓 中的彩绘漆棺,上面有用描金绘成的变形风纹图案,表现出较为完美的描金技 术,开创了我国描金漆器之先河汉代以后,描有金色花纹的漆器多有发现, 明清两代已成为漆器的一大种类5.堆漆堆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堆起门堆漆,顾名思义是把漆堆积起来之意 堆漆包括“识文”和“隐起”两种做法识为高起之意,所谓识文,就是用漆 灰或稠漆堆画出高于漆面的花纹之后,不加雕琢而加饰雕琢的做法称为“隐 起”这两种漆器都是用堆漆的方法做凸起的纹饰,再在堆漆的纹饰上加饰色 漆西汉马王堆 1 号汉墓中出土的第二层套棺上的云纹轮廓线条明显凸起,色 彩脱落,露出深色的线条,其物质究竟为漆灰还是油灰,还需作进一步分析, 但做法与堆漆相同长沙砂子塘木棺墓的棺木挡板上,其彩绘磬上的圆点谷纹, 乃是用稠漆堆起,这是堆漆做法的最早例证,这种做法可能为西汉漆工的一种 新兴的装饰技法唐宋时期均见堆漆技法的使用,唐代堆漆的例证是保存在日 本的鉴真法师雕像,其五官及衣纹凸起部分均为漆灰堆塑到宋代,堆漆技法 已渐臻成熟,在建于北宋初期的苏州瑞光寺塔内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座上,贴 有供养人、宝相花及狻猊等花纹,均用堆漆方法制成。

明清两代此种技法最为 常见,尤其是堆漆与描金相结合,故有识文描金和隐起描金等名称6.填漆填漆即填彩漆其做法是先在漆器上阴刻花纹图案,然后在花纹内填入色 漆,干后经磨平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按黄成《髹饰录》所讲填漆有磨显和 镂嵌两种做法杨明加注为:“磨显填漆,(桼+包)前设文;镂嵌填漆,(桼+包)设 文桼+包)”是指漆器的最后一道漆,“糙漆”即(桼+包)漆前一道漆磨 显填漆,是在做完糙漆之后,未做(桼+包)漆之前,在漆地上用稠漆堆起花纹轮沙龙国际 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用所需色漆填平这样通体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然后经 打磨而成,因此可以说磨显填漆就是先堆后填的做法镂嵌填漆是用先刻后填的方法做成,即漆成之后,直接在漆地上镂刻出低 陷的花纹,填平色漆,经打磨而成此种技法在《遵生八笺》中有载:“宣德 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景物略》载:“填 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久愈新也以上两书所载,前者是“以 五彩稠漆堆成花色”,后者是“刻成花鸟,彩填稠漆”,一堆一刻,两者最后 同是“磨平如画”,即是《髹饰录》中填漆条讲到的磨显与镂嵌填漆实物最早的实例是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填朱漆斑纹地戗金山水花 卉纹长方盒,盒面《柳塘图》空地细钩密密麻麻的圆点纹,圆点内填红漆,这 是我国填漆技法的雏形,到明清两代填漆技法已相当娴熟。

明代永乐年间的官 办漆工作坊果园厂,就以生产填漆和雕漆器物最为出色7.雕填雕填的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出阴文线, 在勾出花纹上的纹理之后,在阴文线内填金,实际上是一种把填漆与戗金两种 方法结合到一块的新技法雕填技法盛行于明清两代从现有收藏的明清雕填器看,许多被称为雕填漆器的彩色花纹,有的是刻 后用色漆填成的,为真正的雕填做法,也有的是用色漆绘成之后剔刻阴线填金 的雕填在《髹饰录》中被称为“戗金细钩填漆”和“戗金细钩描漆”,这是 根据两者不同的做法来命名的这两种做法虽有不同,但其外貌却十分相似, 只有仔细审视才能分辨出来现在文物业把两者统称为“雕填”8.螺钿在古代,人们把螺钿叫做钿嵌、陷蚌或坎螺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称 之为螺填,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有螺钿之名,黄成在《髹饰录》中称它为 陷蚌、坎螺等螺,指的是嵌物的质地,钿是装饰的意思徐铉在《说文》新 附中说:“钿,金华也《集韵》也说:“钿,以宝饰物螺钿一名至今 仍沿袭使用螺钿漆器,即指取材于各种贝壳的天然色彩与美丽光泽的最佳部位,分层 剥离和磨制后,根据设计图案需要,镶嵌于漆器表面作为装饰镶嵌的螺片有 厚有薄,故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称,因厚螺钿壳片较厚,硬度大,文物业又称 之为“硬螺钿”。

薄螺钿,因裁切精薄如纸,又谓之“软螺钿”《髹饰录》 中黄成称:“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 ”即指薄螺钿镶嵌出来的效果而言厚螺钿较薄螺钿精细密致的程度差一些沙龙国际 还有一种“衬色螺钿”,也叫“衬色甸嵌,即色底螺钿也”所谓衬,即 衬托之意,是以透明的贝壳薄片裁切出花纹,下面再衬托上不同的色彩后嵌贴 到漆器上,即等于人工设色所衬各种颜色是通过透明壳片而显色,故呈现出 色彩晶莹、温润的效果,如黄成所说“各色莹彻,焕然如佛朗嵌”佛朗嵌” ,即“掐丝珐琅”,今人俗称为“景泰蓝”,黄氏所说衬色螺钿漆器上的色彩 效果与景泰蓝相若我国用蚌片、蚌泡镶嵌在漆器上作为装饰的做法,早在西周墓中已有多处 发现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中发现镶有不足 2 毫米厚蚌片的漆??,镶嵌的图案 极其工整细致,证实了西周的螺钿漆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我国螺钿镶 嵌工艺的时间上溯到了西周现今所见唐以前的漆器均用较厚的螺钿片镶嵌, 宋代已有薄螺钿漆器的记载,但未见实物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薄螺钿 漆器中,有被认为是宋代器物的,而真正的薄螺钿漆器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 的薄螺钿《广寒宫图》漆盘残片,代表了我国元代薄螺钿漆工艺的水平。

明清 两代厚、薄两种螺钿漆器都很盛行,尤其是薄螺钿的发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 度衬色螺钿”出现得较晚,实物仅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晚期的嵌衬 色螺钿团花长方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黑漆嵌螺钿圆盘9.犀皮犀皮,又称“虎皮漆”“波罗漆”其做法是:先在器胎上用石黄人生漆 调成稠漆,做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高起 的小尖,稠漆人阴干透后,上面再髹涂不同色漆多层,各色相间,并无一定规 律,最后通体磨平凡是突起的小尖,经磨平后,都围绕着一圈一圈的不同漆 层,呈现出了类似松鳞的花纹,其特征为“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 构成,或成行云流水纹,或像松树干上的鳞皴,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有变化, 漫无定律,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经过研磨露出的漆层断面,斑 纹运行、回旋的形态取决于地子起伏的形态,故《髹饰录》有“片云、圆花、 松鳞”等不同名称关于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原来认为最早出现于唐代,其依据是现知最早 的文献资料——唐代袁郊、甘泽谣在《太平广记》中讲到犀皮枕,后有宋吴自 牧在《梦粱录》中提到清湖河下戚家犀皮铺,与游家漆铺并列,证明当时已有 制造犀皮的漆工作坊令人欣慰的是,1984 年安徽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中出 土了一对黑、红、黄三色相间的皮胎犀皮羽觞,其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这一 发现把我国犀皮漆工艺出现的年代提早了约六百年。

明清两代的犀皮技法已相 当成熟,解放初期北京仍保存有以犀皮技法来制造漆烟袋杆的行业10.雕漆雕漆是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的总称,其中尤以剔红最多,且 又常常与其色彩相同的雕漆相结合剔红的做法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 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剔黄、剔绿、剔黑等的技法与之相同剔彩则是在器物沙龙国际 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要求, 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面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髹饰录》中所说 “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剔刻出来的据《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但至今未见实物,宋元两 代雕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永乐时期果园厂生产的雕漆,技 艺精湛,工艺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清两代的雕漆数量最多,至清代晚期, 雕漆技艺衰微而几乎失传,解放后,北京、扬州等地才重新恢复了雕漆的生产11.剔犀剔犀,北京文物业通称曰“云雕”,日本称之为“屈轮”其做法与剔彩 相近,即在器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当.各层达到一定的 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勾纹等不同的花纹,刀口断面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 的漆层,器表有黑面、红面或紫面的。

其状如行云流水,自然流动此技法出 现不会晚于唐代,惟实物有待发现,其定型可能是在宋代,实例为江苏武进南 宋墓出土的剔犀云纹执镜盒及剔犀竹柄团扇元末明初此种技法达到很高水平, 明清时流行,存世作品的数量较多12.款彩款彩的做法是: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纹,然后把色漆或色油填人花纹轮 廓之内,因刻去的是漆灰,故又有“刻灰”或“大雕填”之称款彩技法出现较晚,传世有明清两代的作品,因工艺简单,出品快,故多 用于制作各种小插屏或屏风13.戗金戗金的做法是在漆地上,用刀尖或针锥画出纤细的花纹,然后在花纹内打 金胶,将金粉粘上去,故花纹呈金色也有戗银的,即用银箔粘着锥画” 技法最早出现于战国到汉代不仅有针划漆器,还有在针划纹内加彩的锥画 戗金比简单的锥画更进了一步湖北光化五座坟西汉墓中出土的两件漆卮,是 迄今发掘到的最早的戗金漆器,与宋以后的戗金技法相同明清以来戗金技法 多与填彩漆相结合14.百宝嵌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珍珠、宝石、珊瑚、碧玉、翡翠、玛瑙、象牙、密蜡等 镶嵌在漆器表面,组成各种图案,此种技法称为百宝嵌百宝嵌技法在西汉墓中出土的漆器上已见雏形,流行于明代,清代更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