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楚文化中鹿形象的文化考释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4.50KB
约19页
文档ID:34091431
楚文化中鹿形象的文化考释_第1页
1/19

楚文化中鹿形象的文化考释 黄莹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鹿类动物的发源地之一, 鹿的历史悠久, 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涵义楚文化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有很多鹿的资料通过对这些鹿形象的研究, 归纳出鹿的文化功能:自然崇拜;巫术助手;辟邪;飞升;祥瑞象征鹿在楚文化系统中散发出独具魅力的风采, 也让我们对楚先民的智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关键词: 楚文化; 鹿; 鹿角; 作者简介:黄莹 (1981-) , 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楚国历史文化、历史地理收稿日期:2017-08-04Received: 2017-08-04自古以来, 鹿就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 鹿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鹿在楚人的美术、文学等艺术创造中常有体现楚文化中, 龙、凤、虎、鹿的形象频繁出现, 其中关于鹿文化的专门研究较为稀少, 本文对目前的发现进行整理分析, 对楚文化中鹿的形象进行文化考释一、鹿的历史渊源人类与鹿是同步进化的, 鹿的历史悠久, 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涵义鹿类动物, 通常是指偶蹄目鹿科 (Cervidae) 动物, 现在地球上生存的鹿科动物共有17 属 51 种, 中国的鹿科动物共有 9 属 20 种[1], 是世界上产鹿种类最多的国家。

鹿科动物的自然史研究证实, 中国是世界上鹿类动物的发源地之一, 其中珍贵种类有麋鹿、白唇鹿、海南坡鹿、梅花鹿等, 原产地皆在中国人工养鹿的历史也很悠久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鹿食百草, 浑身是宝”在商代甲骨文中, 鹿是狩猎的主要对象, 常见逐鹿、射鹿、网鹿、擒鹿、获鹿的卜辞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中, 鹿为人类提供了肉食资源, 对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 出土文物中的鹿古人类学遗迹发掘表明, 早在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就食鹿肉、用鹿骨[2]当时元谋人生活在凉爽的稀树草原环境中, 除马和水牛外, 鹿和鹿种类最多, 是主要的猎食对象, 并将其骨烧制成骨器工具80 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遗迹的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距今约 60—20 万年前的北京人遗迹发掘更丰富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人当时主要的猎食对象是肿骨鹿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和葛氏斑鹿 (Cervus grayi) , 从发掘的数量来看, 这两种鹿的个体都在 2000 只以上, 是最多的而且当时捕鹿除食肉外, 鹿骨也用于制骨器或刻卜辞作为祭祀物旧石器时代, 河南境内最多的动物是鹿和马[3]考古发掘的新时期时代遗址表明, 北起黑龙江、辽宁、山东, 东至江苏、浙江, 南到海南的沿海一带, 都有鹿角的遗存发现, 长江中游的湖南和黄河流域的陕西也有发现。

[4]内蒙古西南部的阴山、狼山地区, 曾出现数以万计的岩画, 经研究, 其创作的上限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 下限时期较长岩画中以鹿最多, 表明古代北方民族生活中是以鹿类动物为生活的重要对象鹿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时很常见了, “半坡陶器中那绘有人面纹, 人面鱼纹或鹿纹的精美彩陶盆就是作为葬具出土的[5]夏商时期, 河南地区人类捕获的动物亦以鹿类居多, 共有八种:鹿、麋鹿、赤鹿、四不像鹿、斑鹿、水鹿、轴鹿、麂约占这个时期动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6]在商代的殷墟发掘中, 时有鹿骨鹿角出土河南安阳的小屯村相继发现刻字的龟甲和兽骨, 经过近百年的整理研究, 现在能辨识的约千余字, 其中有关动物的字约有 130 多字, 涉及鹿的字最多[7]这些甲骨文字表明, 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商代, 我们的祖先就注意到鹿属中的各种细微差别, 已经能够清楚辨认的有鹿、麋、麝等不同的种类了, 并且当时已开始用围栏养鹿出土的文物也证实了人与鹿关系密切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鹿, 圆眼小耳, 前后肢皆屈于腹下, 从形象观察似为幼鹿, 稚气可掬, 令人喜爱[8]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中, 动物纹样的题材, 鹿、犀、龟、蛇、牛、羊、熊、虎、鱼、蛙等, 皆为常见纹样。

[9]鹿性温顺, 机警善跑, 在造型中最为常见如晋、陕北部出土有鹿头装饰的青铜削[10]殷墟出土的青铜大方鼎上, 铸有形态逼真的鹿头纹和“鹿”字铭文, 这就是著名的“鹿鼎”[11]在湖北宜昌伍相庙周代文化层中, 曾发现完整的鹿角与完整的磨光暗纹陶罐、豆共存[12]河北平山县战国时代中山王墓出土了一件错金银龙凤鹿青铜方案, 是一件艺术瑰宝, 其器足是四只梅花鹿, 昂首挺胸, 成犄角之势, 背负案底圆盘, 圆盘上有四条盘曲纠结的龙和四只展翅欲飞的凤四只龙头各承托一组斗拱, 由斗拱戴负着方案鹿与龙凤皆情态生动富有生命力[13]秦代瓦当中, 除有大量鸟纹外, 也有鹿纹、獾 (犬和狼) 纹、鱼纹、蟾赊纹等图案[14]河南郑州及密县、新郑、巩县、中牟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砖中, 有奔鹿纹画像砖, 刻画猎人张弓骑射, 前面是奔跑的鹿[15]西汉铜镜饰纹中, 除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外, 也有鹿、羊、玉兔、熊罴、瑞鸟等禽兽图像[16]此外还有很多不再赘述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先秦两汉时期的出土文物, 楚墓中出土的鹿文物, 下文另文叙述2、文献中的鹿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 也包含着丰富多彩的鹿文化汉字最早都是以象形为主的造字法。

所谓象形造字, 即《周易·系辞下》:“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体类象形而造字甲骨文中, 鹿字的形象非常逼真, 主要是突出于雄鹿头上的两枝角最为明显, 侧面的一只眼睛和四肢的双蹄都是明显的特征鹿字的演变, 到秦代统一文字 (小篆) 后, 便基本上稳定下来 (图一) [17]图一鹿字的演变 下载原图甲骨卜辞中常有“禽鹿”、“隻 (获) 鹿”的记载如:“□巳卜……禽鹿十又五” (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228 页) , “卜贞……兹隻鹿五十” (《殷墟卜辞综类》228 页) 《说文·鹿部》:“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说文》:“鹿, 山兽也有关鹿的字, 《说文解字》中记及 25 个, 《尔雅》、《赤雅》等书均有记载, 《康熙字典》记及 110 个之多鹿是一种矫健、善良、美丽的动物, 被称为瑞兽, 自古以来也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古代典籍中也记载了众多有关鹿的典故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山经、东山经都有“其兽多麋、鹿”的记载如《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八经》:“东北百里, 曰荆山, 其阴多铁, 其阳多赤金, 其中多牦牛, 多豹虎, 其木多松柏, 其草多竹, 多桔櫾漳水出焉, 而东南流注于睢, 其中多黄金, 多鲛鱼, 其兽多闾麋。

……又东北百二十里, 曰女几之山, 其上多玉, 其下多黄金, 其兽多豹虎, 多闾麋麖麂, 其鸟多白鷮, 多翟, 多鸩据《史记·殷本纪》、《尚书·武成》记载, 商纣王建有鹿台纣为鹿台, 七年而成, 其大三里, 高千尺, 临望云雨[18]〗这是中国养鹿最早的文学记载, 可见早在公元前 11 世纪, 中国就有驯鹿的记载, 是世界养鹿历史悠久的国家, 那时养鹿主要是食肉、衣皮、观赏和祭祀《国语·周语》说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诗经》是中国古代歌谣集, 有关鹿的诗歌, 有“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19], 《鸟兽草木鱼虫疏》记载:“鹿欲食, 皆鸣相召, 志不忌也鹿有互不疑忌、和睦友爱的仁德《埤雅》中说:“鹿爱其类, 出于天性, 旧说鹿者善兽, 尝自能乐性, 从其云泉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20], 鹿是古人求亲的时候必备的礼聘之物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21], 鹿在周文王灵台苑囿里不畏人的悠然俯卧还有“兽之所同, 麀鹿麌麌[22]毛传:“麌麌, 众多也可见在先秦时期, 鹿已是深受宠爱, 数量众多, 且习性种类为大家所熟知春秋时, 统治者已经开始兴建人工饲养的鹿场, 称之为鹿苑, 《春秋·成公十八年》:“筑鹿苑。

以供观赏兼狩猎之用, 这鹿苑的名称和建制一直保留到清代《孟子·梁惠王》有:“王立于沼上, 顾鸿雁麋鹿”的记录, 可见那时鹿还十分常见鹿因与原始农业及狩猎的关系极其密切, 从而成为人们捕猎取食的对象, 使得鹿的数量不断下降春秋战国时, 群雄并立、各据一方, 开始各具园囿、饲养鹿群郑之有原囿, 犹秦之有具囿,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23], 显然在春秋早期, 各国都有皇家苑囿, 蓄养麋鹿齐国不仅有麋鹿, 而且齐宣王还定出法律:“杀其麋鹿者如同杀人之罪”[24], 可见对鹿的珍视程度此外, 先秦两汉史籍中还有很多有关鹿的典故:“仲夏之月, 鹿角解;……仲冬之月, 麋角解 (《礼记·月令》) “王狩;陈筋革;啬人不从 (《仪礼·夏小正》) “即鹿无虞, 唯入于林中君子几, 不如舍 (《周易·屯卦》) “凡侯:天子熊侯, 白质;诸侯麋侯, 赤质;大夫布侯, 画以虎豹;士布侯, 画以鹿豕……鹿中, 髤, 前足跪, 凿背容八算 (《仪礼·乡射礼记》) “‘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 德, 则其人也;不德, 则其鹿也铤而走险, 急何能择 (《左传·文公十七年》) “晋人逐之, 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 角不能进, 矢一而已。

麋兴于前, 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 使摄叔奉麋献焉, 曰:‘以岁之非时, 献禽之未至, 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 曰:‘其左善射, 其右有辞, 君子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昔文公与秦伐郑, 秦人窃与郑盟, 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淆之师, 晋御其上, 戎亢其下, 秦师不复, 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 晋人角之, 诸戎掎之, 与晋踣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赵高欲为乱, 恐群臣不听, 乃先设验, 持鹿献于二世, 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 左右或默,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 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史记·淮阴侯列传》) “郑弘为临淮太守, 行春, 有两白鹿随车, 侠毂而行弘怪问主簿黄国:‘鹿为吉凶?’国拜贺曰:‘闻三公车辎画作鹿明府当为宰相’弘果为太尉 (《谢承·后汉书》除了出土文物和古籍外, 人们对鹿的喜爱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各地有许多地名都带“鹿”字, 如“巨鹿”、“涿鹿”、“束鹿”、“鹿泉”、“白鹿原”等生活中有鹿中 (刻成鹿形的木器) 、鹿伏鹤行 (形容小心警惕的样子) 等成语, 敦煌壁画的佛经中还有《鹿王本生》的壁画, 指出菩萨身为鹿王。

古人与鹿长期相处, 对鹿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鹿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同样, 楚文化中鹿的形象也是独具魅力的二、楚文化中的鹿形象1. 文献中的鹿鹿与楚人关系更是十分紧密, 同样在文献中得到了证实《山海经·中山经》说:“荆山, ……其兽多闾麋见证了楚地盛产麋鹿的事实《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载:“桓公问管子:‘楚之强国, 举兵伐之, 恐力不能过, 奈何?’对曰:‘公贵买其鹿’……楚人释其农而田鹿在这场经济战中, 管仲求鹿于楚, 致使楚国误了农时, 导致后来国内大饥, 挣来的钱买粮食都不够说明楚国当时的鹿群数量十分可观由于鹿性情温和善良, 极容易猎取, 它的皮、肉、骨、角 (茸) 都富有利用价值, 浑身是宝 (鹿皮可以制鼓, 鹿角光洁可制角器, 鹿骨可以入药等) 墨翟曾在《墨子·公翰》中写道:“荆有云梦, 犀兕麋鹿满之,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湖北自古就是鹿的繁盛之乡, 先秦时期的江汉平原上广阔的云梦泽, 不仅物产富饶, 也为动植物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当时这里地域辽阔, 水泽丰富, 有大量野生的麋鹿、犀牛等动物繁殖生息楚国王室当年曾在这里置苑囿、畜麋鹿, 成为楚王的狩猎区《国策·楚策》说:“楚王游于云梦, 结驷千乘, 旌旗蔽天。

野火之起也若云蜺, 兕虎之嗥声若雷霆”在在这片湿地上, 有大面积的浅水滩、芦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