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 Summary: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体系的把握了解,结合我国新课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并以青海省民和高级中学的美术教育为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中得到启发,明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和地位Keys: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美术教育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与新课标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1.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概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主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谐统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美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他一再强调学校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热爱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情感,把美变成每个孩子心灵的财富,让孩子学会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创造美,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校教育中的美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美,进而能够创造美,再逐渐丰富、充实审美素养,提高和增强美感情操,这一从认识美、创造美到丰富审美素养,提高美感情操的发展过程,正是普通学校美育的总目标,也就是美育的根本任务。
2.新课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要求中小学美术课的目标不是培养画家,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作为从事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应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使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美术学习,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1)尝试多领域知识融汇贯通,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让学生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2)创造自我情感体验,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是认识领域的渗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应着重从情感层面去引导学生的欣赏活动,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主得出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主要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为重点,在教学中注意恰当的启发,少定框框,让孩子尽可能多一些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会使孩子们的兴趣与热情大大提高新课程的改革给我国的教育机制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并不断完善其他相关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科学、美与社会、美与生活的和谐关系在新课标理念下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美术教育的改革和跨越二、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1.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美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及意义(1)美能育德美育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健康丰富的感情,有着特殊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感教育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密不可分,它应当成为德育的有力手段他指出:“赋予学生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多种活动中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并强调,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追求美而憎恶丑行2)美能启智苏霍姆林斯基确信,一个人的审美观,他认识美和创造美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智力程度和智慧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联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大量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富有感情地对待认识对象能促使大脑积极地活动,刺激大脑的生理过程,增加脑细胞的营养并指出,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儿童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所以童话、诗歌等艺术创作,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智力3)美能辅劳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美育同劳动教育的关系时指出:“美,作为教育手段,它所起作用的大小,要看是否恰到好处地发挥劳动这一教育手段的作用劳动教育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愿意为社会、为人民创造财富,使社会、使人民变得更美好更幸福的人他指出,劳动的人——拖拉机手、飞机驾驶员、果木园艺术家才是真正美的,“一个正在思考如何去进行创造的少女的美,比起一个激情度日的少女来要瑰丽得多,深刻得多,游手好闲是美之大敌美育对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把美育作为重要的内容来阐述2.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以民和高级中学为例当今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进步,但同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以青海省重点高中之一的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高级中学为例来分析1)教育主观认识不够由于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美术教学根本没有引起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是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有些学校美术课只是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被重视,更不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2)教育投入不够学校虽然开设美术课,但是全校三个年级,38个教学班,2435名学生,却只有一名美术教师,一本教材如此的教育设施,师资配备,又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在哪里呢!(3)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美术课总是在画画在学生头脑中美术课就是绘画课在我实习的每个班上我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美术是什么?”,学生给我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美术就是绘画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狭隘的认识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3.学生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态度据了解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美术课程,但其美术概念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对美术的认知面过于狭隘、缺乏实践性,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学习与美术毫无关系,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在美术学习方面浪费时间,就连两周一次的美术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都要拿来写其它作业而大部分接受美术教育的特长生主要是因为升学关系,并非真正喜欢越来越多的学校把中学美术教育主要集中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高考的美术特长生身上,名义上是美术教育,实际是考试培训,是对很少部分学生的“美术教育”美术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锻炼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使其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美术在构建审美心理结构方面,是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就很难建立起来,就不能说是一个具备健全心理结构的人所以,美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认识一些艺术规律,学会一种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人与文化、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喜爱,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而接受并创造艺术文明,使其情操得到陶冶,创造力得到提高,人格得以完善,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术教育与每个学生都是紧密相关的,没有哪个学生能够置身事外三、我的认识和体会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深化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中国的美术教育有很大的启示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以及对当今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我有着如下几点认识:1.在小学阶段要把美育放在重要位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神经系统幼年期内,直至7-8岁,以及稍晚一些,从7-8岁到10-11岁的少年时期,当智力、情感和意志还在继续形成的时候,让孩子感受美、欣赏和赞叹美,为人工的绝妙创作和天然的造化之美而惊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人性态度的基础因此,要紧抓这种对美极为敏感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更多的通过在情感和体验中留下美的痕迹,使其心灵得到美化。
2.智育与美育要相辅相成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不少人认为,只有智育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学校教育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美育要扭转这种偏向,使学生智力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实施智育,也要实施美育;不仅要重视智育,也要重视美育美育和智育两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们同样都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且能更好的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全国实施课改和提倡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更不应该用老眼光、旧观念来看待美术教育在整个现代社会教育中,从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目标来讲,它同现代化的科学教育一样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使智育和美育能够更好的融合,更好的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体系,在乡镇中小学进行试点实施就中国教育现状来看,乡镇学校的教育师资、教育设施以及教育水平与其他地区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与此同时,让学生在相对比较朴实自然的条件下,去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实现美、得到美,使其在心灵上得到满足感、美感,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从而相信美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以及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的现实美,主动去追求美好的东西,实现并确立自身美,是有着很大的可能性的。
因为,美能够让人感受到希望,给人动力,即使条件相对艰苦,但是只要心中有美,就会有无限的力量源泉,从而激发人努力追求和实现梦想并成为真正优秀的人Reference[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五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6]李永常美术教育论丛[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