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一百年——中日两国教育比较1911 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1912 年元旦,在南京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对政府颁布了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法令,实施对封建专制国家的根本改革教育方面的改革,是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自由民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作为国民教育的对比,大概可以分为体制、内容、目的以及对象等几个方面,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其理解和实践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现出的结果也有分别比如同样被认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在这方面的差别就相当明显甚至可以说,中国与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导致两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直接地说,日本之所以总是能比中国先一步实现国力的腾飞,不论是明治时代还是二战之后,其教育优势的作用最不容忽视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里氏9.0级强震,给这个岛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然而,震后的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镇定、有序、互帮互助的态度,在一片凝重的悲伤之余,倒是令每一个像我这样的外国人感到讶异那一幅幅表现出镇静自若、井然有序状态的灾后照片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穷且益坚的民族力量,这正是当代教育所探讨的命题。
教育的根本是对人性的修养日本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一样,是6、3、3、4的格局,其中前两项为义务教育阶段早在1920年,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就达到了99%,其中6~12岁的小学阶段教育尤其值得称道儿童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尤其应该注重对道德、观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常在孩童阶段学习明辨是非、读写记忆就像人的初恋一样,对事物最初的印象,往往决定了成年后的心之所向记得高中时读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深感其语言的明快、温暖在浅显的叙述中,透出老师对一班问题学生的浓浓爱意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书中的校长对每一个饱受家庭贫困困扰的学生施以援手,即便学校本不富裕,却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创意地吃到“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这些学生成人后,这些积攒起来的爱就能倾泻而出然而,日本人也吃过应试教育的亏,曾对教育抱有一些偏执他们认为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学术上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统一授课和训练学来的所以,义务教育阶段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编班授课,很不适应个体学生的差异因而近年来,在提出50年内要出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豪言壮语之后,日本大力改革了教育制度上的弊病,将科研大规模引进教学,设立专项实验基金,政府对特殊学生的“想法”一路开绿灯,第一个10年就突破性地出现了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让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为什么日本人能“说到做到”呢?在于他们对集体意识的终身教育日本的学校是不配备校工的,我们平时校园里需要的清扫、送饭等工作,完全由各班级学生共同承担我的一个教育界的朋友从日本接受培训回来后曾对我大发感慨:“日本的小孩子真是惹不起呀!”起因是他们被安排参观小学校园,并和学生们一起吃营养餐配餐由几个穿戴好卫生服的日本小学生发放,大家都顺序等待,吃完了再等着他们收拾其间,我的朋友没有把饭吃完,还把未开封的牛奶扔到了准备收走的餐盘里,结果日本小学生就站在他身边,恳求他把饭和牛奶都“消灭干净”后,这才收走了餐具而且,他们还把牛奶的包装纸盒压瘪放进专用托盘里,再由其他小学生送到食堂等候回收在日本的小学教育里,完成“吃饭”这件事完全是一根链条,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确保环环相扣,每个位子都交接顺利,才能填饱肚子这不禁让人惊叹,日本对于集体的合作意识以及责任心的培养,真是细致入微啊!除此以外,大多数的学校还无论年级高低,都设置“两人三脚”等这样考验协作能力的比赛,力求督促学生在方方面面勿忘团结一致所以,在发生了地震等灾难的时候,才能万众一心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互帮互助,更是在精神层面早已有之的信念——我们和整个国家在一起!唯有精神具备凝聚力,大家才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同心协力,创造出无尽的可能。
在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人展示给世界的态度是客观而明确的:我们不会被灾难打倒,不怕暂时的资源短缺;与其流泪,不如相信国家和同伴会和自己携起手来,一同重建家园这早已蕴藏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然而我国却被现在所谓的“90后现象” , “非主流”所头疼应试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我们必须宁辟蹊径,对中国教育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不是只换衣不换魂再比如那我们从小看的动画片来说想想以前我们看过的动画片,尤其是日本动画,从《圣斗士》 、 《阿童木》到《足球小将》 ,无一不是励志类型的,且主题曲大多都是那种激昂类型,内容也充斥着打斗和暴力(《足球小将》好些, 《圣斗士》里面可是喊杀连天了) ,而同期的我国动画片是什么?《大闹天宫》?《九色鹿》?《三个和尚》?《神笔马良》?现在人家来了《火影忍者》 ,我们似乎只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类的先暂时不提两国以往如何,单说这一代人,仅从动画片方面,我们的青少年就缺乏了一种血性和责任感的直接教育机会 试想,无论是在商场还是战场,看着《圣斗士》长大,使用着“+流星拳” 的孩子,和看着《神笔马良》 ,手里拿着一根神笔的孩子直接对抗,谁的胜面更大?难不成人家一个音速的“天马流星拳”打过来了,你这边还要慢条斯理的画一个坦克出来?动画片是教育孩子的工具动画片是孩子的教育工具,孩子在动画片中能感受到自己,在片中发现惊喜或者害怕,在故事中学到东西。
再说内容,拿《火影》举例,一号男主角鸣人的梦想是成为拥有火影名号的最高级忍者,因为那样他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可以保护村子,保护所有人,在剧集里面,他也一直在为这个梦想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超越自己和影响他人,带动了很多人为之奋斗,且片子里面的其他很多人物,也是以这个火影的名号作为奋斗目标的,甚至于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把这种近乎于狂热的精神放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会出现那么多的工作狂了,而在中国,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动画片吗?年龄问题, 《火影》中,主人公鸣人的年龄是12岁,他身边的伙伴也差不多这个年龄,个别偏大的也不过十四五岁,他们的老师,号称天才忍者的卡卡西也不多二十来岁 《圣斗士》中,几个主人公的年龄也不过十四五岁,所谓最高级的黄金圣斗士们,年龄也几乎不超过三十岁(童虎除外,他是个特例) 从这些主人公的年龄来看,这些动画片的受众年龄段一目了然了,而我们国家的相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在看什么样的动画片?可以换个角度理解,日本在孩子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灌输责任、竞争甚至说是暴力的东西了,而我们的孩子在那个年龄,恐怕还处于小皇帝的状态,等到真正步入社会,才慢慢体会环境的残酷和责任,此消彼长,几年的教育偏差,造成了整体竞争素质的差异。
中日教育对比我国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应付着各种形式的考试,学生们努力争取着得高分,升名校,做着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日本的教育:他们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竞争意识、动手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从小就培养学生们喜欢研究一些问题有人说,日本只把《机器猫》之类的动画输出给我们,而把真正的好片子自己留着,是一种变相的文化侵略,我觉得不尽然首先来说,动画片的制作,是和两国文化底蕴存在一定关联的,中国尊儒,自古讲究“仁智礼义信”,以“ 温良恭谦让 ”为行为准则日本文化典出中国,讲究“忍” ,但忍字背后却是一种爆发,是一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理念,相同文化基础上的不同理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当前这种巨大的文化偏差, 《火影》这种片子,即使日本很大方的输出给我们,我们这方面的主管单位要不要还得两说,毕竟当年《圣斗士》的放映也是曾经引起争议的最近总是有人在批评大学生的就业观,要求薪资高了啊,工作不刻苦了阿,心理素质低下了阿等等如是,客观的说,当代大学生确实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甚至让人失望,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恐怕我们的基础教育脱不了关系吧?尤其是周边教育的匮乏,这点从动画片这一方面就可以初现端倪。
我们的基础教育目前还是以应试为主,周边教育也缺乏对竞争素质和责任感的支持,大家可以带孩子去参加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学习各种技能,增强各种知识的掌握,可孩子最基本的竞争心态和责任感从何培养?一个孩子纵使智商高达200,熟悉掌握各种技能,可却没有竞争的心态,如何能胜?也许会有人说,古人云“无欲则刚”,以不争为争,以无招胜有招等等,可这些话的前提是,你已经有了足以不争的资本!无招的前提有招,只有有招才能最后进入无招的境界,江湖如此,战场如此,商场如此,人生亦如此!从以上这三个小小的教育侧面,其实就足够我们反思了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做才不会卷入错育的泥淖中?行动起来吧,改革,创新,务实,中国政府和中国教育界!姓名:吴雪琴学号:2909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