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Q 正传鲁 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 (1918 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 《药》 、 《孔乙己》 、《故乡》 、 《阿Q正传》 、 《祝福》 、 《孤独者》 、 《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 、 《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 、 《坟》 、 《华盖集》 、 《而已集》 、 《二心集》 、 《三闲集》 、 《花边文学》 、 《伪自由书》 、 《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 、 《秋夜》等《 阿 Q 正传[1] 》,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 1921 年 12 月,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 《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 Q 正传》向我们展现了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阿 Q 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阿Q 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 Q(guì)、吴妈、王胡、小 D 等。
作品内容以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 Q(guì),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 ”,被赵秀才打出门外为讨" 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 ",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 神往 "起来,正当声称 "造反" ,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 "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 "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 Q 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 [2] 作品目录第一章 序第二章 优胜记略写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第五章 生计问题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 革命第八章 不准革命第九章 大团圆 [2] 人物介绍名字由来 1922 年,叶永矱把《小小十年》小说稿送请鲁迅修改一天,他问鲁迅:“阿Q 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取外国名字? ”鲁迅说:“阿 Q 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 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鲁迅自己所说的阿 Q 取名原由是的确如此,还是一时的笑谈,多年来都一直是文学史家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分析阿 Q 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突出来;二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阿 Quie 原名是桂或贵,QUEI 是民国时的罗马拼音,现在应拼为 GUI,但由于此人具体的名字姓氏,鲁迅并不是十分清楚,只好为其缩写,改名为阿 Q阿 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 [3] 周作人提供了阿 Q 名称的另一个来源,他在 《鲁迅与英文》一文说:“他是反对英文的在光绪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进水师学堂,也曾学过英文,Question 这字他当然是认识的,不久改进陆师附属的矿路学堂,便不学了,到了日本进了仙台医校之后改学德文,这才一直学习,利用了来译出好些的书他深恶那高尔基说过的黄粪的美国,对于英文也没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伦雪莱等诗人,觉得从英文译书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个英文字的作风是为他所最反对的他不用阿 K 而偏要用 Q 字,这似乎是一个问题。
不过据鲁迅自己说,便只为那 Q 字有个小辫子,觉得好玩罢了 如有人不相信这个说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阿 Q 性格早期的评论者一般认为,阿 Q 是时期“代表没落的农民的典型”[4] 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 Q 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 及排斥异端等等阿 Q 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 Q 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但尽管如此,阿 Q 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 ”,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
所以,阿 Q 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另一方面,通过阿 Q 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 Q 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的不彻底性,总结了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学者汪晖在评论中谈到阿 Q 的形象与国民性关系时作出如下分析:“鲁迅对的描绘是对国民性变化的客观契机的探索,而阿 Q 的社会身份也表示国民性不是抽象的总体,而是依托在各不相同的社会身份及其关系之上的人有十等,各各分离,国民性的总谱是凝聚在每一个阶层的身份关系之上的如果存在着一个能动地反思和呈现国民性的国民性,那么,后者也意味着一种行动的客观力量,即改造将人们相互隔绝的等级体系的行动作为这一行动的结果,是一个国民自我改造的伟大事件,因而也是国民性的这一能动性的历史性展开——提供了阿 Q 转向革命的契机,但未能促发他的内部抗争或挣扎因此,“革命” 只是作为偶然的或未经挣扎的本能的瞬间存在于阿 Q 的生命之中没有挣扎,意味着没有产生主体的意志。
但写出了这一没有挣扎的瞬间的鲁迅,却显示了强烈的意志—的“ 不彻底性” 其实也正是力图将阿 Q 的本能的瞬间上升为意志的表达—它无法在阿 Q 的革命中获得表达,而只能在对这场革命的反思中展现自身,而阿Q 正是检验这场革命的试纸因此,鲁迅不但用革命审判了阿 Q,而且也用阿 Q 审判了革命,而使得这一双重审判的视野得以发生的,就是“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那句话中的“鬼”[5] 阿 Q的革命阿 Q 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阿 Q 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 革命但是阿 Q 对革命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革命就是“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另外,阿 Q 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头,取统治者而代之,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
但如果革命党能正确引导,他们是会真正觉悟起来的但是,阿 Q 在对革命 “神往”之后,还是那么糊涂直到临死之前,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和封建正统观念依然没有改变阿 Q 至死也没有觉醒阿 Q 的悲惨结局,既表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也显示出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应该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应该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然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却忽略了这些结果让封建势力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导致的失败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这场“换汤不换药” 的情景,“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很显然,这场革命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农民阶级的命运没有丝毫的改变阿 Q 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 的下场资产阶级领导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如阿 Q“大团圆”的命运一样,落了个失败的结局因此,阿 Q“大团圆” 的结局,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的悲剧作品正是通过阿 Q 的悲惨结局,深刻地揭示了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5] 5创作历程编辑写作背景《阿 Q 正传》向我们展现了 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文章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 年1 月 1 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所以,革命遭到失败例如,在武汉,曾任清廷 21 混成协协统,多次破坏湖南革命党人活动,又亲手杀害过起义士兵的黎元洪,却当上了革命后湖北省军政府的大都督;在绍兴,曾在徐锡麟案件中直接筹划杀害秋瑾的章介眉,也当上了革命后绍兴军政府的“治安科长” 当时,在“咸与维新” 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个个狡诈善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
在这种形势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1912 年 4 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在 阿 Q 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 ”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 内伤”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 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