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能自我的自我概念整合模型 蒋昌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文章梳理2000-2013年国内发表有关自我概念的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该问题关注度高,但(1)研究结论比较零散,很难做出归纳、总结;(2)使用的自我概念的理论框架也未特别明确,导致结果更加难以比较;(3)缺乏明确的时间概念;(4)未明确阐述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自我概念的影响基于Markus 和Higgins“可能自我”理论结合该领域的理论、实证研究,文章提出“基于可能自我的自我概念整合模型”,提倡整合、系统地认识自我概念发展过程关键词:可能自我;时间概念;整合系统G44 :A :1002-3240(2015)07-0152-05收稿日期:2015-06-05基金项目:本文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经费青年教师创新课题(201005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蒋昌盛(1980-),应用语言学博士(CUHK),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学习动机、自我概念、学习者身份认同一、国内自我概念研究述评(一)刊发数量及趋势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网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刊物,即CSSCI刊物。
以“自我概念”为关键词检索CSSCI收录论文摘要,一共获取355篇相关文献,主要来自《社会心理科学》、《科技信息》、《外语教学与研究》、《心理科学》等近四十多种刊物由于本次文献整理只涉及教育类及心理类的自我概念研究,因此,重点覆盖《教育评论》、《心理科学》、《中国教育学刊》等三十多种刊物,而消费行为研究、文学研究等均被去除另外,本次述评仅涵盖2000年至2013年的研究性论文,因此,其他时间段发表的相关文章和书评也被剔除基于以上的标准,本述评共涉及245篇研究性论文通过搜索文献作者可以发现,发刊量前五位的学者分别是:黄希庭(9篇)、赵小军(8篇)、淩辉(8篇)、王燕(6篇)、刘志军(6篇)这五位作者作品之和达到37篇,占据2000-2013年全部发刊量的10%以上这说明国内自我概念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稳定且实力较强的研究团队,其中不乏心理学领域的全国知名学者从年刊发量来看,以自我概念为研究重点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仅为6篇,2007年发表数量达到峰值25篇,经过一段波动期,2013年又回落至15篇篇目的趋势表明,自我概念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对于该问题科研力量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
二)主要研究目的经过关键字搜索以及阅读文献的摘要,在所选择的245篇文章中,107篇为对于自我概念或者其相关领域的综述和理论探索,如刘凤娥、黄希庭[1]另外138篇为实证性研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相关性研究,如王艳辉等[2],许瑾[3]具体而言,这些实证研究主要关注自我概念与某些教学现象,或者学习自我概念和某些教学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姚计海等通过“自我描述问卷”调查428名北京某普通中学的初一至高三的学生,发现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并且自我概念对于学业成绩有一定的预测性[4]除了研究自我概念与某种教学现象的相关研究之外,许多学者也探讨了自我概念与整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郗浩丽等运用复合量表(参与者信息表、Song和Hattie自我概念问卷、心理健康诊断问卷)调查了南京市小学五年至高中一年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共486人)他们发现受测中具有较高自我概念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自我概念低的同龄人[5]相比以上提及的相关性研究,自我概念的发展性研究则少得多姚信通过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调查了杭州市477名来自各个年级的大学生他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的发展并非线性的,虽然自我概念总体随着年级的提升而发展,但是大三时却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低谷。
他认为自我概念呈现这样的发展路径主要是大一新生由于进入新环境需要适应,心理冲突明显,大二则由于适应期已过,心理逐渐稳定,但是大三由于前两年的成功和失败经历导致自我概念发展路径变化,大四之后重新定位、反省,使得自我概念发展趋于稳定发展[6]三)主要研究方法及工具基于目前自我概念的实证研究目的大多以证明某种特质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程度,因此2000-2013年之间的该领域研究中使用较多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如陶琴梯、杨宏飞[7]其中使用最多的问卷量表为Song和Hattie学业自我概念量表,以及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仅有个别文献涉及其他研究方法,如访谈四)主要研究人群经过进一步的搜索,在所涵盖的论文篇目中,研究人群主要为各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如姚计海等[4],孙利红[8]但是选择低龄小学生或者儿童作为参与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在本次文献综述研究中,仅有个别研究以低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如林琳琳、秦金亮[9]五)存在的问题从刊发数量来看,国内学界对于自我概念关注度高,但是目前研究的结论比较零散,很难作出系统性的归纳、总结,而且有些研究使用的自我概念的理论框架也未特别明确,导致研究结果难以比较另外,目前的研究数据多为片段式,也很难将它们归结起来形成基于时间概念的自我概念框架。
因此进一步推进自我概念研究,则需要具有系统性、整合性的研究框架或者理论二、可能自我(一)相关概念Markus 和Nurius明确提出了想象力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密切[10]基于对过去经历的认识,人们可以借助想象力,勾勒未来自我和描绘未来愿景他们认为“可能自我”是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状况的期许根据可能自我对于潜在行为与情感的作用,两位学者将可能自我细分为“理想自我”(在未来,个体最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何种特质)、“应该自我”(在未来,个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何种特质)、“害怕自我”(在未来,个体害怕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何种特质)三种可能自我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历史语境而存在的它们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框架对于过去、现在发生事件或者过去、现在自我体验结合个人、社会评价而产生的对于未来的期许需要指出的是,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虽然均涉及未来所具备特质,但是内涵、表征不尽相同理想自我主要基于个体对自我理想状态的期许、来自个体本身,而应该自我则强调他人、社会价值取向、文化对于个体的期待、来自他人因此,两种可能自我对于个体行为、情感的影响方式、力量也存在差异Markus 和Nurius认为,相对于应该自我,理想自我主要通过想象未来状态,设定未来目标,启动目标激励作用,从而影响现有行为[10]。
因此,理想自我是个体主动性、积极性的表现,而应该自我则是个体为了规避不良后果、趋近重要他人期待而引发的自我影像,因此应该自我可以很大程度上视为个体对于外界环境的调整和适应相比其他自我概念理论,可能自我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自我概念中明确添加了时间维度,强调“时态”对于自我概念的影响,尤其是将过去、现在、未来自我对接[10]这强调了自我概念发展的衔接性、完整性、过程性第二,清晰地描述了自我概念与潜在行为、情感影响的可能路径通过个体自身比较(现在自我与过去自我,现在自我与未来自我,过去自我与未来自我)和个体与他人(期待)比较,个体对于未来行为进行定位而且这一系列的比较将会产生满足、失落、抑郁等不同的情感体验第三,可能自我理论认为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和想象建构出未来自我强调个体主动性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文化力量对于自我概念的塑造,而且两种塑造对于自我概念的影响不同(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第四,该理论强调了自我效价的重要性,特别是负向的可能自我(害怕自我),强化了个体如何规避不良行为、情绪的理解第五,它还强调了自我概念的复杂性,尤其是各种可能自我之间的复杂互动——竞争、压制、中和、促进二)可能自我的作用及其发生条件Markus 和Nurius认为可能自我对于个体行为、情感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0]。
第一,可能自我为未来行为提供了指导性的“路线图”,因此对于未来行为具有推动(或者抑制)的动机效应第二,可能自我产生于现在自我与未来状态的比较,因此,可能自我能够为现在的行为提供阐释、评判的框架学者们还指出,可能自我发生作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可能自我的可及性、清晰性、平衡性、同一性[11]可及性指是否存在可能自我,尤其是理想自我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可能自我,假如个体仅关注现在,对于未来毫无期许,看不到未来的可能性,那么可能自我无法对于该个体的未来行为产生任何影响清晰性指是否存在清晰的自我,不同个体的可能自我的清晰程度不尽相同,假如个体的所谓理想自我仅是模糊、抽象、无实施计划的想法,那么对于未来行为的指导意义弱反之,如果想象中的理想自我描绘得栩栩如生,并且附带了详细的实施计划,那么这种可能自我对于未来行为则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平衡性指是否存在同领域的理想自我和害怕自我假使个体仅有理想自我,缺乏同领域的害怕自我,这样的动机效力会大打折扣,但假使存在同领域的理想自我、害怕自我(如理想自我是“我希望未来我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而害怕自我是“我害怕成为违法乱纪的犯罪分子”),对于未来行为的指导作用、动机效力最强。
同一性指理想自我下属子系统的统一因为个体处于不同的社会网络中,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所以个体自身可能存在具有矛盾性的需求,理想自我需要出现最大化的行为效果,各种具体领域理想自我必须和谐,反之则无法发挥最大作用例如,个体认为未来自己希望拥有较好的第二语言能力,而他同时也希望未来保持民族身份的特性,如果他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二选一”的矛盾,那么这两种理想自我将会发生抵触,甚至冲突,必然降低对于未来行为的影响而个体认为两种理想自我之间具有统一性、共存性,那么这两种自我对于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倍增三)可能自我国内外相关研究1. 可能自我与年龄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直觉上,每段人生的任务不同,自我概念的表征也应该有所不同目前的[来自www.lW5U.coM]自我概念研究相对比较零散,导致研究结果难以解释可能自我为了解年龄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解释框架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发现不同年龄组的受试在可能自我在数量和内容上均有差异从数量看,年龄越小的参与者,他们的可能自我的数量较多,而年龄越大的参与者,可能自我数量反而减少,老年人的数量最少,说明年龄与可能自我的数量呈现反相关趋势[11]从内容看,年龄越小的参与者可能自我中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婚育年龄段的参与者则更加专注子女生育、抚养,年龄较大的参与者的可能自我基本都与健康相关。
说明不同年龄段的人生任务对于可能自我的内容确实存在影响甚至是筑造作用[11]2. 可能自我与现在自我的时间差异(Temporal Distance)Higgins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12]该理论指出可能自我与现在自我往往存在差异,而这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影响但是Oyserman和James指出该理论并未指出时间概念对于可能自我作用的差异(即个体预计可能自我出现的时间)[11]如果预计可能自我出现的时间较远,那么可能自我作为目标对于未来的影响力较弱,而预计出现时间较近的话,对于行为的指导作用、影响力则更大除了对于行为的影响力,时间差异对于可能自我的内容也存在影响Trope 和Liberman结合人类视觉特性(即远方的事物往往模糊,细节较少而近处的事物则清晰、细节丰富),认为想象一件遥远未来发生的事情可能会激发较为抽象、整体的、细节较少的影像,而想象一件在可见的未来发生的事情则会激发较为具象、与目前场景相关、细节丰富的影像,而且相较预测发生时间远的自我影像更容易发生改变[13]因此,预期可能自我出现的时间将会对于可能自我的内容,尤其是内容的清晰度、稳定度有较强影响。
3. 可能自我之间的关系Markus和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