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12KB
约7页
文档ID:479073290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_第1页
1/7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摘要: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江苏省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说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苏南增长极对邻近区域的影响主要表达为回浪效应,扩散效应缺乏;以产业集聚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经济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这种影响是地方性的,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需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要素向苏北地区的流动,加大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加强苏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建设,不断缩小苏南苏北地区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经济集聚;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纵观世界经济的开展历史,经济的空间集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如克鲁格曼所言:“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是什么?一个简短的答复肯定是集中〞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相伴而生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化以及地区差距的扩大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江苏省内部表现出很强的经济集聚趋势,同时一直受到经济开展不平衡问题的困扰,地区间差距在最近20年迅速扩大集聚是否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长久以来,经济增长与经济集聚的研究几乎互不相关。

然而,现实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是很难被分割的两个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新经济地理学领域内的学者开始尝试整合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增长理论,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探讨集聚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开创性的工作包括martin和ottaviano(1999)、baldwin(1999)、baldwin和forslid(2000)以及baldwin等(2022)他们通过强调技术外溢和空间集聚的相互作用,为解释经济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和简明的理论分析框架fujita和thisse(2022)在此根底上通过改进研发部门的生产函数和熟练工人的动态迁移过程,给出了一个数学分析更加容易、分析结果更加具体的整合模型dupont(2022)也在集聚与内生增长的框架下,分析了经济一体化过程对区域差异和不平等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说明:集聚对于整体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到经济增长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开始针对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许多研究验证了集聚的增长促进效应如ciccone(2022)使用5个欧洲国家nuts第3级地区的数据分析了就业密度对于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制造业与效劳业活动的集聚确实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正面效应。

henderson(2022)使用70个国家1960-1990年的面板数据,发现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份额)在低收入国家有利于经济增长[slcrozet和koenig(2022)使用eu地区1980-2000年的数据,探讨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空间集中对增长绩效的影响,发现生产活动的内部空间分布越不平衡的地区增长越快但也有局部研究得出了与理论预测相反的结论,如sbergami(2022)使用6个欧盟成员国1984~199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率和经济集聚相互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高技术行业、中等技术和低技术行业的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都是负面的㈣更为复杂的是,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在开展的早期阶段,集聚促进增长;但当到达某个收入水平后,集聚对经济增长就没有作用,甚至有害于经济增长这一假说得到了brulhart和sbergami(2022)的验证,他们利用跨部门ols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国家层面增长的影响,发现只在经济开展的某一水平集聚才能推动gdp增长,关键水平约为人均10000美元  针对中国的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范剑勇(2022)认为,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的状况,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较低,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这一现状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无法向中部地区转移,进而推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㈣张艳、刘亮(2022)运用工具变量法,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对于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张卉、詹宇波、周凯(2022)构造了产业间集聚指数和产业内集聚指数,并以此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影响吴利学、傅晓霞(2022)以规模报酬递增为根底构建了一个包含集聚经济的生产函数,分析了城市化和市场化对中国各地区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集聚经济效应显著,且集聚经济效应在地区经济增长中作用明显马君潞、郭威(2022)通过对我国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说明,提升一个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集聚经济环境,因此,积累集聚经济优势是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  在这些实证分析中,虽然有的研究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差异的影响并以地区虚拟变量来衡量,但从本质上看,区域总是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分析,区域间潜在的相互影响往往被忽略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它总是与其他经济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在多数研究中,这一观点都还没有被正式引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在横截面或面板数据中研究经济单位的空间相互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明确将地理空间因素考虑到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去ying(2022)采用1978~1998年的省级横截面数据,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并指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来源主要是非农业劳动力增长率、制造业产出、资本积累和实际的外商直接投资林光平、龙志和及吴梅(2022)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我国28个省(市、区)1978~2022年间人均gdp的卢收敛情况,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地区间经济存在收敛性,但是它的估计值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吴玉鸣(2022)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说明,中国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㈣符淼(2022)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技术传播的空间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和经济活动都存在局部集聚,技术集聚度高于经济集聚,且两者的集聚度随时间增强,地理分布高度一致。

随地理距离快速下降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导致局部集聚和东西部开展不均衡问题的原因之一  针对江苏经济表现出来的空间集聚现象与地区差距问题,本文拟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二、江苏省县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    首先,画出江苏省2022年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四分图(图1)按照人均gdp的大小,65个县域被平均分为4组,以颜色的深浅代表相应县域的人均gdp的大小由图1可见,江苏省县域层次的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是极不均衡的,呈现出苏南一苏中一苏北梯度递减模式并且邻近区域的经济指标水平根本相近,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    接着,通过计算县域人均gdp的moransi指数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moran’si是最常用的检验空间自相关性的统计指标利用geoda0.9.5软件,得出moran’si=0.7445,在0.1%的概率上显著,说明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分布确实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写作论文  进一步,作出江苏省2022年县域人均gdp空间自相关聚类图(图2),图中higllhigh局部表示人均gdp高的地区被人均gdp高的地区所包围,low-low局部表示人均gdp低的地区被人均gdp低的地区所包围。

这种分布显示出江苏省县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某种空间“俱乐部〞现象人均gdp水平较高的县域(h-h地区)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而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县域(l-l地区)那么分布在苏北地区,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显著  由此可见,我们观测到的截面区域之间在地理上是一些明显具有空间依赖性的经济实体,误差项独立的假设在统计上被拒绝了,也就是说,ols估计的结果是不可信的因此,这里将地理空间维度引入研究中来,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来估计经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关心的问题是经济集聚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进行实证检验时,需要对经济增长和经济集聚分别进行度量本文选取人均gdp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县域经济的增长由于各地区在人口和面积方面相差很大,因此选取人均gdp为测度指标来衡量地区经济开展差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关于经济集聚,本文选取第二产业区位熵、第三产业区位熵和城市化三个指标来衡量经济集聚的程度i地区i产业的区位熵定义如下:其中:e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产值,∑ieij表示i产业在整个区域的总产值,∑jeij表示j地区的总产值,∑i∑jeij表示整个区域的总产值。

因此,该指标的分子是j地区的i产业占整个区域该产业总产值的份额,分母是j地区的总产值占整个区域总产值的份额,通过两者的比来评价i产业在j地区的集聚程度区位熵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集聚化水平比较低,区位熵等于或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集聚化水平较高区位熵越大,说明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在整个区域范围内的集聚程度越高  本文中令i=1,2,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j=1,2,…,65,分别表示江苏省65个县域因此,lq1、lq2和lq3(这里省略了下标)分别表示江苏省每个县域第一、二、三产业的区位熵,度量了三次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由于经济的集聚主要表达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选择第二产业区位熵和第三产业区位熵作为衡量经济集聚程度的两个解释变量     此外,城市的出现也是经济集聚的一种表现经济学家长久以来一直强调城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准确地讲,城市己被看成一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开展尺度的表达,城市化不但表现为人口向城镇聚集和非农人口上升,还表现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由农村向城市文明升级转化的过程因此,本文希望就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这里用非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各地区城市化的程度。

本文采用2022年江苏省65个县级行政区域的横截面数据,所有统计资料均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22)?  (二)模型设定  1 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首先构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npgdp=β0+β1lq2β2lq3+β3urban+ε (1)  其中,pgdp表示县域人均gdp水平,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lq2和lq3分别表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区位熵指标,urbaⅳ是城市化指标,三者用来表示经济集聚,是本文关心的解释变量  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针对经典线性回归模型(1),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引入空间依赖性相应地,空间计量模型有两种设定形式:  第一,空间滞后模型(slm),在解释变量中增加一个空间滞后变量,模型的形式为:  inpgdp=β0+ρw_pgdp+β1lq2+p2lq3+β3urban+ε (2)其中:w是空间权重矩阵;w_pgdp是空间滞后变量,定义为w_pgdg=wlnpgdp;p是空间自回归系数;ε是误差项;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原来相同  第二,空间误差模型(sem),通过误差项引入空间相关性,即假设误差项是空间相关的如果误差项是一个空间自回归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