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发展新方向:心理学对经济学影响 [摘要]:本文就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的前沿研究进行概括和梳理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一定的交叉,但研究的目标、假设和方法却殊异,这提供了经济学和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方法论依据;近年来心理学的一些新发现大大扩展了经济学对偏好和效用理论的认识;心理学的一些发现对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产生了质疑;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发现能对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反常现象进行有力的解释,所有这些预示着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关键词]:经济学心理学交叉学科NewDirectionofEconomics:PsychologicalInfluencesonEconomicsAbstractThispapersbehaviorsleadtoabundantpsychology-economicsresearch;newpsychologicaldevelopmentsexpandtheconventionaleconomicpreferenceandutilitytheory;judgmentbiasesunderuncertaintyposemoreradicalchallengestoeconomicmodels;newpsychologicaldevelopmentscouldexplainmanyofabnormalitiesofeconomics,allofwhichrefertoanewdirectionofeconomics.JelClassification:D81;D84;D90一、引言经济学和心理学是人类学科门类中的两大重要知识门类,两者的研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交叉。
前者研究个人和厂商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其研究目标是要揭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最后的均衡结果;后者是研究一定的社会环境或情景下个人和集体的行为特征及动机,其研究目标在于理解和认识人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情境下的决策、判断及其背后的动机和根源其实早在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这样的内容交叉就一直存在和延续着,曾经有数不清的经济学家阐述和研究过经济学的心理学基础及二者之间的关联,这些经济学家有AdamSmith、JeremyBentham、Jevons、Edgeworth、AlfredMarshall、Keyens、MaxWeber、JacobViner……然而,自从1890年WilliamJames的《心理学原理》产生的一个多世纪来,心理学的很多发现却一直受到经济学的排拒和坚决反对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样的研究才有比较大的进展,一是,经济学家开始正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逐渐将这些成果引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二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利用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原则处理理论问题,至此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才提到了该交叉学科的研究议事日程上本文认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尚在发展,它们对人类行为的认识程度在提高,因此,简单地给出任何一种肯定的结论也许并不科学,而且很可能还会误导更进一步的研究,而真正科学的态度也许是:看何者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和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
本文并没有就经济学对心理学的影响进行回顾和评论,相反,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简要地回顾和梳理这些心理学发现及其对经济学的影响,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以及经济学的发展有所助益本文的安排如下:本文的第二部分对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之间的差异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从心理学有关偏好的一些新发现入手,重点讨论了经济学上的偏好理论、效用理论及其现实扩展;第四部分着重阐述心理学上有关人们形成判断和信念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偏差及其对经济学研究的质疑;第五部分讨论心理学的发现在经济学中的一些应用;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展望二、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前提假设和方法差异从研究假设来看,传统经济学常常借助两个关键的假设来模型化个人的经济行为:一个是理性假设,所谓理性,是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消费者和政府等会利用一切可用的信息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是自私自利假设,是指经济行为人始终以自身的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作为决策的目的换句话说,传统经济学认为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等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一般而言,他们都会利用最佳的方法收集各种与己有关的信息,然后对它们进行细致精确的计算,最后,在此基础上会合乎逻辑地和理智地选择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这一说法有这样三层涵义:一是信息是完备的,“经济人”能够获得信息并充分利用这些可获得的信息;二是“经济人”的决策方式是前瞻式的,即他能够考虑到他当前决策对于未来的后果;三是“经济人”的决策结果是优化决策的结果,因而不存在所谓有意识的人为偏差这三层涵义意味着经济学中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将主要受制于信息和物质等外在因素,换句话说,经济行为人的决策不过是对这些外在刺激的一个良性反应,它与行为人可能受到的内在刺激关系不大反观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领域,它们则主要将人类的行为视作为一个能够进行编码和解码的反应系统来研究,只不过是人类这个认知系统并不象机器系统那般,只会对外在刺激做出机械式和程式化的反应,相反,人类是以一种自觉的和理性的方式进行着这个过程当然,心理学也承认“理性”在这个系统中的地位,但是,心理学并不象经济学那样对“理性”推崇备至,它们认为理性本身以及它在人们行为决策中的影响程度还尚待研究不仅如此,认知心理学还认为整个人类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还受制一些不自觉的、非理性的甚至冲动性的因素,比如,情绪、环境、行为人原先的信念和脑中的记忆留存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而不单单是理性决策结果相较而言,内在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将作用于人类的行为本身,而外在的因素对行为的作用程度则相对小些,所以,人类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是如此复杂,简直难以用“理性”穷尽。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假设的数学化和正规化、推理的逻辑化和一些复杂的经验检验等这样一来,一个正规的经济学理论就必然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命题——一个严格定义的目标函数、一个决策信息集以及一系列的约束条件,然后,在这些条件下对目标函数进行最优化求解,这样,如果数学求解正确的话,那么,该经济理论便可能被认为是构建正确否则,该经济理论很可能会被认为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传统经济学求解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然而,问题似乎并没有如此简单,因为经济学所进行的这些前提假设、所使用的这些研究方法必将产生这样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学家必须对人类的认知、偏好和行为进行高度的简化和概括,否则,经济理论就难以构建但是,“有所得必有所失”,经济学这样做的结果恰恰在客观上遗漏了人类行为中一些难以简化和概括、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内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心理学并不必受制于理论的数学化、高度的抽象化和概括等方面的影响,它完全可以对人类行为的一切本质特征和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因此,心理学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该问题是否能够被简化和概括,而是哪些因素将会影响到行为人的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影响行为人决策的因素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如何。
因此,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经济学和心理学的问题似乎便成为这样一个两难抉择,一方是以问题的正规化、抽象化和一般化见长,而另一方则以问题的非正规化、现实性和多样[1][2][3][4][5][6][7][8]下一页 性见长 概而言之,从研究假设来看,二者之间是如此悬异,前者重视外在刺激,后者则重视内在刺激;从研究方法看,前者是正规化、逻辑化和实证化,而后者则不受制于此,它更强调问题的本质特征、现实性和描述性尽管在这两方面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差异悬殊,但是,从两者的研究对象来看,它们都涉及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都涉及到人类内在动机与外界刺激的关系这一范畴,因此,经济学和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一定的融合和交叉也应该是情理中事另一方面,由于双方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也许恰恰可以提供我们把握人类行为这个复杂而又动态的问题的更多视角,从而为人类更好地、更加科学地认识自身、认识社会提供良机,这也许正是我们从事心理学与经济学相互影响研究的方法论依据三、不确定性与偏好理论、效用理论参考依赖、损失规避、敏感性递减与偏好水平近年来,心理学对偏好问题的认识水平大大提高。
参考依赖就是这些新发现之一所谓参考依赖,是指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中,他的个人偏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决策者个人心理上的那个参照系,而并不一定依赖于决策者的收入、福利和境况的总水平比如,一个储户原打算将自己闲置不用的美元存入当地银行,他心理上的利率水平为%左右,因为这是他在美国所看到的利率水平,可是,当他到回当地以后才发现,当地银行美元的挂牌利率只有%,大大低于他的心理价位,于是,他大失所望,不仅没有存钱,而干脆将自己原先已存入的美元也拿出投资房地产生意参考依赖是心理学家Helson发现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当时,他发现:人们在对温度、亮度、声音等的变化作出反应的过程中,过去已有的经验或者现有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温度、亮度、声音等的适应水平后来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在研究消费和收入的关系问题时再次印证了该原理参考依赖反映了现实中人们对偏好的认识可能与经济学家们眼中的偏好并不一样,这意味着经济学在进行效用分析的时候,应该将人们的习惯性的消费水平ct作为一个重要的决策变量纳入效用函数,比如,传统的效用函数为Ut,它表示某消费者在t时刻消费量为ct时,他的消费带给他的效用水平。
这样,若我们以rt代表该消费者的参考水平,那么,他的效用函数就应修改为Ut,其中,rt成为第二个自变量,它主要取决于过去的消费量或者自己预期的消费量另一个与参考依赖相关的原理是损失规避,损失规避意味着人们在面临同等数量的损失和收入的时候,对损失的反应要比对收入的反应来得更加敏感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以x轴的正半轴代表收入,而以它的负半轴代表损失,y轴代表损失或收入带来的负效用或正效用,那么,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轮廓图形值得注意的是,从图上可以看出,第三象限的曲线较第一象限的曲线更为陡峭,它说明人们在面临损失时表现出损失规避,而在面临收入时并不如此;两条曲线中间的交点是c=r时的情形,它表示损失和收入相等,消费量等于参考消费量,这时他没有得到什么东西,也未损失什么,因此,他的效用水平为零需要明确的是,在经济学中,凹效用函数也可以表示这样的情形,即金钱损失带来的负效用大于相同数量的收入带来的正效用,但是,凹效用函数说明的主要是风险规避这一事实这里,损失规避的含义与风险规避是两码事,前者是决策者对同等数量的损失与收入的反应程度大小不一,后者是决策者对收入和损失的反应程度相同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的效用曲线在参考水平处突然发生急剧的变化,而在风险规避的情形中,其效用曲线在即使有小额收入时仍是原来的样子。
图2给出了风险与效用之间的关系,OA代表了风险爱好,OB代表风险中立,OC代表了风险规避的情形,如果将这两张图放入一张图中,情况便显而易见损失规避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禀赋效应它是Thaler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原理是:一旦人们拥有一种商品以后,他们就会比没有该商品以前更加珍视它Kahneman,Kentsch,andThaler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此概念进行了很好的说明一次会议前,有1/3的人桌子前面被放了一个零售价格为5元的饰花杯子会议开始后,所有面前有杯子的人均被告知该杯子已属他们所有,每位杯子的接受者同时收到一份调查表,调查表告诉他们:杯子的接受者有权卖掉该杯子,但是,卖价随后才能决定:卖掉杯子,得到卖价数量的货币;留下杯子,当然可以将它带回家结果,所有已拥有杯子的人的卖价范围从到元不等而那些没有拿到杯子的人同样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