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格心理学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55KB
约7页
文档ID:475401278
人格心理学_第1页
1/7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格的概念一.何为人格1. 从心理学源头上看:个性心理 斯芬克斯之吻“人,认识你自己”2. 从资源上看面具旨义为人格的两层意思 蕴蓄于中,行诸于外1)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2) 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二.人格心理学定义1. 奥尔波特列举出 50 种不同的定义,足见人格概念的分歧,同时还表明人格的复杂性2. 但众多定义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看法,即认为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 念3. 黄希庭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他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是在能力、情绪、需 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 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三.人格的基本特征1 人格的整体性1)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 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但在真实的人身上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 成一个有机组织2)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精神内部分裂是此病的本质2. 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表现为两个方面 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 人格跨情景的一致性3. 人格的独立性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4. 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1)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共有的2)社会化: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四.对人格的理解人格和个性个性: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特征个性仅表达人格的独特性,但人格还有整体性等特点 人格这个概念比个性具有更多的内涵五.人格因素及其结构 人格是一个系统,并非是有单一特征构成,他是受一定个性倾向制约的心理特征组合而 成的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包括许多成分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六.人格的作用1. 良好的人格是身心健康的基础1) 良好的人格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不良的情绪能过激活体内有毒物质,击溃集体的保护组织,提高人体免疫力2. 不良个性与病态心理 由于个性心理的不完善和被扭曲,进而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促使更 多的一系列功能性紊乱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感知觉发生异常,思维发生异常和紊乱,也 进而就成幻听、幻觉、幻想的基础,成为精神障碍的根源。

这就是病态心理反生的机理 七.研究人格的目的理解人性,了解人性行为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预测人的行为(医疗、职业(择业、招聘)、学业 改变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培训、医疗、人际第二节:理论与方法:人格心理学家如何做研究*关于科学方法“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 的主要条件”——马克思《神圣家族》*关于心理研究的质疑 “心理学用了繁琐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结果却证明了一些常识”——真的如此吗? 后见之明偏差:当人们得知某一事件的结果后就会放大原先对此的预测一.缘起:范式 何谓范式?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包括科学理论、定律、方法和技术,以及科学家共同体的信念、世界观、方法论或特有 的解决学术问题的立场等人格心理学的定位:前范型科学多个范型或学派竞争大理论和小理论并存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精确性 可检验性 概括能力 简洁性 逻辑一致性 有用性 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设想自由意识——决定论 理性——非理性 整体说——元素说 素质论——环境论 主观性——客观性 前动性——反应性 稳态——异态 可知性——不可知性 可改变——不可改变1. 精神分析论范型1) 弗洛伊德 创立、内容十分庞杂 该学派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2)研究的主要问题: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对日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发 展出来处理内容驱力和外部刺激的自我适应功能3) 该学派的研究方法:临床的个案研究 评鉴技术主要采用:梦的解析、自由联想和 投射测验等4) 新精神分析论 反对弗洛伊德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对人的悲观主义 强调自我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2. 特质轮范型1)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以特质的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景的一致性 和跨时间的持续性2)特质与类型经常有联系,但特质论并不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通常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3)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他们在这些特质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质 构型3. 学习论范型1)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动力,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或主要来自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2)研究的主要问题:行为是如何习得的4. 现象学范型1)关注人的主观经验,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通常不关心人的动机、特质、强化史或对 行为的预测2)包括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存在主义的人格理论和忍知论的人格理论3)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自我、自我实现、生命的意义等重要问题4) 研究范式:知识的本质以及如何获取实证主义范式构建主义范式实用主义范式决定论理解行为效用简化论多重参与意义问题中心理解观察与测验社会与历史结构多元论理论检验理论创建只想真实世界的实践研究策略:量化研究策略:质性研究策略:混合常用实验、调查等,喜欢 量化常用参与观察、现场研究, 强调人际互动“道不忌器,商不背利”常用混合 研究设计5. 从范式到理论1)范式提供观察问题的视角,而理论则在于解释所看到的东西2)原理是被发现而非创造,而理论是对特定领域相关观察的系统解释3)理论借助概念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变量是某种特别的概念,有多个属性4)从理论中可以发展出命题,从命题中可以得出假设理论缺口——》特定假设理论发展《——研究检验6. 从假设到方法方法重点回答问题观察法描述现象的本质是什么?相关法预测知道了 X,能预测Y吗?实验法因果变量X是变量Y的原因吗?二.观察法:描述外显行为1. 观察法及其相关概念1)观察法:是研究者观察人们的行为,并对其测量值或行为印象加以记录的一种方法2)参与观察:观察着与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互动并尽量不对情景进行任何改变3) 参与观察者:观察者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的身份,并与被观察者共同参与活动全过程, 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进行观察的观察者2. 档案分析法:观察法的一种形式,由研究者考察一个文化中所积累的文件记录或档案(如 日记、小说、杂志、报纸等)3. 实验观察法:观察者对周围条件、观察环境、观察对象等观察变量做出一定的控制,采 用标准化手段进行观察4. 如何判断观察的准确性? 评分者信度:只有两名或以上的人对同一组数据进行独立观察和记录时,不同评判者之 间的一致性如果不同评分者得出的观测结果相同,那么就能保证这些观察并非个人主观扭曲的印象5. 观察法的优点1) 他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要其他中间环节。

因此,观察的资料比较真实2) 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能获得生动的资料3)观察具有及时性的优点,他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4)观察能搜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资料6. 观察法的缺点1)受观察对象的限制2)受观测者本人的限制3) 受观察范围的限制4)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 三.相关法:预测变量关系1. 相关法及其相关概念1)相关法:系统地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继而评估其关联性的方法2)相关系数:衡量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做出预测程度的统计量3) 调查:相关法常用技术,选取一些人作为样本,询问其态度或者行为的研究方法2. 调查问卷设计的一般程序研究课题 调查对象\ /建立假设,确定变量X、Y——1 修确定X、Y的变数数目—— 订设计问题语句 ——I试题I发放使用3. 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1) 前言(指导语)内容: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调查对象如何作答 调查队被调查者的好处 目的:获得完善回答,消除被调查者顾虑2) 个人基本资料 个人基本因素:年龄、工作地点、职业、工作年龄等 教育条件因素:教育程度、年级、 成绩等级、业余爱好等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人口、父母职业、教育程度等3)事实性问题 目的:调查客观存在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 存在性事实:“是否有”“有多少” 行为性事实问题“曾经发生过的行为,包括实践、地点、行为方式等多种内容4)态度性事实 内涵: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无法直接测量,只能从人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他方面加 以间接判断 态度测量的两个指标:方向性:喜欢或者不喜欢,肯定或者不肯定 强度:喜欢或者厌 恶、肯定或者否定的程度5)问题类型提冋力式回答方式自由记述式描述填答式有—(人),有—(台)二元选择式(正/误)(是/非)(有/没有)多重选择式(A)(B)(C) (D)排序式()()()()评等式(5) (4) (3) (2) (1)分配A 占()%, B 占()%, C 占()%,6)设计表达问题的语句 基本要求:用词通俗易懂、标准简短 不要使用模棱两可、容易产生歧义的词 不要使用 诱导性或倾向性的用词 问题要具体 注意敏感问题的提问方式7)调查问题常见错误 一问两答型错误 含糊不清问题 措辞水平 诱导性问题 敏感性或威胁性问题 否 定性问题 答案界限不清 问题答案不匹配 问题过于抽象 问题太长 问题难以回 答 问题和答案重复8)调查中敏感问题的设计情景设定法焦点转移法句子完成法人格模拟法9)相关法的优点、要点和缺点 优点:借此可以判断一些难以观察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要点:从总体中选取样本的代表性的能力 缺点:相关不等于因果四.实验法:探讨因果联系1. 研究方法于心理学的意义 “把实验法应用于心理问题是心理研究史上无可比拟的伟大杰出事件”----E ・ G •波林(美 1886--1968)2. 实验法以及相关的概念1) 实验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情境中,并确保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一致,借此探 讨自变量所产生的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 自变量:研究者操纵或改变的变量,目的是了解其是否会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3) 因变量:研究者所测量到的变量,目的上市了解其是否会受到自变量的影响3. 实验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实 信息收集 反应测量验 < 实验 < 实验者 弓手段 9对象刺激干预操纵控制4. 实验案列:艾宾浩斯记忆研究结论: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的曲线5. 社会心理学总常用的欺瞒与事后解释6. 实验的内部效度1) 内部效度:确保除了自变量以外,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变量2) 随机分配:让所有的被试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的任何一种情景中去的过程3)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相对的排除被试人格或背景上的差异4) 研究问题:研究者观察到的社会问题7. 实验的外部效度1)外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情景或其他人身上的程度2) 情景的概化:现实真实性VS心里真实性3) 人群的概化:保证被试从总体中的随机选择第三章:人格特质论物质流派的主要特征1) 假设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称之为“特质”2) 一种特质是一种人格维度3) 通过测量比较,描述人格特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