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2KB
约6页
文档ID:410252146
《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_第1页
1/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2课时)教学双向细目表、、'教学水平学内容\、识记()理解()综合()评鉴()应用()重点难点文学常识作者辛弃疾V字词句识尽愁、为赋、强、欲说还休VVV段落篇早上阙VV下阙VV主题表现了词人受压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VVVV修辞语法写作手法对比VVVVV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VV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学习单学习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学习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理解词的主题一、学习导航:1、辛弃疾(1140-1207),字(),号(),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而今识.尽.愁滋味:()(2)为.赋.新词强.说愁:()()(3)欲.说.还.休.:()3、朗读词三遍,注意读音和节奏:4、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二、学习检测:1《丑奴儿》中词人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的报国之仇整体理解: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鉴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二.词文评讲: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A. 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B.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7“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三、课堂小结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滋味”、“识尽愁滋味”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五、板书设计: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对比、反衬过度:爱上层楼下片:如今识尽愁五、拓展迁移:同学还能背诵什么辛弃疾的词作?概括辛弃疾的词作特点?1、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2、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在词的领域内进一步开拓题材,扩展意境,转变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他沿着苏轼“以诗为词”的道路,进而又“以文为词”;将经史子集任意驱遣,并以口语入词,摆脱音律和纤艳语言的束缚,融汇诗歌无事无意不可入,辞赋铺叙敷衍、散文舒卷自如、宏放不羁的特点,构成了辛词的豪放风格辛弃疾的词以豪放为主导,但又能兼有清丽、飘逸、甚至缠绵的风格。

一部《稼轩词》,或慷慨,或委婉,或清新,或雅洁,风格多样,不局限于一体一式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除了表现在风格的多样化上,还表现在雄奇阔大、瑰丽奇伟意境的创造上辛弃疾的战斗经历、报国宏愿,以及过人的才识、胆略、豪气,使他在词里所表现的往往是阔大的场面,飞动的形象;这变化飞动的意象,渗透着词人激荡奔放的感情,形成了雄奇阔大的意境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使辛弃疾常驰骋于浪漫主义想像,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创造出瑰丽奇伟的意境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学习单答案:学习检测1《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2略3、.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答案:“少年之愁”指的是未作新词而无愁找愁,无病呻吟,乃普通文人的通病而今之愁”却决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4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