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0大儿童学心理学实验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34KB
约11页
文档ID:417225715
10大儿童学心理学实验_第1页
1/11

10大儿童学心理学实验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5)--婴儿的社会行为模仿他人是最基本的而社会行为之一虽然模仿对成人来说再自然不过, 但对年幼的婴儿来说,的确是个挺艰巨的过程模仿的核心是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区别一瑞士著名心理学家Jean Piaget (皮 亚杰)认为对于婴儿来说,这并不是很快就能做到的他认为,婴儿要到8-12 个月才能模仿他人吐舌头1977年,牛津大学Andrew Meltzoff和华盛顿大学的Keith Moore发表了 一项研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质疑这项研究后来成为了儿童心理学的一项 经典实验他们的实验非常直接一位实验者坐在12-21天大的婴儿面前,对着婴儿 吐舌头、张大嘴、撅起嘴唇并摇动手指之后实验者一脸平静地看着婴儿,等 待他的反应很明显,婴儿在模仿他这项实验的关键是确定婴儿的确是在模仿实验者,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吐 舌头或者张大嘴换句话说,这真的是模范还只是一些不能算作社会性互动的 本能动作?到底是不是模仿?Meltzoff and Moore对其他各种可能的原因进行了排查:婴儿是不是单纯因为实验者而感到兴奋?大概不是:当实验者张大嘴的时候, 婴儿也张开嘴,但却没有吐舌头。

实验者吐舌头的时候,婴儿才吐舌头这些模拟是不是一种反射性动作?大概不是:即使实验者吐舌头的时候婴儿 含着奶嘴,如果随后取下奶嘴,婴儿也会跟着吐舌头是不是父母事前训练过孩子?不是家长直到实验之后才被告知实验目的实验者在最初吐舌头或者努嘴之后,有没有一些其他的面部表情给了孩子 提示?没有实验者的面部被录了下来并进行单独的评定,在〃婴儿反应期〃的段 时间内,他的面部表情被评定为"空白"与生俱来的社会性技能对那些认为婴儿天生具备部分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来说,这项研究无疑是他 们的一张王牌这项实验后来被多次验证,说明婴儿并不需要赤手空拳闯天下, 从很早起开始,他们就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且可以模仿他人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6)--儿童何时开始理解他人的想法〃读心术〃是每个心理学家都梦寐以求的超能力它不仅会让心理学实验事 半功倍,想想看,能够成为另外一个人去感受他的经历,实在是太神奇了!虽然心电感应还只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但是大多数人只要转换个角度,都 有本事在某种程度上钻进别人脑袋里看看我们之所以能够钻进别人的脑袋,是因为我们大脑是个超级模拟器一比方 说,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型,预测网球从哪里飞过来,然后判断是上网截击还 是到底线防守。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想法、 目的或者可能的行动实际上,如果不能模拟别人在想什么,我们就会在社会 生活中无所适从心理理论心理学家将这种模拟或者猜测他人想法的能力称之为〃心理理论〃儿童出 现心理理论,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不能成功发展 出心理理论,是孤独症的主要特征萨尔茨堡大学的Heinz Wimmer和Josef Perner利用错误概念进行的实验, 为心理理论何时出现提供了最早的实验证据为了证明心理理论何时出现,研究者们需要孩子通过错误概念的测试来判 断要通过这项测试,孩子需要明白别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不一样这对那 些刚接触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这可是个很大的挑战错误概念的测试Wimmer和Perner的实验对象是3至9岁的孩子,他们给孩子们讲了一个 叫做Maxi的男孩的故事Maxi的妈妈买了巧克力回家做蛋糕Maxi看到吗妈 妈吧巧克力放进了蓝色的橱柜,之后Maxi就去出去玩了与此同时,妈妈用巧 克力做完蛋糕,把剩下的放到了绿色的橱柜里Maxi玩完回家觉得很饿,就想 拿些巧克力来吃实验者问参加实验的孩子:Maxi会到哪个橱柜找巧克力?(而 不是巧克力放在哪个柜子里)在实验中,实验者还用玩偶和火柴盒表演了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有更直观 的理解。

结果结果显示,3到4岁的孩子一般不能通过这个测试,他们会回答巧克力实 际的位置,而不是Maxi以为巧克力在哪他们不能理解:虽然自己知道巧克力 在哪儿,但是Maxi并不知道Wimmer and Perner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能通过Maxi的视角,构建一个 与自己世界不同的心理模型也就是说,他们还不具备心理理论从4、5岁开始,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仿佛一夜之间,大多数孩子们 突然可以指出Maxi认为巧克力在哪个柜子里,而不是自己所知道的真正有巧克 力的柜子但是,有些孩子已经5岁了,还是很难理解别人可能会有错误的想 法最后,6岁大的孩子都可以理解别人对世界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纯真年代的终结这个实验指出,在4到6岁的时候,孩子们开始具备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技 能,这对他们日后能否在社会中应对自如至关重要他们开始知道,别人的想 法可能是错误的,自己可以说谎,别人可以欺骗他们从某种意义上,丧失这种纯真有些遗憾;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这是想要在 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必要基础4岁左右,孩子们开始理解我们并不是生活 在一个绝对的世界中,实际上我们在自己的脑袋里建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模型, 而这个模型很容易就会出错。

质疑和其他解释像很多儿童心理学研究一样,这个实验也引发了关于如何解释试验结果的 争论研究者们对其中的一些疑问进行了说明:实验的时候,孩子专心么?是的他们正确地回答了一些问题,说明他们很 专心年龄小的孩子会不会把故事忘了?不会他们通过了一个记忆测验年龄小的孩子是不是没考虑问题,所以指出巧克力实际在什么地方?在另一 个实验中,特意让孩子们停下来想一想一但这对年龄小的孩子没什么帮助在这个实验受到质疑的同时,心理学家有发明了其他检查孩子的心理理论 的研究方法至今,这些实验仍在世界各个角落使用着,发掘我们最初是在何 时、如何拥有了解他人思想的能力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7)--物体恒存在婴儿的直觉二科学家的论证?--儿童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如果宇宙中的物理定律发生改变,周围发生的事情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进入 了爱丽丝的梦世界在那里,重力失去了作用,物体运动不再遵守惯性定律、 物体也可以突然消失,变得无影无踪这样的梦境之所以让人惊奇、眼花缭乱, 正是因为我们太过熟悉正常的世界是怎么一个模样对于刚刚进入这个世界的婴儿,他们可能会觉得周围的环境就像一场无厘 头的梦,即使最平常的事情也会让他们新奇不已在他们的小脑瓜里,没准会 冒出这样的问号:哇哦,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这个世界会去哪儿啊?他们会不会早就有了答案:他们直觉地知道,即使自己不能直接感受到, 那些东西依然存在?心理学家对婴儿一岁内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进行研究,努 力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什么是物体恒存在?物体恒存在是指〃即使眼睛看不到,某件物体也依然存在〃这一对客观世界 的认识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儿在12个月之前不可能具备这个 概念伊利诺伊大学的Renee Baillargeon教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这一观点 进行挑战实验利用了儿童会对〃不可能〃事件会表现出明显的吃惊,因此会更 为关注这一道理,来证实孩子是不是了解物体恒存在穿墙而过?--不可能场景实验有一项实验是让6个半月的婴儿看着一辆小车从坡道滑下去半路有一块 遮板挡住了婴儿的视线,通过遮板的时候婴儿就看不到小车,之后婴儿又可以 看到小车有一种情况是婴儿看到遮板后面放了一块障碍物,但是放开小车的时候, 试验者做了一些手脚让小车可以顺利通过障碍所以小车还能很神奇的从遮板 的另一侧出现上述〃不可能〃情况会和〃可能〃情况进行比较,也就是障碍物并没有妨碍小 车的运行的情况Baillargeon发现,婴儿观察不可能情景的时间更长这说明他们明白即 使看不到障碍物,但它依然存在这似乎为婴儿理解恒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证据当所有情况放在一起,剩下的解释可能就是真相Baillargeon教授在随后的实验中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情况。

他用玩具兔子、 玩具老鼠、玩具胡萝卜等来代替小车和障碍,并设计了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不 可能〃情况每个〃不可能情况〃之后都会进行严格控制的〃可能情况〃,并逐一进 行实验对比在每项实验中,婴儿注视〃不可能事件〃的时间普遍更长,可能他 们在想自己是不是在做梦现在,通过这些实验发现,三个半月的婴儿可能就对物体恒存在有了一些 基本认识虽然有些人也提出其他的解释,但如果所有这些实验放在一起,那 么儿童了解物体恒存在应该是最自然的解释了天生物理学家一有时直觉就等于真理基于这些实验结果,Baillargeon等人认为,周围的花花世界对于婴儿并 非毫无意思相反,婴儿好像是个天生的物理学家,能够对例如重力、惯性、 物体恒存在等进行简单解释所以,也许在婴儿的眼中,世界并不是个无厘头的梦境他们当然有很多 新鲜事物要学、很多事情让他们吃惊,不过他们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了解 了一些万物运行的基本常识,而不是对这个世界全然无知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8)--语言发展从婴儿出生到他们说出生命中第一个字的这一年里,可能最让他们印象深 刻的应该是这条漫漫长路的第一步这一步就是分辨那些说话的声音,并进行 归类为了明白这到底多难,想象一下你听到一种完全陌生的语言。

对你来说外 国话字和字、词和词联成一片,听起来就像不间断的噪音小婴儿面前就有这么一座大山,但是分辨词汇对他们来说还早得很,他们 最初的一道关是在声音这个更低的层次婴儿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分辨说话的 最基本兀素--音素,也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声音发现〃b〃和〃p 〃的区别在1971年布朗大学的Peter DEimas和同事的经典实验之前,心理学家并 不确定婴儿什么时候能够区分音素Eimas和同事的实验对象是1到4个月的婴儿,目的是测试他们能不能区 分〃b〃音和〃p〃音要知道这两个音之间只有10毫秒的区别,区别的难度可想而 知要能够听到这么细微的区别,婴儿的耳朵必须非常灵敏他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探测婴儿是否注意到了从一个音变成另 一个音他们让婴儿叼着一个假的乳头,用来测量婴儿吸吮的频率他们的想 法是,吸吮频率可以反应婴儿对于周围发生的事多感兴趣他们越感兴趣,吸 吮的频率就越高在实验中,婴儿重复听到〃b〃这个音最开始婴儿觉得这个音挺有趣,所以 他们吸吮的速度也比较快过了一会,他们觉得无聊,吸吮的速度也就降低了这个实验的关键是:在有些实验场景中,会变成〃P〃,而另一些场景中一直 是〃b 〃音。

实验者通过吸吮频率的变化,来证明的是婴儿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 以此说明他们他们能否区分〃b〃和〃p〃音之间微小的差别分辨音素的天生本领Eimas和同事们发现,一个月的婴儿都能区分出〃b〃音和〃p〃音的区别像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很多心理学家根据这些发现认为,婴儿天生就有 能力区分那些只有细微差别的声音而这个能力正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大多数语言有40个左右不同的音素,而婴儿最终的任务是熟练掌握所有音 素在婴儿最初的三个月,他们会或发出各种声音,但是没有一种声音像〃说话 〃的但是,部分因为这种天生的区分音素的本领,3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开 始发出一些像元音的声音了他们征服了最初的几个因素,并为学习说话做好 了准备开口说话虽然婴儿天生一双能分辨语言的好耳朵,婴儿11个月开始,情况发生了微 妙的变化研究表明,成人可以分辨的音素远比婴儿少的多这是因为11个月以前的婴儿,他们可以熟练分辨所有不同语言中可能出现 的音素不过11个月以后,婴儿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第一语言,只要能分辨母语 中的音素就够用了,因此渐渐地丧失了分辨其他语言因素的能力婴儿开始专 门学习一种语言11个月时的对一种语言中的学习分化,对母语中40种音素的专攻,以及 其他言语过程,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