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王弼集校釋》商兌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51KB
约2页
文档ID:421550842
《王弼集校釋》商兌_第1页
1/2

王弼集校釋?商兌 ?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8月出版,樓宇烈校釋由於校釋者學術水平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此書出版後不久,鍾肇鵬教授、王葆玹教授即發現問題,並及時地寫信、撰文指出其中的假设干錯誤和疏漏之處雖然校釋者在態度上“從善如流〞,可是,該書直至 “1999年12月北京第3次印刷〞的版本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而有些問題,其實很簡單;有的只要與出土文獻稍一對照,或者結合上下文語境運用一點文字、音韻、訓詁方面的常識,便會迎刃而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不知爲何,校釋者總喜歡在缺乏版本依據的情況下妄改古書下面以楼氏?老子?六十五章王弼注“校釋〞中的兩個問題爲例,來探討一下校釋古籍的方法 (一) ?老子?原文:“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王弼注:“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陶鴻慶將王弼注文中“多見巧詐〞校爲“多智巧詐〞; 樓氏“校釋〞從之此句“明〞、“愚〞 對舉,二字均爲“使動用法〞,意思是“使民明〞、“使民愚〞所以,“使民明〞是指:使“民〞清楚、明白什麽是“巧詐〞,並在行爲上表現出來;這當然就泯滅了“民〞原始純樸的本性,也就遮蔽了“道〞多見巧詐〞中的“見〞字,乃是“現〞的本字,可釋爲“表現出〞。

所以,王弼注:“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注中“見〞〔現〕與“蔽〞亦對舉 ,其對於“明〞字的解釋,並無差錯樓氏未通文字學,讀不懂古注;又輕信誤說,取捨失當,妄下雌黃,此乃校釋古籍之大忌〔二〕?老子?原文:“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王弼注:“智,猶治也,以智而治國;所以謂之賊者,故謂之智也……〞此句?老子?原文,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作:“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 ;不以知知邦,邦之德也〞帛書?老子?乙本中,“邦〞字皆作“國〞,其餘則均同甲本顯然,甲本文字,近於?老子?原貌乙本“邦〞字作“國〞,乃因避漢高祖劉邦之諱此處對照帛書可以看出,“知〞與“智〞、“治〞,均可相通所以,王弼注云“智,猶治也,以智而治國〞,文字上並不誤意思是說:智巧的“智〞,就如同治理的“治〞,指用智巧而治國 王弼注云“所以謂之賊者,故謂之智也〞,其中“故〞通“固〞,意爲“本來〞 意思是說:所以稱爲“賊〞的,本來就是稱爲“智〞的由此可知,這裏無論是?老子?原文還是王弼注文,均未有誤而樓氏對王弼注點錯了標點,又不明通假、訓詁 ,不對照出土帛書,在“校釋〞中斷言:“此句注文多訛誤,不可讀 。

〞然後便臆改古書,認爲“如此則文意自通〞樓宇烈教授這樣來做“校釋〞,方法是不可取的雖未必嚴重到能禍國殃民,卻也實在於世無補了!以上芻議,不當之處,敬請海内外專家前輩批評指正!注釋:1、中華書局1979年5月出版的?荀子新注? ,署名“北京大學注釋組〞, 注釋中未運用任何出土文獻資料,使用前人的考據注釋成果而不提姓名,甚至誤將大段的?荀子?原文脫落遺漏此書最後的主要統稿人亦是樓宇烈2、見書後校釋者樓宇烈寫於1984年8月的“重印後記〞王葆玹教授的文章題爲?〈穀梁傳疏〉所引王弼〈周易大演論〉佚文考釋?,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3、見?讀諸子札記·讀〈老子〉札記〔附:王弼注勘誤〕?4、?老子?中“見素抱樸〞、“復歸於樸〞、 “樸散則爲器〞的“樸〞,即指“道〞5、上古無“現〞字,“顯現〞意義的“現〞都寫作“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彗星見於東方〞, “見〞即同“現〞6、古注中云“某猶某也〞,被解釋的字和用來解釋的字之間,常有音近義通的關係說文?段注云:“凡漢人作注云‘猶’者,皆義隔而通之〞樓氏“校釋〞將王弼注“智,猶治也〞,臆改爲“智,猶巧也〞則顯然未合此例7、樓氏誤將王弼注標點爲:“智,猶治也。

以智而治國,所以謂之賊者,故謂之智也〞2000年1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