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 第一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的概念与特点 2第二部分 短临天气预警的类型与发布程序 5第三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技术手段 7第四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误差评估 10第五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社会经济影响 14第六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8第七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国际合作现状 22第八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25第一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的概念与特点关键词关键要点短临天气预报的概念与特点1. 时间尺度短:短临天气预报的时间尺度一般为0-6小时,通常用于预报未来几小时内的天气变化2. 空间范围小:短临天气预报的空间范围通常为几十至数百公里,聚焦于特定区域的天气变化3. 分辨率高:短临天气预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信息,能够准确预报局地尺度的天气现象短临天气预报的难度与挑战1. 天气变化剧烈:短临的天气变化往往剧烈且难以预测,特别是对强对流天气(如雷暴、龙卷风等)2. 数据稀缺:短临天气预报需要大量的观测和分析数据,但在一些偏远或数据稀缺地区,获取这些数据可能较为困难3. 模型复杂:用于短临天气预报的数值预报模式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多种物理过程和参数化方案,对计算资源要求较高。
短临天气预报的技术方法1. 数值预报: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对大气状态进行预测,生成高时空分辨率的天气预报信息2. 临近预报:利用历史天气数据和天气演变规律,对未来短时天气进行外推预报3. 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训练数据模型进行天气预报短临天气预报的应用领域1. 灾害预警:提供针对强对流天气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信息,为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提供支持2. 交通安全:为航空、航海、公路等交通部门提供短临天气预报信息,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3. 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提供天气预报信息,指导农事安排和农作物保护短临天气预报的发展趋势1. 高时空分辨率:提高短临天气预报的时空分辨率,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天气预报信息2. 人工智能集成: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相结合,增强预报准确性和稳定性3. 智能预警系统:开发针对不同天气风险的智能预警系统,提供及时有效的灾害预警短临天气预报的概念短临天气预报是指临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天气变化的预测,通常是指未来0-6小时内发生的天气变化与常规天气预报相比,短临天气预报具有时间尺度短、预报频次高、针对性强等特点短临天气预报的特点1. 时间尺度短:短临天气预报主要关注未来0-6小时内发生的天气变化,其预报时效性极强,要求预报员能够准确把握天气演变的趋势和速度。
2. 预报频次高:为了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恶劣天气,短临天气预报通常采用高频次的预报模式,如10-15分钟一次的定时预报或根据天气变化情况不定时发布的预报3. 针对性强:短临天气预报针对特定区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细、准确的天气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4. 多手段综合:短临天气预报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天气观测和分析手段,包括气象雷达、卫星遥感、高空探测、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等,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 预警性强:短临天气预报注重预警功能,当监测到可能有强降水、大风、冰雹、雷暴等灾害性天气时,会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范措施短临天气预报面临的挑战短临天气预报面临着以下挑战:1. 天气变化复杂多变:短临天气变化复杂多变,特别是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报2. 观测系统不足:短临天气预报对观测系统的要求很高,需要高频率、高精度的气象观测数据,但目前许多地区的气象观测系统还存在不足3. 预报模型的局限性: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是短临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但其预测能力受到模型分辨率、物理参数化方案等因素的限制4. 时空分辨率要求高:短临天气预报要求时空分辨率高,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这给预报模型和预报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短临天气预报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短临天气预报面临的挑战,近年来,短临天气预报的研究和应用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 提高观测系统精度:采用雷达网、卫星遥感、高空探测等手段,提高观测系统的精度和频率,为短临天气预报提供更及时、准确的观测数据2. 改进预报模型:通过提高预报模型的分辨率、优化物理参数化方案,增强预报模型的预测能力,提高短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加强预报员培训:加强预报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短临天气变化的识别和预报能力,提升预报员的临机应变能力和预警决策能力4. 用户定制化预报: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短临天气预报服务,满足用户对精细化、精准化天气预报的需求5.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预警信息自动发布系统,在监测到可能发生灾害性天气时,自动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缩短预警响应时间第二部分 短临天气预警的类型与发布程序短临天气预警的类型短临天气预警根据预警的级别和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预警和重大预警一般预警* 雷电预警:预报发布区域内未来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或雷电活动已经发生,持续时间短于6小时 大风预警:预报发布区域内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瞬时风速达8级(17.2米/秒)或以上的大风,或大风已经发生,持续时间短于6小时。
冰雹预警:预报发布区域内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或冰雹已经发生,持续时间短于6小时 暴雨预警:预报发布区域内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1小时降水量25毫米或以上,或连续3小时降水量50毫米或以上的暴雨,或暴雨已经发生,持续时间短于6小时 大雾预警:预报发布区域内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浓雾,或浓雾已经发生,持续时间短于6小时重大预警* 特强雷电预警:预报发布区域内未来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且雷电活动猛烈,持续时间可能超过6小时 特大暴雨预警:预报发布区域内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1小时降水量50毫米或以上,或连续3小时降水量100毫米或以上的特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已经发生,持续时间可能超过6小时 特大暴雪预警:预报发布区域内未来12小时内可能出现24小时降雪量达50厘米或以上的特大暴雪,或特大暴雪已经发生短临天气预警的发布程序短临天气预警发布程序包括以下步骤:1. 预报监测:气象部门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雷达探测数据等,密切监测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2. 预警判断:气象台根据预报监测的信息,结合天气系统的历史演变规律、灾害影响评估等,做出短临天气预警的判断3. 预警发布:气象台将预警信息编制成预警文稿,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4. 预警升级:如果预报天气系统强度或影响范围发生变化,气象台将及时升级预警信号5. 预警撤销:当预报天气系统减弱或影响范围缩小,气象台将及时撤销预警信号发布渠道短临天气预警的发布渠道包括:* 官方网站: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局各省级气象台网站* 移动客户端:中国天气、智慧气象* 公众号:中国天气、各省级气象台* 微博:中国天气、各省级气象台* 短信:各省级气象台提供短信预警服务* 广播电视:通过当地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布* 电子显示屏:通过高速公路、商场等处的电子显示屏发布第三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技术手段关键词关键要点雷达探测1. 利用雷达波段回波信号监测和预警强降水、冰雹、雷暴等中尺度天气系统2. 实时获取降水强度、分布、移动速度等信息,实现精细化的降水监测和预报3. 具备短临天气预警能力,为防灾减灾和公众出行安全提供预警信息卫星遥感1. 利用卫星携带的光学、红外等传感器对大范围天气系统进行观测和监测2. 实时获取云层类型、温度、湿度、海温等气象信息,用于天气形势分析和预报3. 提供对热带气旋、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宏观监测和预警数值天气预报1. 利用计算机模拟大气运动和变化,进行数值天气预报。
2. 提供高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天气预报,涵盖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要素3. 精准捕捉短临天气变化,为预警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人工智能技术1. 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2. 提升短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识别异常天气模式,提供个性化预报服务3. 辅助决策,优化预警响应措施,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大数据技术1. 整合来自雷达、卫星、探空等多源气象数据,构建海量数据池2. 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发现天气系统规律,提升预报精细化程度3. 为短临天气预警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增强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移动互联网技术1. 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及时向公众发布短临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2. 提供个性化天气预报服务,根据用户位置、出行计划等信息提供精准预报3. 构建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响应,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观测技术* 雷达观测:雷达能够实时监测降水回波,提供降水位置、强度和移动趋势等信息双偏振雷达还可获取降水类型、冰雹等天气信息 卫星观测:卫星搭载各种传感器,可获取全球范围内的云图、温度场、水汽分布等信息,为短临天气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地面自动气象站: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等要素,为短临预报和预警提供近地面天气信息 机场探空仪:机场探空仪通过释放探空气球,测量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获取垂直结构信息2. 预报技术* 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利用计算机,基于物理定律对大气运动进行求解,生成天气预报产品短临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时空分辨率高,可提供更精细的预报信息 集合预报:集合预报基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通过改变初始条件或物理参数化方案,产生一系列预报结果,为短临天气预报提供不确定性信息 人工智慧技术:人工智慧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被应用于短临天气预报中,可提高预报精度和效率3. 预警技术* 临近预警:临近预警基于实时观测资料,当观测要素达到或接近预警标准时,立即发布预警信息 趋势预警:趋势预警基于预报产品,当预报要素达到或超过预警标准时,提前发布预警信息 定量预警:定量预警提供具体的预警量值,如降水量、风速等,为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依据4. 发布和传播* 短信预警:短临天气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平台向公众发布,及时准确地送达预警信息 网络平台:短临天气预警信息通过气象部门网站、应用程序等网络平台发布,提供更丰富的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
媒体合作:气象部门与媒体合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发布短临天气预警信息,扩大预警覆盖面5. 评估和改进* 预报准确性评估:通过统计预报结果与观测结果的差异,评估预报准确性,为预报技术改进提供依据 用户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反馈等方式,了解公众对短临天气预报和预警服务的满意度,为服务改进提供方向 预报技术研发:持续研发和改进预报技术,提高预报精度、缩短预报时效,满足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需求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能力将持续增强,为公众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四部分 短临天气预报与预警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