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苏辙散文,唐宋散文研究与欣赏课程讲义,-,苏辙散文唐宋散文研究与欣赏课程讲义-,1,第一节 提倡“养气”的散文家,作家生平,政治思想,“养气”说,-,第一节 提倡“养气”的散文家 作家生平-,2,苏辙,字子由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徽宗政和二年(1112)一、作家生平,-,一、作家生平-,3,一、作家生平,仁宗嘉祐元年(1056)随父兄入京赴考,第二年与苏轼兄弟二人同时及第嘉祐六年(1061),又参加“制科”考试,入第四等,出为大名府推官熙宁二年(1069)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站在保守派的一面,反对变法后请求放外任,曾历任一些地方官职一、作家生平仁宗嘉祐元年(1056)随父兄入京赴考,第二年与,4,一、作家生平,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母亲高太后临朝听政,苏辙被召入京,任右司谏,后累迁至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新党上台,他迭遭贬斥,最远贬至化州(治所在今广东化县)任别驾,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海康境内)安置后又移循州(治所在今广东龙川)。
一、作家生平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母亲高太后临朝听,5,一、作家生平,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听政,旧党一度掌权,他遇赦内移,并恢复大中大夫的官职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官职时升时降最后以大中大夫告老还家,筑室于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或闭门著述,或终日默坐,度过了将近十年的时光,卒年七十四岁谥“文定”著作有栾城集一、作家生平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徽宗即位,向太后临,6,四川眉山三苏祠,-,四川眉山三苏祠-,7,二、政治思想,早年所写的策文直言极谏,指陈朝政得失,表现出要求革除弊政的进步性后来王安石实行新法,他持对立态度,对变法进行全面攻击司马光重新上台后,他虽然不满司马光恢复差役法,但主张严惩变法派总之,他的保守倾向比之苏轼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在中央和地方任上,也为国家和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二、政治思想早年所写的策文直言极谏,指陈朝政得失,表现出要求,8,三、“养气”说,在他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提出“养气”说他所说的“气”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作品里就是气势他认为这种“气”并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他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三、“养气”说在他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提出“养气”说9,三、“养气”说,他还认为作者的精神状态饱满,文章自然充中溢外,气势旺盛,也就是他说的“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在如何养气的问题上,苏辙 强调社会阅历的重要作用由于他自己很好地实践了“养气”说,重视生活实践,注意养气,所以他的文章也以疏宕嫋娜,气势充沛见长,在宋文中独树一帜三、“养气”说他还认为作者的精神状态饱满,文章自然充中溢外,,10,第二节 汪洋澹泊的散文创作,苏辙驰骋翰墨,散文作品甚丰,其中写得比较好的是议论文、书、序、游记第二节 汪洋澹泊的散文创作 苏辙驰骋翰墨,散文作品甚丰,其中,11,一、议论文,苏辙的议论文不如父兄,但也自有其独特之处如他的六国论,写得不如其父六国论那样雄健恣肆,但也议论精确,寄慨深婉,具有一种温粹疏宕之气三国论写得虽没有父兄那样雄奇,但运笔巧妙,结构缜密,翻腾跌宕,嫋娜百折,也自有一片烟波一、议论文苏辙的议论文不如父兄,但也自有其独特之处如他的,12,二、书、序,比起议论文,苏辙有些书、序要写得更好些如他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篇书信体的文章,写得感情充沛,议论风生,酣畅而有奇气。
二、书、序比起议论文,苏辙有些书、序要写得更好些如他的上,13,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14,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苏辙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上枢密韩太尉书,-,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苏辙通过提出与论,15,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1.,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论点),2.,孟子文章宽厚宏博有浩然之气(论据,1,),3.,司马迁文章疏荡奇气乃周览之果(论据,2),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16,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1.,开拓心胸志气,去国远游,2.,游历名山大川,视野开阔,3.,见到欧阳公,知天下文章,4.,尚欲见韩太尉,点出主旨,上枢密韩太尉书,铺垫,-,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上枢密韩太尉书铺垫-,17,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1.,于山已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4.,犹以为未见太尉,尽天下之大观(对比),上枢密韩太尉书,-,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尽天下之大观(对比)上,18,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自明心志,.,上枢密韩太尉书,-,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自明心志.上枢密韩太尉,19,在封建社会,文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体散文很多,但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样成为名篇佳作的却寥寥无几。
本文之所以能长久为人传诵,有两个独特之处:一,作者不像一般拜见者那样在文章中一味的降心辱志,卑词厚谀,而是表现了一种高雅拔俗的姿态;二,提出了激发志气、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上枢密韩太尉书,-,在封建社会,文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20,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本文所说的“气”,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21,三、记叙文,苏辙散文成就最高的是记叙文,汪洋澹泊,疏荡酣畅典型地体现了小苏文的特点黄州快哉亭记为其代表作,此文寄托了作者不以得失为怀,旷达乐观的心境三、记叙文苏辙散文成就最高的是记叙文,汪洋澹泊,疏荡酣畅典型,22,黄州快哉亭记,-,黄州快哉亭记-,23,这是作者在元丰六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和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时所作。
此时作者政治上很不得意,时常游山玩水,聊以自慰,此文寄托了作者不以得失为怀,旷达乐观的心境黄州快哉亭记,-,这是作者在元丰六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和受苏轼“乌台,24,一、开篇扼要交代了亭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的由来二、描绘凭亭眺望所见的壮丽景象,并点出“快哉”的原因三、借景抒情,就“快哉”发表议论赞扬超然物外,不以荣辱为怀的旷达乐观思想黄州快哉亭记,-,一、开篇扼要交代了亭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的,25,在写法上开合自如,一波三折放得开,收得拢,将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作到了笔势纡徐酣畅,情意沉郁而明快,令人游目骋怀,心旷神怡,黄州快哉亭记,-,在写法上开合自如,一波三折放得开,收得拢,将描写,26,四、汪洋澹泊,疏宕纡折的文风,茅坤云:“子由之文,其奇峭处不如父,其雄伟处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处,亦自有一片烟波,似非诸家所及”(唐宋八大家文钞)苏轼说子由之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苏辙汪洋澹泊,疏宕纡折的独特文风,对宋代散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四、汪洋澹泊,疏宕纡折的文风茅坤云:“子由之文,其奇峭处不如,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