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灼艾贴》和李唐的《艾灸图》欧阳修的《灼艾贴》李唐的《艾灸图》欧阳修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是公认的文坛领袖,其文学和书法思想波及王安石、苏东坡等,特别是他的书法主张,为苏轼继承和发扬欧阳修早年学虞世南,后“以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推崇颜真卿,喜柳公权“锋芒俱在”欧阳修传世墨迹不多,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灼艾帖”为其中之一此帖书法端庄劲秀,即露锋芒又顿挫有力,黄庭坚称赞他“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此帖长 25cm,宽 18cm,共 6 行 69 字文字是这样:“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修再拜,学正足下这个贴讲的是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中医的艾灸治疗,欧阳修认为这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一封简短的书信,我们不仅能够欣赏欧阳修精妙的书法,还了解到在北宋时期,灼艾治病保健是非常流行和时尚的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有个现在不太常用的成语,叫做“灼艾分痛”,比喻兄弟间的友爱,这个成语典故也和艾灸有关《宋史?太祖纪》记载:“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
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间感情深厚,赵光义有一次生病了,用艾灸治疗,觉得疼,赵匡胤就和弟弟一起艾灸,分担弟弟的痛苦古人很赞赏宋太祖和太宗间深厚的兄弟之情,称作“灼艾分痛”由此可以看到艾灸不仅在民间流行,连皇帝一家也很喜欢用艾灸治病无独有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长厘米,宽厘米的《村医图》,又叫做《艾灸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传世作品它描绘的是古代农村治病的场景,在路边树荫下乡村郎中正在为人用艾灸治病一个郎中弓着腰,手持艾条,专心致志的在患者背后施灸病人坐在地上,裸露着骨瘦如柴的上身,表情痛苦他的手脚都被人抓住不能动弹,旁边的人面露同情之色一个小童子在郎中身后手持一贴膏药,正准备给病人贴敷这幅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面部表情丰富,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生动,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民风正如韩愈所说:“灸师施艾柱,酷若烈火团李唐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勤奋好学,颖慧过人,诗文书画俱佳所画山水、花鸟、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为杰出,成为南宋画院盟主所作笔墨峭劲,气势雄峻,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法,画水打破鱼鳞纹程式,得盘涡动荡之状。
他师承古人而超越古人,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一位人品正、画品高,震烁古今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幅《艾灸图》既是一幅古代绘画珍品,也是传统艾灸治病的真实写照,为我们了解宋代中医灸法治病提供了宝贵而形象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