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农村祠堂的民俗文化探究学号:20092905 姓名:周艳梅 专业:汉语言文学三班摘要:祠堂作为供奉祖先、祭拜神灵的场所,是村民心中的圣地,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 村民一生中的婚、丧、寿、喜等活动都在这里进行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祠堂, 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是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祠堂作 为一种符号,其历史渊源、建筑艺术,以及围绕祠堂所进行的一些民俗活动无不体现着 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和宗族凝聚力泰和乡村具有典型的现代宗 族社会形态,其突出特征是“一村一姓,无村无祠”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开 展,以及政府本着丰富村民精神文化,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各村兴起了一 股“修缮祠堂,重建族谱”的活动,一些年久失修的祠堂得到修复和保护,祠堂文化重 新得到复苏,为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将以泰和的农村祠堂为例,从祠堂 的历史渊源、布局选址特点蕴含的文化背景、祠堂的社会功能所体现的人文思想以及祠 堂文化复苏的原因四个方面来探讨泰和农村祠堂文化的特点关键词:泰和农村 祠堂 民俗文化 布局特点 社会功能 原因 引言: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绚丽多彩的传统历史文化中, 作为中华民俗文化之一的祠堂文化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常言道: “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祠堂既是一个地方的民俗博物馆,又是一个家族的变迁 史,一座祠堂代表一个家族的繁衍发展,一座宗祠记录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可以说, 祠堂的建立是中国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体现,是家族精神的魂魄在布局选址上所 体现的风水观、“天人合一”思想,祠堂堂号祠联以及祠规对村民道德行为的教化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祠堂作为祭祖议事、婚丧嫁娶风俗的场所其功能也在发生新的变 化,政府村民的重视,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祠堂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一、祠堂的历史渊源以及建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祠堂起源于先秦时期周天子宗法制度的确立,诸侯贵族被允许新建家庙宗祠以缅怀先 祖,唐末、五代时期户外祠堂开始出现,在宋代祠堂规模则大规模涌现但只局限于一些 家庙,到明代中叶以后,政府允许庶民阶层新建祠堂祭祀先祖,加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的发展为祠堂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祠堂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时期,一些原本没有祠堂 的家族掀起兴建祠堂的热潮,祠堂开始在民间普及从祠堂发展的历史来看,祠堂所包 含的核心内容有“宗亲”“家礼”“宗族” ,【1】是家族文化,血缘关系的的体现祠 堂以及祠堂文化对于中华大一统思想的具有极大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 祖先崇拜、认祖归根的情结,而且古老的记忆都能够追溯到同一个祖先,因此这种情结 特别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而祠堂作为大一统思想的优良载 体,在传播“忠”“孝”“悌”等传统美德方面,更是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使村民形成 共同的归属认同以及凝聚力2】二、祠堂选址体现的风水观以及布局上体现的宗族伦理、天人合一等思想1、祠堂选址祠堂作为族姓胜地的象征,多建于村落的中心位置或者村口,有的背靠大山,有的面 对水塘,前方一般是一块广场,视野开阔,暗含“富”字的寓意古人寄望丰衣足食、 生活富裕,所以在祠堂建筑布局上,也寄予着希望将“富”字笔画构件分解,宝盖头, 是有靠后山的祠堂建筑,“一”字就是门前的屏风,“口”就是水塘,水塘之后就是良田 【3】无不暗合“忱山、环水、面屏”的风水理论,同时,防火、排水、泻洪、灌溉等 功能面面俱到各个祠堂的前面都要挖一个较大的池塘,从祠堂的后面的一边引来徐徐 的流水,蜿蜒注入池塘之中,然后又绕过另一边不显眼的小河缓缓流去这一格局一是 寓意“财如水源滚滚来”,祠堂前常年“聚财”;二是池塘有游泳、洗澡、洗涤衣物和养 鱼的实用价值,同时又是讲究“来龙去脉”的表现。
2、祠堂布局祠堂门前的石狮成对设立,右雌左雄,而且造型考究,形态各异:雄狮口中含珠,雌 狮怀中抚子,雌雄目光不是向前远眺,而是隔着厅门,互相对视祠堂门前设立石狮作 用有二:一是显示主人的地位高;二是用于驱邪辟崇,同时“狮”和“事”谐音,有“事 事如意”的含义祠堂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式,显出宗族伦理、尊卑有序的思想,祠 堂一般采用三进式,一进为仪门,二进为享堂,三进为寝堂,享堂和寝堂之间有天井隔 开,天井上方瓦片向内倾斜雨水流入迂回的水沟内,意为“四水归堂”,也有“肥水不 流外人田”的意思4】天井的作用主要是采光、排泄雨水,同时打通了自然与人的界 限,有“天人合一”寓意天井两旁都有回廊,既能避风遮阳又能供宗族子弟摆酒席会 餐,寝堂则用于供先祖牌位和祭祀三、祠堂在农村中承担的主要功能1、祠堂祭祀功能,追思先祖,荫庇后代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用于祭祀,一般在清明节村民先是去祖坟祭拜之后再到祠堂寝堂神 龛处祭拜,冬至时一般不会到祖坟上祭拜,而是在祠堂前面的草坪靠近池塘处烧纸钱打 爆竹祭祀在春节三十晚上村民煮好团圆饭后在家里祭祀完则到祠堂祭祀,以求祖先和神 灵保佑并寄予新年愿望2、祠堂堂号、祠联、祠规具有规范人们言行的教化功能祠堂的堂号、祠联主要具有劝善避恶作用,比如我们村的宗祠堂号为“宝善堂”则是 教育子孙以善为本。
祠规中要求族人和睦相处,严禁偷窃、嫖娼、赌博、忤逆尊长等有 损家族道德的行为,加强了道德和行为的纯洁性3】起到了劝善扬德的效果,由于祠 规的约束能时刻反省自己力争以仁义理智信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身心做到有善则守, 无善则改违反族规的子弟要在祠堂接受族人的惩罚、教育,使之改过迁善宣传了法 纪、维护了伦理纲常4】3、村里聚会议事的场所村里有重大事件如捐款集资分田修路修水沟要商量则村民都要到祠堂集合,到春节三 十晚和大年初一晚上,大家都会组织青年人打扫村口马路后,男女老少到祠堂聚会,大 家摆桌子坐下喝茶吃瓜子饼干,年轻人则打麻将打牌,到中秋节月亮最圆之时大家都陆 续来到祠堂前的广场看烧塔赏月4、婚嫁丧娶、添丁、金榜题名等人生大事的庆祝哀悼都要在祠堂进行祠堂内摆有筵席用的桌椅碗筷等,但收取一定的租借费并配有厨房在进行婚宴的祠 堂门口都贴有预示女子婚姻美满得意的喜庆对联,虽然经济发达了但大部分的村民都喜 欢选择在祠堂举行婚礼仪式,,一是交通便利方便村里的小孩和老人,二是经济实惠, 比酒楼花费的少并且仪式更正规能够按照乡俗举办,三是大家认为祠堂是自己的根脉所 在,自己的人生大事理应在这里进行,新娘出嫁时要拜过祖宗、父母再由兄弟将其背出 祠堂,到男家后要先去祠堂拜过祖宗才能正式开始婚礼仪式,丧礼则是老人在过气之后 则抬到祠堂,是灵魂和祖宗灵魂在一起,死了棺材要在祠堂停柩,子女要到祠堂守孝几 天几页。
祠堂楼上专门有一间棺材间堆放备用棺材添丁的满月酒也是在祠堂置办,孩 子考取大学则会在临近开学办到酒席,称为结“出门礼”四、祠堂文化复兴的原因1、政策引导、部门扶持是祠堂能够焕发生机的关键因素国家新农村建设、以及泰和政府部门为了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农村提供资金 补助,各地开展“旧祠堂、新文化”活动,在不改变祠堂原貌的前提下,对祠堂进行维 修改造为祠堂配备了电风扇,桌椅果盘等设施方便村民,还在祠堂前面修建了健身娱乐 的设施,可供村民在节日聚会、农闲时娱乐,并且在祠堂内修建了“农民书屋”丰富了 村民的精神生活,泰和县万和镇的龙狮灯,螺溪镇的虾蚣灯等民俗文化活动排练和表演 都是在祠堂进行2、村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推举有才能的领导人,并且建立了卓有成效的阳光管理制 度村里事无巨细都是由村民推举的村长负责,再由负责人具体安排人员去实施,从 2010 年起我们村选取了村里最先靠做米酒发家致富的周某担任村长一职,周某上任后利用政 府对农村建设的拨款资金,号召村里一些在外开厂经济实力雄厚的年轻人捐款,并且把 捐款的金额名字刻成石碑表彰树立在村口十字路口处,外村的也能看到,祠堂其他每家 男丁都要捐款,不捐款者禁止使用祠堂,并且把每笔捐款的资金详细账目、修祠堂的每 笔开资,平时维修祠堂所用的钱都刻成石碑放在祠堂供村民监督。
3、宗族文化的复兴,祠堂是村民共同的记忆、满足了村民历史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宗族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满足了村民的需要如钱杭、谢维杨认为,宗族的出现 和持续存在,从根本上说,是汉人为满足对自身历史感和归属感需求的体现,是汉人的 本体性需求【5】保护祠堂文化,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由家族的认同扩大到国家的认 同,由宗族的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团结,可谓善莫大焉,功莫大焉,利莫大焉中国有 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家族和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百姓之间,寻根谒祖、爱国爱乡 是辩证的统一6】宗族文化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极难撼动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宗族 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地在中华儿女那里扎下根基,尤其是祖先崇拜在国人心里更是毫不动 摇,离乡的游子携带家乡的掊土已成为世俗的传统,狐死首丘落叶归根也成为人性深处 近似动物本能的习惯性中级表现 总之,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宗族文化实际上都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所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祈福做寿、还愿感恩等祭祖祭祀活动蕴含 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红白喜事、戏剧表演衍生出代代相传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是村 民特殊的文化休闲方式和精神享受五、结语祠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形式之一,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 表。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聚 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泰和农 村祠堂在选址布局上体现了风水观,天人合一思想,在社会功能中是民俗文化活动的承 载,在岁月的剥蚀和风雨的冲刷下,祠堂文化的精华被后人所挖掘和珍藏并不断焕发出 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 佚名,岭南祠堂文化,广州话广播,20082】 谢长法,祠堂:家族文化的中心,中国期刊数据网【3】 钱杭、谢维杨•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 佚名,乡村宗族文化复苏的路径依赖,专业论文发表网,20105】 张卫文,旧祠堂,新阵地——吉安市将旧祠堂打造成农村文化室的典型做法和启示,中国期刊数据库,20106】 李小兵,祠堂的教化功能研究——以江西吉安 A 村为例,中国期刊数据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