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逐字逐句讲论语(述而篇)———————————————————————————————— 作者:———————————————————————————————— 日期: 第七篇:述而篇 第65讲 请各位找到261页今天开始讲第七章述而篇先看第一段经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这个人,古时候注解有的说是一个人,有的说是两个人多数考据是一个人,庄子考证是老子,彭是他一个人名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没有创作,只是把古代圣人的道叙述而已其实述也可以称为创作为什么呢?比如,周易是伏羲氏创作的,周文王周公做了注解后来孔子做了十篇文章,叫十翼,十翼可以说就是孔子的创作孔子这十篇文章,孔子研究后知道易经是有出世法,也有入世法春秋也是孔子做的在这里他讲述而不作,只是叙述前代,信而好古,信是相信古人的朴素的道,信古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做人,做学问他拿古人做比喻,他比照为老彭,窃是谦虚的话,为什么比照老彭呢?根据古人讲的老子在史记有记载,老子在周家做史官,他看到周家没办法来治理天下,所以他要出关当时官令叫尹喜,他看到老子要出关,他就把老子留下来让他讲一篇文史他就讲容成氏,古代传说不一样,说他是古代的一个臣子,说隶书是他创造的。
老子把容成氏的学术跟他说了,5000字,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所以孔子说我不创作的,就像老彭一样叙述容成氏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孔子,孔子说他述而不作,因为古时候只有圣人才能创造因为圣人能把事实看的通达,通透,一般人只能述而不作孔子已经是圣人他还很谦虚,认为是叙述,而不是创作绝不像许多人把抄来的都当成自己的创作这是我们古代的优良传统我们老师写了很多书,但他还是很谦虚的说没有创作真实的是自己写出来的才是创作这是我们学孔子这章经我们应该有的一个态度下面,262页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而知之,这里讲的求学修道,用什么态度,孔子在这里就讲的很清楚,默而知之,就是把学的道理记在心中,第一句很重要,过去我们读书都要把书记在心里,背熟了,遇到问题,就能很快出现,特别是修道,随时要记在心里第二句学而不厌,厌是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满足呢,因为天下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不能感到满足,所以古人都知道,学无止境,所以俗话树活到老学到老第三句,诲人不倦,孔子学的是君子儒,不是小人儒,小人儒只是自己知道就行,不必教化他人,君子儒自己学了还要教化别人的所以要诲人不倦不感觉疲倦孔子讲的君子儒,就像我们学佛的讲的行菩萨道是一个道理。
菩萨道跟声闻缘觉是要解决生死问题,自己解决好就行,菩萨不是如此,菩萨是上求下觉的,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默,学,悔,大家看看古代的注解很多了一个是郑康成的注解,人无忧事于我,我独有之言朱熹讲言何者能与我焉,这三样我那样也办不到然后他加以评论,这三者还是在学的阶段,这是孔子谦虚又谦虚的讲法郑康成太夸张,朱熹又太谦虚了后来有人指出朱熹是不对的,因为孟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自己担当,所以就是说是自己,就没有朱熹所说的谦虚又谦虚是不对的,然而照郑康成说孔子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实行学,诲,默是太自高自大了,所以他认为孔子只是努力实行这三者这样的解释是不错的,也把经文讲的清楚了我们老师雪公的讲法他认为这章的重要的意思是让人学道,既然是学道,默而知之,默是寂的意思,知是明白的记在心理,寂是寂然不动的意思,是指本性是寂然不动的,知是心理要铭记不忘,佛家讲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啊,寂而常照就是孔子在易经的系辞传的讲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孔子讲的是太极,太极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本性由此看来,孔子讲的默而知之,就很不相同了学和教人都不离道,这一章书就是教人如何学道默而知之就是教人认识本性,然后学和教的都是道,就是明心见性,无论是自修化他都是一样,何有于我哉,雪公讲是全心在道而忘记自我。
前面讲的都有我,是不彻底的,孔子还执着于我,那就不是圣人了孔子就忘了自我,一切都在学道上,忘记了自我这是与外面不同的,只有学道才能得到这个道,才能了生死时间到了第66讲下面看264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一章经先看德之不修,德是先了解一下,德之前讲道道是志于道的道,道是指人人都有的本性,就是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天然,本有的性,德也是本性,性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德是动了,是性的本体起作用了,就是动了心或动了念头了,不动的叫本性,动的叫德圣人的本性不管怎么动都是一致的,德是一片光明,圣人的本性起作用的话是明的普通人的本性一动就昏暗了,佛法叫无明研究哲学的话,就要研究人生,研究中国的道,人生这一生是我们这个人,在这之前我们对前生不知道其实我们之前是经过各道人如:或在天上,或鬼神道,人道的,孔子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就是我们的第八识,我们的游魂到母亲的胎里,就进入人道了,但这之前我们在哪里,那一道里是不明白的,这必定要研究佛法和儒家才能明白我们在研究法华经,法华经你看大通智胜佛成佛弘法到灭度,从灭度算起,到现在,道释迦摩尼佛时,尘点劫,尘点劫解释是非常麻烦的,释迦摩尼佛也都尘点劫,尘点劫还有个开始的时候。
我们众生比尘点劫还要远,以来就有我们这个生命,不管我们的生命在那一道里,都有我们的生命原因就在于自己不觉悟自己有这个真主本性一旦明了这个本性就不变就没有生死了就有观照了,但我们没有认识到寂而不照的这个本性,就起来昏德了,我们普通人起念头就是昏的,昏的是什么呢,就是自私自利的一切都是为我,圣人是无我的,所以孔子叫人家学道就是把本有的明德发挥出来,孔子在这里讲,德之不修,不知道修这个明德,学之不讲,学术不讲,学术也是很可贵的,要先求学问,不研究经典,怎么明了自己的本性呢,就是现在研究的科学,也要研究,如果不讲学术,闻义不能徙,义就是明了道理的时候不能把不好的习气改为好的善良的习气,改到最后才能证道自己的本性思想上没有善恶才能去除了,最后连善的念头也不要,那就证道了要先学一个善人不善不能改,这是我忧愁的那你说照孔子的说法,就要修道,就要去自己的无明,就是去贪嗔迟慢之念,就是去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关起门来学道必定要到社会上看因果这才能正到道要见贤思齐,不善要赶快去改不如此,孔子就忧愁了如果我们现在要学儒家的话,不能学,不能讲学,不能义就要忧愁了就要记住德,光明的德,看天下事就能看清楚,世界走向,谁作恶都能清楚。
我们要深信因果,要按照这个道理,看一个人未来会走到那一道,圣人看清楚了就可以教化众生了我们也要学孔子起心动念都能要无私无我,根据因果的看法,就能看清楚世界,看清楚自己佛家家起或造业,就要及时反省,一念杀盗淫就会造业,这个罪恶是很重的一定要改现在在学校当老师,不能像过去要顺着学生,学生都有很多的恶习,我们一定要做好,教育这章经告诉我们怎么修德下面章: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是记载孔子的平常的生活的状况,燕居就是在家里休闲的时候,闲居的时候,子是孔子在家里闲居的时候,申申如也,说文解字说申,解释申从一直,由上而下,从臼就是两只手支撑自己的身体,保持自己的身体很直如就是好像那个样子夭夭如也,夭就好像身体稍微往前倾斜一点,就好像鞠躬那个样子差不多这两句话申申如也,是身体很正,夭夭如也,是稍微放松一些是说都可以,就是符合自然,身体自然安适孔子的生活并不是道学严肃的,他活的很自然很安适这是讲他燕居的时候下面,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早上的意思周公是圣人,周文王还不叫文王那时候,周文王是西部的一个伯公侯伯子男,五等周文王叫西伯昌,有些小人说西伯昌有问题,就把他囚禁到羑里,周文王就在监狱研究周易。
后来,周文王,周武王把夏朝的政权推翻了周公就建立了礼我们现在许多礼都是那时候传下来的,比如说同姓通婚等这些都是周公制作的,孔子呢是述而不作了解这个我们看,甚也,吾衰也就是我衰了,衰的很甚,就是很厉害为什么呢?久也,我很久以来都不在梦见周公了孔安国的记载孔子老了,不能梦见周公在他年轻时候经常梦见周公由周公教化成王时候周公代理天子周公实行这个道孔子希望周公的道能够实行下去,孔子老了,春秋时代很难行的下去了,所以他感叹这个道是是很难实行下去了,他虽然这样说,但他还是心心念念在这个道上希望能够实行下去时间到了第67讲下面看经文这一章经四句话,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游于艺 这一章经虽然只有四句话,可是,雪庐老人画了两张表来讲,这两张表,就先讲表,这两张表听过之后,或者看看文字的讲要先看第一张,上边标出的题目由体达用,用不离体下面就把体相用三者列出来了雪公开始就说,经文所讲的每一句都有一个重要的字道德仁艺雪公说这章经自古以来没有这样讲法,他用两张表说明,就说只有雪公这样讲这四句话,可以说论语的四大纲要,就是五经也可以用这四句话懂得这四句话,你研究论语就知道讲到那一部分的研究本章你真正了解了志于道的道字,据于德的德字,依于仁的仁字,游于艺的艺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
然后说前面的志据依游也很重要然后我们看标题,体相用是佛家让人明白教三大方法佛法传入中国来,特别是汉朝的佛法,有八宗,就是大乘佛教宗教两个字,宗是宗门,教是教理,宗是大彻大悟,研究教理就是用体相用来分析禅宗不是研究教理,他主要是观心,来明心见性研究教理也是要明心见性,就要从体相用来分析,体就是本体,性的本体,不是指心脏这个心,而是没有相了,真空体空相有,就出来相了,相有很多种,世界的万相了体真空了才能产生作用大乘是真空妙有因此,体与相都是内在的是看不到的,用时候才体现出来志于道,据于仁就是体相后面两个是用道是本体,德是相,仁义是发生作用佛法叫能所,能就是前面那四个字所就是道德仁艺前面四个字指的是我们心里的智慧所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就拿道字讲志是我们的心志,用我们的心志来了解这个道先讲道,怎么讲法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顺着本性孟子讲,五帝顺之矣他们让天下不是凡夫众生能够做到的这都是本性在哪里起作用,这都是本性在哪里起作用性字是无为而安呢,无为就是不用躁动,不是做作,安安静静的在哪里起作用就是由本性安安静静的在哪里起作用率性的率字,率是顺也,一切顺乎自己的本性,没有变化我们凡夫众生一起心动念就把本性变了,就起了私心,就污染了就变了,这里指率性不变叫做道。
再讲志字心之所之也,就是心去的地方心指的是心向心向往的地方所之呢,就是守住这个道,不要离开这个道,就是率性的道,道就是性体就是本性不变,无为而安,安字就孔子在系辞传讲的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事寂照都是指的这个道,如果成为圣人这个寂照是清清楚楚的,圣人不为私心所遮盖尧舜为天下,孔子也不是为自己,所以就圣人方面来讲,起心动念都是寂照,没有污染我们凡夫众生就会有污染本来我们的心是光明的,但有私心就变成昏德,无明心之所之,守此而不离也在彻底的研究,道是无处不在的楞严经讲周天法界儒家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走到哪里都有道,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我们不能离开道,不起私心私心一起就离开这个道了,所以我们全部的心理都要在心性上面孔子讲的性是相近,习相远也,没有讲善恶所以六祖坛经讲不是善心性是不能起念头的善恶都不能讲就像我们的眼睛,灰尘我们受不了,但精玉磨成粉是好东西也是受不了的念佛是正功夫,做善事是住功夫但本性是没有善恶的本性这个道要默而知之,不用言语我们念佛知道,就是净念相继指的是念头拿我们现在念佛有发出声音的念,也有不发声的心念志于道这三个字,各位了解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