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研究-黄山与徐霞客《游黄山记》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72KB
约9页
文档ID:203902752
国学研究-黄山与徐霞客《游黄山记》_第1页
1/9

国学研究-黄山与徐霞客《游黄山记》   中国黄山,现在已是名闻遐迩,不但排位于风景佳丽的各个名山大川之首,而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但最先发现黄山之奇险并把它列于五岳之前的,则是近四百年前的一位旅行家徐霞客,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旅行指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亦正是出于此公之口  一、徐霞客与黄山概况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幼好学,博览史籍和图经地志应试落第后,感慨于明末朝政昏暗,党争剧烈,遂断功名之念,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自二十二岁起出游太湖,到五十五岁去世之前,三十多年间东涉闽海,西登华岳,北及燕晋,南抵云贵两广,几乎游遍了整个中国的名山大川而且出游时“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凡有名胜之处“辄迂回屈曲以寻之”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据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其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

在旅行中,曾遇盗被劫,绝粮乞食,备尝艰苦,仍不改初衷  徐霞客是中国第一位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他的《徐霞客游记》为卓越的地理学著作他每到一处,即细心考察“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再“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徐霞客游记》中对我国的山川形胜、岩石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矿产、居民风俗皆有系统详实的记录他通过实际考察,纠正了古代地志中一些以讹传讹之处特别是他实际勘查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溶洞,正确指出岩溶地貌的成因和特征这一发现,早于欧洲人两个世纪此外,他在记游中还常常兼及当时当地的风俗人情,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被人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具有一定史料学和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的版本较多,最早的是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季梦良抄录的《徐霞客游记》,但内容多有遗漏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徐霞客族孙徐镇据陈泓等人校本,初刊于世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叶廷甲补入徐霞客诗文为补编,其后版本日益增多,互有歧异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现存两个较早抄本整理标点,印为十卷本《徐霞客游记》,是目前较完善的一个本子。

  徐霞客游记中的黄山位于北纬30度,东经118度,属于南岭山脉,地处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和黟县之间,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在唐以前称黟山,到了唐代,玄宗好道,因传说黄帝曾与仙人容成子、浮丘公在此炼丹成仙,遂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改名黄山[①]黄山之所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是因为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有其杰特之处从自然景观来说,它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有人评它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瀑、衡山之石,雁荡之怪、峨嵋之凉其风景区为154平方公里,内有二湖、三瀑、十四洞,十六溪、二十潭、二十四泉、七十二峰其中的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清凉台等处更是蜚声海外最近又发现和开发出翡翠谷、花山石窟等新景点翡翠谷被誉为“人间瑶池仙境,天下第一丽水”,花山石窟更是国内最大也是最古老的人工洞穴,据说是宋末歙县、太平一带战乱时避难之所  曾给《徐霞客游记》作序的清人潘耒也是位旅行家,一生游历过无数名山大川,晚年寄迹黄山,他曾总结黄山有“七大绝异之处”为它山所无,诸如:“它山各标一格,不能变化,乍见则佳,惯看则厌黄山体兼众妙;天都、莲花极其端丽,光明顶、炼丹台极其平正,散花、石笋极其诡怪;前堂后苑,位置井井;又如握奇布阵,奇正相生”;“它山大势,或如屏风,或如笔格;或面秀而背顽,或东巧而西拙。

黄山则四面周围,如大莲花,无有偏欹缺陷;且峰峰挺秀,石石标新,探之不穷,玩之不尽”他对黄山风景的总体评价是“大矣,富矣,神矣,妙矣”黄山之美还在于他有丰厚的人文积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的神秀所倾倒,流传下无数咏歌黄山的绝妙诗章在清人编修的《黄山志》中,就存诗一千多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黄山诗选》中,就已多达三千多首就像有人所咏歌的那样:“长廊满壁墨淋漓,七十二峰尽是诗”清人编的《黄山志》认为最早咏歌黄山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唐以前无诗”其实,据清人徐磝的《黄山纪胜》,最早咏歌黄山的应是南朝诗人江淹,他在《游黄檗山》一诗中描绘了黄山磅礴的山势,缭绕变幻的云烟,奇特的峰峦、巧石、古松和悬泉飞瀑,也表达了要终老于这座名山的愿望黄山古称黟山,因产黄檗,故又称黄檗山徐磝称赞此诗“诗状奇峻,殆统概黟山矣”至于大诗人李白,在天宝年间“攀岩历万重”登上黄山后,一生留下了六首咏歌黄山的诗章,其中象“黄山四千仞,七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②],更是成为咏歌黄山的绝唱唐代咏歌黄山的诗章,李白之后,还有著名诗人贾岛,他“慕黄山奇秀,不远数千里,凡两至山中”⑸他在诗中第一次向世人描绘了黄山温泉朱砂泉的奇特不凡:“下有风轮煽,上有雷车驰。

霞掀祝融井,日灿扶桑池气殊磬石厉,脉有灵沙滋”[③]唐代诗人中,咏歌黄山诗篇最多的要数晚唐诗僧岛云在他咏歌黄山的十多首诗中,对“人字瀑”、“仙人桥”、“仙僧洞”(今仙灯洞)、朱砂峰等景点皆有具体的描述他在《望黄山诸峰》中写到:“峰峰寒列簇芙蓉,静想嵩阳秀不如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这是黄山三十六峰首次见诸文字记载(李白诗中是“三十二莲峰”),在研究“黄山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另外,他有《登天都峰》一诗,可能他也是登天都峰的第一人,至少要比史载的第一人明代普门和尚要早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黄山日益为天下所知,宋代的朱熹、王十朋、罗愿,元代的唐元、郑玉、汪泽民,明代的李东阳、梅鼎祚、汪道昆、徐国、袁中道、黄道周、江天一,清代的钱谦益、施閠章、袁枚、屈大均等皆到过黄山并留下题咏有的诗人还在黄山卜筑而居,结社唱和,如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王寅、郑玄抚、方大治等十六位诗人在黄山成立“天都诗社”,结社唱和,人称“十六子诗”,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山的千山万壑、松涛云海也培育了许多杰出的画师有籍可据的最早画师是宋代的马远据传他在到过黄山以后,便将以前的山水画付之一炬,决心以黄山为师。

马远的后期山水构图峭拔险峻,线条豪放有力,多以“大劈斧”皴染,给人雄峻挺拔之感,可能就是受了黄山峰峦的启发他的代表作《踏歌图》和《月下独酌图》,前者描绘江南农家丰收之乐,后者表现李白醉酒之态,画面上均以奇峰插天、云烟缭绕的黄山诸峰作为背景明代著名画家郑重是黄山脚下的歙县人,他的《莲花峰图》被称为“稀世杰作”明代另一位画家丁云鹏是休宁人他长期寄居黄山,日察而夜思,晚年绘成《黄山总图》为集一代之大成到了清代,著名的“新安画派”在黄山崛起,渐江、查士标、雪庄、石涛等皆一代宗师渐江的六十帧《黄山图》,雪庄的四十二幅《黄山图》,薛涛的《黄山前后海图》和长卷《黄山八景》不仅是黄山图画中的极品,也代表着当时画坛的最高成就至于近现代的大师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等人也都到过黄山,画过黄山1934年成立的“黄山建设委员会”,张大千、汪彩白等皆是委员  二、徐霞客的登山路线  唐代以前,没有关于登山路线的明确记载,唐代诗僧岛云登山路线,从其《登天都峰》一诗来看,可能是从东线的云谷寺,经仙灯洞、达玉屏峰下,再登天都峰的明代以后,逐渐形成四条登山路线第一条是从南面的汤口北上,经温泉、玉屏楼,再到北海,全程约三十里,称为南线;第二条是从北面的二龙桥,经芙蓉居、松谷庵到北海,全程三十五里,称北线;第三条是从东面的苦竹溪经九龙瀑、云谷寺到北海,全程二十五里,称东线;第四条是从西面的焦村经小脚岭、钓桥庵到温泉,再北上,全程四十里,称西线。

徐霞客的两次登山都是由汤口出发,大体是沿着南线登山,但中间稍有交叉  第一次是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二月,时年三十岁作者从汤口向西北,由前海的祥符寺、慈光寺、光明顶诸景点达后海的狮子林,再由狮子林折向东南下山,返回汤口,沿途观赏了后海的飞来峰、百步云梯诸景点祥符寺,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志满和尚始建于桃花峰下的桃花涧旁,因附近有温泉,故取名汤院大中五年(公元851),徽州刺史李敬量梦见白龙,将该寺移建于汤泉对面,号为龙堂天佑二年(公元905)歙婺衢睦观察使陶雅重建,复名汤院南唐保大二年(944)敕名灵泉院,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敕名祥符寺寺为宫殿式建筑,一直香火鼎盛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毁于山洪今为“黄山宾馆”所在地,仍保留宫殿式建筑风格徐霞客具体的登山行程是:二月初二沿苦竹溪西北行,于初三日达汤口;再沿香溪北上抵祥符寺,沐于寺边的温泉游览了温泉附近的莲花庵和白龙潭,因大雪,初四在祥符寺“听雪留竟日”初五冒雪向西北由鸟道攀上慈光寺,再由大路返回祥符寺初六,再过慈光寺,经天都峰下的天门坎,沿莲花峰下的莲花沟北上达光明顶;再由光明顶达狮子林,游览了狮子林附近的接引崖和石笋矼,晚宿于狮子林佛庵。

光明顶、天都峰和莲花峰为黄山三座最高的山峰其中莲花峰海拔1864米,为黄山最高峰此峰居黄山中央,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如莲花初放,故名莲花峰今有登峰盘道5里,登峰处较平缓,古人称“莲梗”,中间穿过四个石洞,称“莲孔”峰上有月池、香沙池等名胜和飞龙松、双龙松等古松;峰下有莲花洞、莲花源等景点光明顶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虽高但不险峻,山顶平旷,日光可长久照射于此,故名光明顶明代普门和尚曾在此建大悲院,今在此遗址上建黄山气象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面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海拔1810米,虽低于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在黄山诸峰中最为险峻,古人视为“群仙所都”,取名天都峰因其险峻,天都峰登山道迟至1937年方开凿登山道长三里,1564级台阶,194个石栏和600米铁索,最险处曰鲫鱼背,仅容一人,两人交错则需侧身而过,道旁则是峭壁悬崖、万丈深渊临近峰顶处又有一桥搭于断崖之上,曰“度仙桥”,也仅容一人,两边虽有铁索护持,但因山高风飓,也有游人在此被飓风卷下悬崖,此崖因此得名舍身崖游人往往是爬行而过此崖度仙桥后的峰顶较为平阔,有石室嵌立,可容数十人,另有石如桃,称“天都仙桃”峰顶有一摩崖,上书“登峰造极”四个大字。

因此登山道太险,1983年又从半山寺上方,天都峰的腰部另辟新道达峰顶,此道宽缓,但也就少了登天都的奇险之趣  徐霞客于初七日由接引崖踏雪游览了狮子峰、扰龙松、僧坐石和青龙潭,晚宿松谷庵松谷庵在叠嶂峰下,五龙潭附近初为道观,南宋宝佑中(公元1253-1259)松谷道人张尹甫创建,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重建,改为寺庙,名松谷庵当时的宁国知府罗汝芳题额,又题“东土云山”四字,存留至今作者游览的狮子峰在北海附近,东邻始信峰,南近贡阳山,海拔1690米整座山峰如雄狮卧地,山上有众多名胜和古松:狮首有丹霞峰,腰部有清凉台,狮尾有曙光亭,为观日出的好去处狮子张口处则有佛寺狮林精舍游记”中提到的狮子林佛庵,即是狮子林,在狮子峰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2),原为一茅庵,为五台山僧一乘游方到此所建康熙二十年(1681),太平县令陈九陛等捐金重修,内供观音大士,故又称观音庵乾隆、嘉庆年间多次修缮,香火鼎盛,咸丰、同治年间毁于兵燹古松则有宝塔、麒麟以及游记中提到的扰龙松等  初八日徐霞客拟游石笋奥境(今称“石笋矼”),途中因迷雾大雨不能成行,遂宿于炼丹台附近佛庵初九日由庵僧慈明引导游西南诸峰,欣赏“达摩面壁”、“秃颅朝天”等山岩造型,从描写的景色和位置来看,大概是始信峰一带,因雨又返回佛庵。

初十日,过飞来峰,再经平天矼、天门坎下山,又因雨宿于大悲庵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