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川省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2.50KB
约14页
文档ID:5100358
四川省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_第1页
1/14

四川省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以下简称《决定》)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川委发[2003]28 号,以下简称《贯彻意见》),将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和四川新型林业产业四大支柱之一的精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根据《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和《四川生态旅游发展报告》,结合我省生态旅游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区域比较优势和旅游客源市场,特制订《四川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一、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概况 我省地处中国西南,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南北跨 8 个纬度,东西越 11 个经度拥有森林面积 12.34 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 27.94%;有大熊猫等野生脊椎动物 1246种,珙桐等野生高等植物 10000 余种;有大小湖泊 1000 余个,河流 1400 余条全省建有森林公园 85 个,自然保护区 115 个,野生动物园 2 家,大熊猫繁育基地 3 处,鸟语林 1 家,野生动物养殖场 110 家,野生珍稀植物培植基地 8 个,狩猎场 9 个,花卉园艺场 0.5 万个,城市周边和公路路旁庭院式森林观赏休闲场所 1000 余处。

我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资源优势突出,原生性好,品位高,空间组合配套好,独特性显著,特别是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精品堪称全国乃至世界独有 (二)产业现状 1、森林公园旅游业发展加快我省自 1989 年建立第一个森林公园以来,已建立森林公园 85 个(其中国家级 28 个、省级 50 个),森林度假村等旅游点 50 余处,累计经营管理面积达到 7292.72 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具备旅游接待条件的森林公园 77 个以九寨国家森林公园、海螺沟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好基础设施的精品森林旅游景区正在形成2003 年到森林公园旅游的达 400 多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 11 亿元,社会综合收入 44 亿多元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稳步发展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 115 个(其中国家级 13 个、省级 50 个),保护管理面积 74422.35 平方公里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省通过国际政府间合作、多边国际合作、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开展了生物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相继在九寨沟、卧龙、王朗、唐家河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试点目前,全省已经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达到 18 个,列入当地政府旅游发展规划的自然保护区达到 97 个。

2003 年到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的人数达到 300 多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近 8亿元,社会综合收入达到 30 多亿元王朗、九寨沟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产品获得了国际组织“绿色环球 21”的认证,卧龙、九寨沟、黄龙等被列入省政府确定的五大精品旅游区范畴,“大熊猫故乡游”已成为我省生态旅游的核心产品 3、其它形式生态旅游产业成分明显增长一是我省一些林场、森工企业、苗圃、花圃和部份林农以及退耕还林的农户,结合自身实际,依托林业资源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接待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策环境的支持,林木、林地流转的加快,民营资本明显向生态旅游产业领域扩张,纷纷投资,建设野生动物园、鸟语林、野生动物养殖场、野生珍稀植物培植基地、狩猎场、花卉园艺场和庭院式森林观赏花木休闲场所,大大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有万贯集团碧峰峡和欢乐谷旅游开发公司、北川县猿王洞旅游开发公司、蒲江县石象湖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及成都野生世界等,其中碧峰峡2004 年接待游客达到 70 多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突破 6000 万元。

(三)产业主要特征 1、生态旅游在林业产业结构中的战略支柱地位正式确立《决定》首次将生态旅游纳入了林业新兴产业范畴,从国家层面确立了生态旅游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贯彻意见》和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将生态旅游作为新型林业产业四大支柱之一,进一步确立了生态旅游在我省未来林业产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生态旅游业已成为不少县、乡镇、林场的主要财源之一 2、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方向转变九寨沟、黄龙等自然保护区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区内游区外住”,改变旅游交通模式,实行景区季节性关闭修养,采用“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生态旅游国际认证等手段,彻底改变了自然景区旅游的传统开发与管理理念,使景区旅游开发逐步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轨道 3、传统“小规模”生态旅游模式与本土规模型生态旅游模式并存在全省已经开发生态旅游的景区中,既有以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小规模旅游”模式,日平均游客数量规划在 50-100 人次,也有九寨沟、黄龙、瓦屋山、海螺沟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规模型模式,其中九寨沟日游客接待量平均达到 5000 多人次,高峰期日接待量控制在 12000 人次以内。

4、大资源与小产业矛盾突出我省森林面积位居全国前列,湿地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具备开展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生态旅游载体数量大,林区面积广目前这些重要资源和旅游载体尚未转化成生态旅游的资本优势和产业优势,林业行业生态旅游产值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 10%,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重不到 5%,生态旅游大资源与小产业的矛盾突出 5、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机制与模式多元化近年来,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采取自主开发生态旅游,以及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等机制,通过租赁、资源入股、合资与合作等多种开发经营模式,在推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省生态旅游试点较早,而真正作为产业发展则起步较晚当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对生态旅游作为林业新型产业发展的认识不足由于生态旅游正式作为林业新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不少林业部门在认识上不到位,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没有真正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2、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我省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加之没有固定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投资渠道,投入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少,因此,全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低,不少森林景区可进入性差,约三分之二的森林公园、五分之四的自然保护区尚不具备基本的接待能力,不能满足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

3、生态旅游产业化程度低,技术支撑体系与互动机制不完善我省旅游企业与生态旅游景区及游客之间尚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景区-旅游中介-游客市场”的互动机制,景区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与游客需求脱节,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与此同时,相对应的发展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也尚未建立,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一些地方多头管理现象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尚无明确的资产评估标准和规范转让程序,使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招商引资、合资、合股和合作经营中缺乏可遵循的法律依据和评估标准体系,从而使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导致以过低价格和不公平的条件出让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权,使得林业资源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4、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缺乏目前在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队伍中,来自国有林场、森工企业和地方乡镇等的人员占有较高的比例,大多数人员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偏低,开拓创新意识不足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生态旅游开发的综合管理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5、生态旅游营销宣传与旅游发展要求差距大尽管我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生态旅游的营销宣传,但是限于宣传营销资金投入不足,宣传营销策划水平局限等原因,生态旅游的营销工作尚处于零星、分散、各自为阵的状态,不能满足生态旅游产业长足发展的要求 (五)发展前景分析 1、全国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前景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旅游入境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年均增长达 20%;2004 年旅游入境 10904 万人次,是 1978 年的 60 倍,旅游外汇收入 257 亿美元,是 1978 年的 98 倍国内旅游亦快速增长,在 1996~2004 年间,旅游人数年均增长 7%,人均消费年均增长 12%,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14%;2004 年国内旅游达到11.02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4711 亿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20 年,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在国内,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保障;旅游休闲逐渐成为大多数居民的普遍消费行为,这就为国内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庞大的市场基础根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发展规划,到 2010 年,包括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的旅游总收入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 1996 年的 3.5%提高到 8%,达到 1.3~1.4 万亿,使旅游业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2、我省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前景从 1996 年到 2004 年,我省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 24%与 19%,2004 年入境旅游 96.62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 2.89 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 13%与 24%,2004 年国内游客 11426 万人次,旅游收入 542 亿元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与全国相比,我省旅游总收入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偏低,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与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将旅游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目前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黄金时期,而我省进入生态旅游区的人数仅 1100 余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 19 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很小,这说明我省生态旅游尚处于发展初期,与林业大省地位及丰富资源状况极不相称 2004 年 9 月,在第二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上,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并投身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为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期 二、生态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产业发展主要依据 四川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依据《决定》、《贯彻意见》、《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四川林业产业发展纲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和《四川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决定》、《贯彻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和省政府《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的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划目标指引下,以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森林公园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龙头、省级森林公园与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骨干,以特色旅游和主题旅游为重点,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严格保护,规范管理,永续利用”为总要求,大力提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把生态旅游建成我省新型林业支柱产业,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