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及纠正 甘荫全陈纯馨陈晓刚叶秀芳陈志斌 【摘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的迅速开展,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全社会的一个战略任务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纠正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能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别人的关系,是在社会理论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详细表达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对进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安康、向上的,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宏伟目的充满信心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化变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
1.1理想信念的缺失富有理想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但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使不少的大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容易限于功利目的,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的他们普遍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把握,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详细、实在,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眼前的利益、自身的开展状态和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1.2价值取向的缺失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别人利益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展自我设计、自我判断、自我开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逐步凸现出来,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常常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详细目的上,对“我〞之外的事却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1.3社会公德和法纪观念的缺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是新世纪大学生的主要职责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群众化,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厌学现象严重,考试作弊,不保护公物,节能意识淡薄,法纪观念不强,网络道德失范,对同学中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不少应该在中小学要解决的问题,在大学里仍然存在,使得如今的大学教育通常要补以前的课。
1.4社会主人翁意识的缺失在理想追求上,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追求详细、实惠,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样子,没有真正把自己命运与社会、别人的命运结合起来考虑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来对待,遇到问题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2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因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方面的原因;既有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问题2.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剧烈、开放多元、信息高速开展、高风险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开展,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与利益意识的强化,必然导致责任意识的弱化由于信息的高速开展,社会环境开放多元,网络空间不断拓展,使得社会交往的风险频发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占86%由此可见,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科技进步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2.2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学习好几乎掩盖了一切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无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无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学生真正承受思想教育的程度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造成严重冲击纵观我们的教育,总是想培养在思想道德方面尽善尽美的人,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开展重视缺乏,也忽略了个人利益对整体利益的影响一方面,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另一方面,学校却很少倡导大学生关心和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对自己负责结果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而且导致大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以承担的根底性责任被无视,以致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2.3家庭条件气氛如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气氛中,生活条件优越,缺乏生活的磨炼,自我性表现明显,视长辈的关爱和呵护为理所当然,对父母、别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总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弱,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先天缺乏。
2.4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个人原因是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内因应该肯定,大部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但由于自身所处的详细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个人认识的片面性和观念的偏颇性,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从感性方面来认识社会现象和理解社会,容易被社会的邪恶和阴暗面所局限、所牵制,往往容易从个别的人和事出发去对待社会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看不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3纠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对策3.1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的社会文化气氛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往往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气氛有着亲密的关系社会责任意识环境和文化气氛,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起着主导作用假设全社会有一个人人讲社会责任的环境与文化气氛,我们每个人就置身于浓浓的社会责任意识环境气氛之中,久而久之全社会都会重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社会的影响必将成为学校教育和个人进步的助推器3.2建立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机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既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气氛,也要在全社会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1)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联动的教育机制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要分阶段施行培养目的在小学、中学、大学分别确立社会责任培养的不同目的,使之落到实处假设小学、中学阶段的培养目的能实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就容易到达同时不断进步学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生2)建立学校——社会的联动机制社会环境和文化气氛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发挥社会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变社会环境的随意影响为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承受社会大课堂的熏陶,不断进步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才能,增强他们的“免疫力〞社会要加大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人和组织的惩罚力度,从而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3)建立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学校教育要发挥较好的作用,与家庭配合不可或缺,而且家庭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个个家庭中成长,家庭成员、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成员、家长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学校在做好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家庭配合,进步家庭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使之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行动。
4)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发布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各种信息,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5)建立个人社会责任的信誉机制在建立和谐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都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一己私欲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要通过建立个人社会责任的信息,不断标准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6)建立网络道德失范的防控机制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其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创始了一个全新的、便利的交流平台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却又极大地助长了部分学生的幸运与放纵心理,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因此,全社会都要关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平安的监管力度,及时过滤不良信息,不断净化网络环境,有效打击各种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犯罪行为3.3在理论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既要建立各种有效机制,更要注重在理论中培养,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责任意识对自己将来成长和开展的意义。
过去,我们曾经开展过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革,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提炼适应时代开展要求的教育内容与理论活动,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互相配合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也需要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参考文献[1]王继全,黄兆林.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2,23(1).[2]谢四平,朱雯霞,谭建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钟丽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原因探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4]廖荣榆.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0(2).[5]陈平.浅谈和谐社会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辽宁播送电视大学学报,2022,110(1).。